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978318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该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转动,并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先进行刚轮、柔轮和偏心轴的安装,再将其装入发动机缸体内,然后再进行波发生器及正时罩盖和电机单元的安装,且随电机单元的安装也完成电机单元和所述正时罩盖之间的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可实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且其装配较为简单,且能够提高装配精度,而有利于驱动结构的可靠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为降低发动机排量,提高燃油燃烧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可变压缩比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可变压缩比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缩比调节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采用偏心轴与多连杆机构配合,以在驱使偏心轴转动时经由多连杆机构的传动,进而实现发动机活塞上止点变化的多连杆式可变压缩比机构已成为众多车企研发的重点。在现在的多连杆式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电机与谐波减速器的配合结构作为驱动源,以驱动偏心轴转动是采用较多的一种驱动形式。目前,现有结构中电机和谐波减速器之间的传动方式多为皮带传动,或是将电机布置在发动机缸体的侧面,并与谐波减速器传动连接。现有的结构形式导致发动机整体宽度较大,不利于整车搭载,且在电机侧置结构中,缸体加工时也需留出电机安装空间或加工出电机安装支架,也使得缸体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较高。此外,目前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中,其驱动结构也存在装配较为复杂,装配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以可使装配较为简单,且能够提高装配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转动,并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与所述偏心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轴与所述柔轮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一侧延伸的延伸端,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a.将所述偏心轴具有所述延伸端的一端通过第三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刚轮中;b.将所述柔轮装入所述刚轮中,以与所述刚轮间传动配合,并使所述柔轮套设于所述延伸端上而与所述偏心轴固连在一起;c.将连接后的所述刚轮、所述偏心轴及所述柔轮装入所述发动机缸体中,且将所述刚轮预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d.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安装减速器小盖,以将所述刚轮夹置在所述减速器小盖和所述发动机缸体之间,并紧固所述刚轮及所述减速器小盖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之间的连接;e.将所述波发生器由第一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延伸端上,并使得所述波发生器压入所述柔轮中而与所述柔轮传动配合;f.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安装正时罩盖,以将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包罩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内;g.将所述电机单元穿经所述正时罩盖固定于所述刚轮上,以使所述电机单元的外伸端和所述波发生器传动连接,且所述波发生器由第二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上或所述波发生器与所述壳体间滑动抵接,并随所述电机单元于所述正时罩盖中的穿设而完成所述壳体和所述正时罩盖之间的密封。进一步的,于所述偏心轴内构造有与所述发动机缸体内的润滑油路连通的油道,所述油道轴向贯穿至所述偏心轴的延伸端的端部。进一步的,在位于所述延伸端端部的所述油道中设有润滑油过滤组件,且在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将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油道中。进一步的,于所述延伸端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油道贯通的凹口,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滤网,以及固设于所述凹口内的以压紧所述滤网的油堵,所述油堵内设有贯穿自身且一端和所述油道连通的油孔。进一步的,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下方。进一步的,于所述波发生器内构造有内齿圈,所述转轴的与所述波发生器传动连接的一端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位于所述波发生器内,且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的部分齿相咬合而构成两者间的啮合相连,所述油道于所述延伸端端部的开口与所述齿轮相对布置,且所述开口于所述齿轮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齿轮的齿根圆内部。进一步的,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设有贯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上油孔,且所述上油孔贯穿至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相连的所述刚轮的内部,以向所述刚轮和所述柔轮之间下淋润滑油。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柔轮的与所述偏心轴相接的一侧,在所述柔轮的另一侧设有置于所述柔轮内的柔轮垫片,所述柔轮经穿设所述柔轮垫片及所述柔轮的连接件和所述偏心轴固连。进一步的,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和所述减速器小盖之间设有以对所述减速器小盖的安装进行预定位的定位部。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包括分别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和所述减速器小盖上设置的定位销孔,以及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定位销孔中的定位销。进一步的,于所述壳体外周上设有密封圈以进行所述壳体和所述正时罩盖之间的密封;位于所述波发生器一侧的所述第一轴承过盈压装于波发生器中、并与所述延伸端之间间隙配合;且:所述波发生器另一侧由所述第二轴承转动安装,所述第二轴承过盈压装于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波发生器之间间隙配合;或者,所述波发生器另一侧与所述壳体滑动抵接,并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波发生器滑动抵接的部位设有耐摩层。进一步的,所述波发生器另一侧为与所述壳体滑动抵接,且所述第一轴承为并排布置的两个,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相对于所述壳体外凸的止推垫片,所述波发生器经所述止推垫片与所述壳体滑动抵接,所述耐磨层位于所述止推垫片上。