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050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9
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包括支护组件、支撑组件和轨道,所述的支护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顶部,支撑组件底部设置在轨道上;支撑组件顶部设有滑道,支护组件设置在滑道中;支撑组件由两根支撑柱、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组成,单根支撑柱穿过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一端,另一根支撑柱穿过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另一端,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之间设有活动支撑杆,活动支撑杆由下节段和上节段铰接组成,上节段的上端与上支撑板底面接触,下节段的下端活动设置在下支撑板顶面上。本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随着掘进工作面的推进实现支护部分的快速移动,简化超前支护施工步骤,加快隧洞掘进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隧洞施工
,具体的是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
技术介绍
隧洞工作面掘进或开采作业的同时,在工作面巷道内需要进行巷道超前段支护、并需要随煤矿工作面开采的推进而前移支护支架。目前隧洞中广泛使用的工作面巷道超前支护结构多为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该支护方式随着掘进或开采工作面的前移在向前推进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通过人工依次拆卸掉离工作面最近的一个液压支柱,然后将拆掉的液压支柱依次支撑到离采煤工作面最远的巷道前端去,整个拆卸、支撑过程都需要人工来进行,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支撑和撤柱迟缓、支护效率低,制约隧洞掘进或开采工作面推进速度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能够随着掘进工作面的推进实现支护部分的快速移动,简化超前支护施工步骤,加快隧洞掘进作业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包括支护组件、支撑组件和轨道,所述的支护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顶部,支撑组件底部设置在轨道上;所述的支撑组件顶部设有滑道,支护组件设置在滑道中;所述的支撑组件由两根支撑柱、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组成,单根支撑柱穿过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一端,另一根支撑柱穿过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另一端,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之间设有活动支撑杆,活动支撑杆由下节段和上节段铰接组成,上节段的上端与上支撑板底面接触,下节段的下端活动设置在下支撑板顶面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护组件包括截面为半圆环状的棚体,棚体其中一端端面上设有呈半圆环状分布的支护管,棚体两侧底部设有滑座,滑座为“T”形块,滑座设置在滑道的“T”形槽体内。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柱由外柱和内柱套接组成伸缩式结构,上支撑板与两根支撑柱的内柱之间固定连接,下支撑板与两根支撑柱的外柱之间固定连接,滑道设置在外柱上端。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上节段上端设有垫板,垫板底面与上节段上端之间固定,垫板顶面与上支撑板底面之间接触。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下支撑板顶面上设有滑槽,有滑槽内设有滑块,下节段的下端设置在滑块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块顶面上设有铰接座,下节段的下端铰接设置在铰接座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下支撑板顶面上设有电机,滑槽一端的下支撑板上还设有凹槽,电机与凹槽设置在滑槽同一端方向上,滑槽内设有水平的螺纹杆,螺纹杆穿过滑块且与滑块之间螺纹连接,螺纹杆延伸至凹槽内,电机的电机轴位于凹槽正上方,电机轴与凹槽内的螺纹杆部分之间通过传动带传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护组件底部设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为带轮小车,移动机构设置在轨道上。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能够在掘进作业施工过程中,实现支撑组件以及支护组件的快速推进,利用直推式的操作方式代替现有的反复拆装支撑组件,有效提升了隧洞掘进作业施工效率;(2)通过活动支撑杆的调节,在竖直状态下可实现对上支撑板的顶紧,从而使支护组件得到有效支撑,在弯折状态下能够卸力,便于支撑组件的推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完成一段掘进作业之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完成支撑组件推进作业之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支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支护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活动支撑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护组件1,支撑组件2,轨道3,棚体4,支护管5,滑座6,支撑柱7,外柱701,内柱702,下支撑板8,滑槽801,凹槽802,上支撑板9,垫板10,滑块11,活动支撑杆12,下节段121