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134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包括外壳和内模,外壳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内模为一体成型的实体结构,该内模的两侧面设置有凸块,内模一端设置有PCB连接端,另一端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内模插入外壳组装时,内模两侧面的凸块适配卡入到外壳壳体两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内,以使内模牢固与外壳组装为高速电缆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共用外壳及其锁定、解锁结构,通过不同形态结构的内模来实现电缆延伸端左侧出、右侧出、垂直上下弯出或水平向外延伸的形态,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结构简单、组装稳定,各组件具有可替换性,降低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缆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当前连接器
中,SFF标准(小型接口形式SmallFormFactor)标准的PCIe、SAS、SATA等高速电缆连接组件一般采用多次注塑成型的办法来封装PCB连接器,并把PCB固定在一个带有锁定板端连接器功能的塑胶内模中。现有技术中,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的内、外模产品采用多次注塑成型,机台使用数量多,生产效率低下,多次注塑产品容易产生结合间隙,进而出现开裂的风险;另外,组装结构采用不同的零件组装方式,可靠性差、成本高;电缆焊接区采用多次低压成型,成本较高,产品性能尤其是信号完整性受多次成型的影响过大,造成良品率低。同时,由于产品的应用环境需要,电缆组件端的连接器往往需要满足左侧出、右侧出、垂直上下折弯或水平出等多种电缆走向和形态。对于多种电缆走向和形态的产品,现有技术要保持和板端连接器的插接接口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电缆走向和形态设计不同的产品,对应每一种形态需要多套不同形态的模具来实现,各种不同电缆走向的产品之间也无法通用,无法替换相同的组件,产品的实现成本较高。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出一种低成本、组装式、可快速替换组件和性能良好,且能够适应各种电缆走向和形态的高速电缆连接组件,解决每一种产品形态需要多套模具,产品无法替换通用,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所述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包括外壳和内模;所述外壳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模为一体成型的实体结构,该内模的两侧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内模一端设置有PCB连接端,另一端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所述内模插入所述外壳组装时,所述内模两侧面的凸块适配卡入到所述外壳壳体两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内,以使所述内模牢固与所述外壳组装为高速电缆连接组件。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模根据所述PCB连接端的结构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PCB连接部,所述外壳根据所述内模的PCB连接部结构在其中空壳体结构内部设置隔离板将所述PCB连接部隔离。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在伸出所述内模PCB连接端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外部器件的外接固定结构。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外接固定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器件的弹片。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内模的两侧面的凸块也对应所述外壳两侧壁上的通孔进行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模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出电缆的一端为电缆延伸左弯、电缆延伸右弯或者电缆延伸向外的三个角度。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模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的一端为电缆延伸向上折弯或电缆延伸向下折弯的两个角度。与现有技术低压成型注塑组装的电缆连接组件相比较,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的注塑件采取外壳和内模组合固定一体的结构,即内模直接固定焊接电缆连接线材和PCB,通过卡扣和通孔的固定结构方式将外壳和内模两者固定一体连接。内模高压成型,保证了材料能够充满注塑件,改善注塑实体存在空隙的问题,避免塑胶中残留微小腔体而改变材料介电常数以致影响高速信号传输质量。本技术高速电缆连接组件能够共用外壳及其锁定、解锁结构,通过不同形态结构的注塑内模来改变该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延伸端的走向,电缆延伸端左侧出、右侧出、垂直上下弯出或水平向外延伸的形态,以满足该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外壳和内模的固定结构使得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避免组装不良造成脱落问题,且两者组装时能够实现快速组装,各组件具有可替换性,降低了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中外壳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左弯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右弯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下弯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下弯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水平外延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水平外延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涉各个组成部件的标号说明如下:外壳10、内模20;开口101、通孔102、外接固定结构106、弹片107、隔离板108、外壳壳体两侧壁109;PCB连接端201、电缆连接端202、凸块203、内模侧面20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实现多形态、模块化结构的高速电缆连接组件,该高速电缆连接组件能够共用外壳及其锁定、解锁结构,通过不同形态结构的注塑内模来改变该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延伸端的走向,比如,电缆延伸端左侧出、右侧出、垂直上下弯出或水平向外延伸的形态,以满足该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包括外壳和内模;所述外壳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模为一体成型的实体结构,该内模的两侧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内模一端设置有PCB连接端,另一端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所述内模插入所述外壳组装时,所述内模两侧面的凸块适配卡入到所述外壳壳体两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内,以使所述内模牢固与所述外壳组装为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其中,优选地,所述内模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出电缆的一端为电缆延伸左弯、电缆延伸右弯或者电缆延伸向外的三个角度。所述内模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的一端为电缆延伸向上折弯或电缆延伸向下折弯的两个角度。上述内模的电缆延伸左弯、电缆延伸右弯、电缆延伸向外、电缆延伸向上折弯或电缆延伸向下折弯的五个角度,均是相对于外壳本体而言,为一种相对角度结构,并不限定内模本身电缆延伸角度,以下结合不同角度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实施例一:图1所示为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中外壳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电缆左弯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内模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2和3示出的结构来看本技术多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包括外壳和内模;所述外壳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模为一体成型的实体结构,该内模的两侧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内模一端设置有PCB连接端,另一端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所述内模插入所述外壳组装时,所述内模两侧面的凸块适配卡入到所述外壳壳体两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内,以使所述内模牢固与所述外壳组装为高速电缆连接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包括外壳和内模;所述外壳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外壳的壳体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模为一体成型的实体结构,该内模的两侧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内模一端设置有PCB连接端,另一端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延伸出电缆;所述内模插入所述外壳组装时,所述内模两侧面的凸块适配卡入到所述外壳壳体两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内,以使所述内模牢固与所述外壳组装为高速电缆连接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根据所述PCB连接端的结构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PCB连接部,所述外壳根据所述内模的PCB连接部结构在其中空壳体结构内部设置隔离板将所述PCB连接部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角度高速电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鑫杨智曾宪龙戴喜雷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万德溙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