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基于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构成,并通过对驱动结构中各部件装配次序的安排,利用先连接偏心轴与刚轮,再组装柔轮,然后将偏心轴、刚轮及柔轮的组合装配于发动机缸体中,并再进行正时罩盖的安装以及电机单元的穿设装配,且随穿设一并实现电机和正时罩盖间的密封,其使得整体装配过程较为简单,且通过各部件间的配合也能够提高装配精度,从而有利于驱动结构在发动机中的可靠设置。此外,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偏心轴中油道的设置可保证对驱动结构的润滑效果,通过第三轴承的设置可减少偏心轴的径向跳动以保护柔轮,通过柔轮垫片的设置可避免柔轮被压溃损坏,而通过减速器小盖和发动机缸体间定位部的设置,能够利于减速器小盖的安装,通过使电机单元的轴线位于减速器单元轴线的正下方,则可对发动机中的减震皮带轮进行避让,以便于发动机整体设计。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使波发生器一侧转动安装于偏心轴上,另一侧转动安装于电机单元的壳体上或是与壳体滑动抵接,则能够对波发生器进行可靠支撑,以限制波发生器的轴向窜动量。而采用密封圈进行电机单元和正时罩盖之间的密封,其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易于装配且成本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可变压缩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在发动机缸体中装配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单元偏置布置的示意图;图6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5)转动,并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7)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8)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9)与所述偏心轴(5)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12)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轴(5)与所述柔轮(9)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12)一侧延伸的延伸端(504),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na.将所述偏心轴(5)具有所述延伸端(504)的一端通过第三轴承(17)转动安装于所述刚轮(8)中;/nb.将所述柔轮(9)装入所述刚轮(8)中,以与所述刚轮(8)间传动配合,并使所述柔轮(9)套设于所述延伸端(504)上而与所述偏心轴(5)固连在一起;/nc.将连接后的所述刚轮(8)、所述偏心轴(5)及所述柔轮(9)装入所述发动机缸体(7)中,且将所述刚轮(8)预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nd.在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安装减速器小盖(27),以将所述刚轮(8)夹置在所述减速器小盖(27)和所述发动机缸体(7)之间,并紧固所述刚轮(8)及所述减速器小盖(27)与所述发动机缸体(7)之间的连接;/ne.将所述波发生器(10)一侧由第一轴承(14)转动安装于所述延伸端(504)上,并使得所述波发生器(10)压入所述柔轮(9)中而与所述柔轮(9)传动配合;/nf.在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安装正时罩盖(18),以将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包罩于所述发动机缸体(7)内;/ng.将所述电机单元穿经所述正时罩盖(18)固定于所述刚轮(8)上,以使所述电机单元的外伸端和所述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且所述波发生器(10)另一侧由第二轴承(26)转动安装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11)上或所述波发生器(10)与所述壳体(11)间滑动抵接,并随所述电机单元于所述正时罩盖(18)中的穿设而完成所述壳体(11)和所述正时罩盖(18)之间的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5)转动,并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7)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8)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9)与所述偏心轴(5)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12)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轴(5)与所述柔轮(9)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12)一侧延伸的延伸端(504),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a.将所述偏心轴(5)具有所述延伸端(504)的一端通过第三轴承(17)转动安装于所述刚轮(8)中;
b.将所述柔轮(9)装入所述刚轮(8)中,以与所述刚轮(8)间传动配合,并使所述柔轮(9)套设于所述延伸端(504)上而与所述偏心轴(5)固连在一起;
c.将连接后的所述刚轮(8)、所述偏心轴(5)及所述柔轮(9)装入所述发动机缸体(7)中,且将所述刚轮(8)预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
d.在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安装减速器小盖(27),以将所述刚轮(8)夹置在所述减速器小盖(27)和所述发动机缸体(7)之间,并紧固所述刚轮(8)及所述减速器小盖(27)与所述发动机缸体(7)之间的连接;
e.将所述波发生器(10)一侧由第一轴承(14)转动安装于所述延伸端(504)上,并使得所述波发生器(10)压入所述柔轮(9)中而与所述柔轮(9)传动配合;
f.在所述发动机缸体(7)上安装正时罩盖(18),以将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包罩于所述发动机缸体(7)内;
g.将所述电机单元穿经所述正时罩盖(18)固定于所述刚轮(8)上,以使所述电机单元的外伸端和所述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且所述波发生器(10)另一侧由第二轴承(26)转动安装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11)上或所述波发生器(10)与所述壳体(11)间滑动抵接,并随所述电机单元于所述正时罩盖(18)中的穿设而完成所述壳体(11)和所述正时罩盖(18)之间的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偏心轴(5)内构造有与所述发动机缸体(7)内的润滑油路连通的油道(502),所述油道(502)轴向贯穿至所述偏心轴(5)的延伸端(504)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延伸端(504)端部的所述油道(502)中设有润滑油过滤组件,且在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将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油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延伸端(504)的端部构造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杨乐苏旭朝张树旻渠娜尹吉刘君宇董高峰钟德华王文远刘刚谷世宁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