,上节段122,铰接座13,螺纹杆14,电机15,传动带16,滑道17,移动机构1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8中,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包括支护组件1、支撑组件2和轨道3,所述的支护组件1设置在支撑组件2顶部,支撑组件2底部设置在轨道3上;所述的支撑组件2顶部设有滑道17,支护组件1设置在滑道17中;所述的支撑组件2由两根支撑柱7、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组成,单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一端,另一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另一端,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之间设有活动支撑杆12,活动支撑杆12由下节段121和上节段122铰接组成,上节段122的上端与上支撑板9底面接触,下节段121的下端活动设置在下支撑板8顶面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护组件1包括截面为半圆环状的棚体4,棚体4其中一端端面上设有呈半圆环状分布的支护管5,棚体4两侧底部设有滑座6,滑座6为“T”形块,滑座6设置在滑道17的“T”形槽体内。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柱7由外柱701和内柱702套接组成伸缩式结构,上支撑板9与两根支撑柱7的内柱702之间固定连接,下支撑板8与两根支撑柱7的外柱701之间固定连接,滑道17设置在外柱701上端。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上节段122上端设有垫板10,垫板10底面与上节段122上端之间固定,垫板10顶面与上支撑板9底面之间接触。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下支撑板8顶面上设有滑槽801,有滑槽801内设有滑块11,下节段121的下端设置在滑块11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块11顶面上设有铰接座13,下节段121的下端铰接设置在铰接座13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下支撑板8顶面上设有电机15,滑槽801一端的下支撑板8上还设有凹槽802,电机15与凹槽802设置在滑槽801同一端方向上,滑槽801内设有水平的螺纹杆14,螺纹杆14穿过滑块11且与滑块11之间螺纹连接,螺纹杆14延伸至凹槽802内,电机15的电机轴位于凹槽802正上方,电机轴与凹槽802内的螺纹杆14部分之间通过传动带16传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护组件1底部设有移动机构18,移动机构18为带轮小车,移动机构18设置在轨道3上。本新型的原理如下:以图1-3为例,在掘进一段之后(掘进深度需小于支护管5长度),在轨道3靠近掌子面的一端上设置下一节轨道3,之后启动电机15,使滑块11移动,带动活动支撑杆12发生弯折(弯折点位于下节段121与上节段122的铰接处),此时支撑组件2顶部的滑道17小幅度下移,对棚体4的支撑力减弱,然后推动支撑组件2(或利用移动机构18实现自动移动),至支撑组件2与支护组件1发生相对位移(位移距离等于单节轨道3长度),此时隧洞内的装置状态如图3所示,之后通过推进设备推动支护组件1的棚体4一端封闭面至如图1所示状态即可。本新型采用上述结构,有效简化超前支护施工步骤,加快了隧洞掘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组件(1)、支撑组件(2)和轨道(3),所述的支护组件(1)设置在支撑组件(2)顶部,支撑组件(2)底部设置在轨道(3)上;/n所述的支撑组件(2)顶部设有滑道(17),支护组件(1)设置在滑道(17)中;/n所述的支撑组件(2)由两根支撑柱(7)、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组成,单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一端,另一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另一端,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之间设有活动支撑杆(12),活动支撑杆(12)由下节段(121)和上节段(122)铰接组成,上节段(122)的上端与上支撑板(9)底面接触,下节段(121)的下端活动设置在下支撑板(8)顶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组件(1)、支撑组件(2)和轨道(3),所述的支护组件(1)设置在支撑组件(2)顶部,支撑组件(2)底部设置在轨道(3)上;
所述的支撑组件(2)顶部设有滑道(17),支护组件(1)设置在滑道(17)中;
所述的支撑组件(2)由两根支撑柱(7)、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组成,单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一端,另一根支撑柱(7)穿过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的另一端,下支撑板(8)和上支撑板(9)之间设有活动支撑杆(12),活动支撑杆(12)由下节段(121)和上节段(122)铰接组成,上节段(122)的上端与上支撑板(9)底面接触,下节段(121)的下端活动设置在下支撑板(8)顶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护组件(1)包括截面为半圆环状的棚体(4),棚体(4)其中一端端面上设有呈半圆环状分布的支护管(5),棚体(4)两侧底部设有滑座(6),滑座(6)为“T”形块,滑座(6)设置在滑道(17)的“T”形槽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隧洞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7)由外柱(701)和内柱(702)套接组成伸缩式结构,上支撑板(9)与两根支撑柱(7)的内柱(702)之间固定连接,下支撑板(8)与两根支撑柱(7)的外柱(701)之间固定连接,滑道(17)设置在外柱(701)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刘超群冯晶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