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传东专利>正文

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1718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包括可容纳稻株的罩体、气囊和气泵,所述气囊设置在罩体内部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气泵上连接有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第一气管与所述气囊相连,第二气管伸入罩体内下部位置且第二气管的出口朝上;罩体上还连接有用于收集虫体的收集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罩体下部左右两侧各配置一个气囊,在充气过程中左右气囊体积逐渐增大,与罩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在第二气管产生的气流作用下,稻飞虱虫体向收集管方向运动,实现虫体的充分收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便捷,较之现有负压装置的方案,制造成本更加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
本技术属于农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最重要的害虫。尤其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是水稻生产重要的障碍因子之一,稻飞虱发生具突发性、隐蔽性和爆发性等特点,其有效防控的前提是准确预报,而准确预报的前提则是田间调查。传统稻飞虱的田间调查方法,全国各地一般是采用盘拍法:即调查人员弯腰俯身,用一只手将瓷盘轻轻地插入稻丛基部,另一只手快速拍动稻株3次,驱虫落盘,快速端盘记载盘内稻飞虱的种类、虫态和数量。该方法要求调查人员弯腰俯身和手工击打稻丛,劳作强度大,同时水稻生长中后期锋利的稻叶经常伤及未经保护调查人员的手部和脸部;另外该方法准确性也不高,手工击打人为因素很大,调查人员用力常不均匀;再一方面是把瓷盘从基部快速端起过程中,一些虫体会蹦走、飞走,特别是影响关键数据的成虫,影响关键数据的准确性;还有水稻生长期间,特别是水稻生长前期,稻飞虱通常是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三虱”混发,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混合交替,要达到正确辨识三种稻飞虱,尤其是低龄若虫,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借助放大镜,而一手端盘,一手拿放大镜,在夏日炎炎的时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生产上需要一种能最大限度降低劳作强度和提高准确性的监测工具。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293344.0公开了一种稻飞虱的田间调查收集装置,包括筒管状的罩体,罩体的内腔与抽风管连通,罩体的一端有开口供稻株茎秆通过。虽然上述专利利用与抽风管相通的负压装置产生极强的吸力,使得罩体内稻株上的虫体随空气一起被吸入抽风管,技术人员针对抽出的虫体进行数据统计,极大降低了观测人员的劳作强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气流的大小、抽风管口的位置、负压装置的功率都对收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罩体内部极易出现因气流不均匀导致无法将稻株上的虫体充分收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解决现有装置存在的罩体内部易出现因气流不均匀导致无法将稻株上的虫体充分收集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包括可容纳稻株的罩体、气囊和气泵,所述气囊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罩体内部下端的左右两侧,进而将稻株基部夹持;所述气泵上连接有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第一气管与气囊相连,第二气管伸入罩体内下部位置且第二气管的出口朝上;所述罩体上还连接有用于收集虫体的收集管。采用如上技术方案,通过在罩体下部左右两侧各配置一个气囊,在气泵工作时气囊体积逐渐增大,在气囊与罩体内壁形成的封闭区域内,稻飞虱虫体一方面在气囊的驱赶下,另一方面在第二气管的气流作用下,向收集管方向运动,克服了现有装置罩体内部因气流不均匀导致无法将稻株上的虫体充分收集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呈扁平状、半圆形。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管的出口还设有虫体收集袋。更进一步的,所述罩体内部还设有用于固定气囊的紧固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罩体下部左右两侧各配置一个气囊,该气囊与罩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可变独立空间,在充气过程中左右气囊体积逐渐增大,使得稻飞虱虫体的活动空间逐渐变小,同时在第二气管产生的气流作用下,稻飞虱虫体向收集管方向运动,实现虫体的充分收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2)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便捷的优点,并且较之现有负压装置的方案,制造成本更加低廉。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具有可容纳稻株100的罩体1,该罩体1大致呈倒扣的碗形,下端为开口设计,优选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此设计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罩体1内部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扁平状、半圆形气囊2,所述气囊2通过第一气管3与气泵4相连,在罩体1内部还设有用于固定气囊2的紧固结构5,该紧固结构5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在于确保气囊的安装位置,如位置不固定,则难以保证气囊不会将收集管7堵住。优选的,气泵4为电动气泵。气泵4上连接有第二气管6,第二气管6伸入罩体1内下部位置且第二气管6的出口朝上。在罩体1上还连接有用于收集虫体的收集管7。通过在罩体1下部左右两侧各对称配置一个气囊2,在气泵4工作时气囊2体积逐渐增大,在气囊2与罩体1内壁形成的封闭区域内,稻飞虱虫体一方面在气囊的驱赶下,另一方面在第二气管的气流作用下,向收集管方向运动,克服了现有装置罩体内部因气流不均匀导致无法将稻株上的虫体充分收集的问题。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罩体套住稻株,打开气泵,向左右气囊充气,使其包裹稻株,气泵继续工作,通过第二气管对着稻株中下部吹气,将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虫体吹出,借助乱流将稻飞虱虫体经收集管进入在底部的虫体收集袋中,最后打开收集袋,在室内对虫体进行分检。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容纳稻株(100)的罩体(1)、气囊(2)和气泵(4),所述气囊(2)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罩体(1)内部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气泵(4)上连接有第一气管(3)和第二气管(6),第一气管(3)与所述气囊(2)相连,第二气管(6)伸入罩体(1)内下部位置且第二气管(6)的出口朝上;所述罩体(1)上还连接有用于收集虫体的收集管(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飞虱的田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容纳稻株(100)的罩体(1)、气囊(2)和气泵(4),所述气囊(2)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罩体(1)内部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气泵(4)上连接有第一气管(3)和第二气管(6),第一气管(3)与所述气囊(2)相连,第二气管(6)伸入罩体(1)内下部位置且第二气管(6)的出口朝上;所述罩体(1)上还连接有用于收集虫体的收集管(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传东方秀全
申请(专利权)人:程传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