车辆用车身底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82289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包括:中心层;以及覆盖层,配置于上述中心层的两面,上述中心层包括:第一纤维状粒子;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及粘着材料,用于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和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粘着,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借助上述粘着材料相粘着,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上述粘着材料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车身底罩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6年6月27日,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1680037424.2,专利技术名称为“车辆用车身底罩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车身底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车辆用车身底罩具有保护车身免受外部冲击、削减噪声以及通过使空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顺畅流动来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效果。因此,由于在高燃油经济性或安静性等当前对车辆优先考虑的特性方面呈现出优秀的效果,因而不仅用于商用车辆,还延伸到轿车。最初的车辆用车身底罩以保护车身为主要目的来由钢制造,但由于发生腐蚀以及重量重的缺点,因而逐渐被热塑性塑料注塑品代替。但是,相对于普通车辆用车身底罩所需的强度,由于热塑性塑料呈现非常低的物性,因而近来大多使用热塑性树脂与玻璃纤维等强化纤维相配合的复合材料。但是,由于这种强化纤维复合材料由无气孔率的高密度材料构成,因而呈现出重量相对大、无法有效阻断在沙路或石路等地面部所产生的冲击音的缺点。以往的强化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式为主要将强化纤维混合到热塑性树脂后通过挤压或模压工序成型的方式。最近,为了提高强度和生产率,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复合材料,即,使用干式针刺工序或湿式造纸工序来优先制造包含强化纤维的垫形态的原材料,之后使树脂浸渍于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实例提供可实现机械强度及轻量化的车辆用车身底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例提供上述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例中,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包括:中心层;以及覆盖层,配置于上述中心层的两面,上述中心层包括:第一纤维状粒子;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及粘着材料,用于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和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粘着,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借助上述粘着材料相粘着,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上述粘着材料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例中,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强化纤维及二元聚合物纤维分散于酸溶液来准备浆料溶液的步骤;通过湿式造纸工序由上述浆料溶液形成网的步骤;对所形成的上述网进行热处理及干燥来制造复合材料片的步骤;层叠至少2张上述复合材料片之后进行冲压成型来制造复合材料预成型板的步骤;使覆盖层层叠于上述复合材料预成型板的两面的步骤;对两面层叠有覆盖层的上述复合材料预成型板进行加热来使上述复合材料预成型板膨胀的步骤;以及对膨胀的、两面层叠有覆盖层的上述复合材料预成型板进行模压来制造铸模成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步骤,上述强化纤维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上述二元聚合物纤维包括芯(core)部和鞘(sheath)部,上述芯部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上述鞘部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有益效果上述车辆用车身底罩既可实现拉伸、弯曲及冲击强度等高机械强度,又可实现轻量性,并且,可具有优秀的隔音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中的中心层的简要示意图。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对强化纤维和二元聚合物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形成中心层的过程。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本专利技术还有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所制造的用于制造中心层的多孔性预成型板内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图6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所制造的用于制造中心层的多孔性预成型板的切割面中的玻璃纤维剖面放大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这仅作为例示来提出,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本专利技术仅由后述的申请专利范围来定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例中,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包括:中心层;以及覆盖层,配置于上述中心层的两面,上述中心层包括:第一纤维状粒子;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及粘着材料,用于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和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粘着,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借助上述粘着材料相粘着,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上述粘着材料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100的剖视图。在上述中心层10中,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利用上述粘着材料成分涂敷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状态存在。即,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在各个粒子表面形成由上述粘着材料形成的涂敷部。在上述中心层10中,可通过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的各个涂敷部熔敷,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不规则地粘着。以如上所述的方式粘着的第一纤维状粒子及第二纤维状粒子可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配置于上述中心层10的两面的覆盖层30、40互相层叠。上述覆盖层30、40中的一个固定于车身,另一个以朝向下部地面的方式适用于车辆。上述覆盖层30、40可借助粘结层附着于上述中心层10。即,上述车辆用车身底罩还可在上述覆盖层30、40与上述中心层10之间包括用于使上述覆盖层30、40和上述中心层10相粘结的粘结层50。图2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例的车辆用车身底罩中的中心层的简要示意图。在图2中,中心层10可由包含第一纤维状粒子1、第二纤维状粒子2及粘着材料3的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形成。由于用于形成上述中心层的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为既可实现拉伸、弯曲及冲击强度等高机械强度又因密度低而可实现轻量化的材料,因而可有效应用于需具有这种特性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并且,包括由上述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形成的中心层的上述车辆用底盖可满足优秀的隔音性能条件,并具有优秀的成型性。上述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提高上述车辆用车身底罩的弯曲部的成型性,即,提高形状性。车辆用车身底罩被制造成与车身底部的多个部件相对应的多种形状,并包括多个弯曲部。尤其,与具有通过深冲压工序而成的安装部分的车身相对应,用于固定车身底罩的部位的车身底罩的成型性及强度最终对使用车身底罩的车辆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上述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的成型性及强度优秀,因而弯曲部的成型性或形状性优秀,从而非常适用于包括多个弯曲部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并且,当使这种部分成型时,原材料的延伸率非常重要。例如,通常要求100%以上的延伸率。在使用延伸率不合适的车身底罩的车辆产品中,若日后发生冲压部位的破损,则车身底罩从车身分离,从而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上述多孔性纤维强化复合材料中,由于在使上述车身底罩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n包括:/n中心层;以及/n覆盖层,配置于上述中心层的两面,/n上述中心层包括:/n第一纤维状粒子;/n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及/n粘着材料,用于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和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粘着,/n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借助上述粘着材料相粘着,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n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n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n上述粘着材料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n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29 KR 10-2015-00919731.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中心层;以及
覆盖层,配置于上述中心层的两面,
上述中心层包括:
第一纤维状粒子;
第二纤维状粒子;以及
粘着材料,用于使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和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粘着,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借助上述粘着材料相粘着,形成包括气孔的不规则的网状结构,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为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
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包含第一热塑性树脂,
上述粘着材料包含第二热塑性树脂,
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心层中,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在各个粒子表面利用上述粘着材料涂敷一部分或整体而形成涂敷部,形成于各个表面的上述涂敷部以熔敷的方式互相粘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心层中,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的含量与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的含量和上述粘着材料的含量之和的重量比为20:80至60: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心层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上述粘着材料的重量为50重量份至250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及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具有单方向取向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包含选自由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硼纤维、金属纤维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的剖面直径为5μm至4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纤维状粒子的长度为1mm至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包含选自由聚酯、聚丙烯、聚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尼龙、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聚四氟乙烯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包含选自由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尼龙、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聚四氟乙烯、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160℃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塑性树脂的比重大于1。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小于20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的剖面直径为5μm至3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纤维状粒子的长度为1mm至5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层的气孔率为30体积百分比至90体积百分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层的密度为0.1g/cm3至1.6g/cm3。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层具有600g/m2至3000g/m2的定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承贤韩庆锡郑胜文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华奥斯有限公司恩铂锘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