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779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轨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及装置,应用于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以支撑,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第一侧轨道设置于轨道吊一端与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第二侧轨道设置于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用于将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该方法包括:在将第一集装箱转运时,控制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将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控制转接车绕过墩柱到达跨内;控制轨道吊将第一集装箱由转接车上吊起,并移动至跨内的目标位置,提高了铁路集装箱转运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轨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铁路集装箱站场转接中,由于轨道吊的轨道位于地面上,将铁路站场分割为三个区域,进而使得转接车在这三个区域穿行时,需要转接车沿着轨道运行至轨道的端头进行绕行,才可以达到另一个区域,因此,绕行路径较长,且耗时也较长,集装箱的转运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铁路集装箱转运的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及装置。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应用于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所述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进行支撑,所述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所述第一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一端与所述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第二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以及用于将所述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所述方法包括:对由所述智能空轨的所述运输轨道运输来的待转运的第一集装箱进行转运的过程如下:在接收到所述智能空轨将所述第一集装箱运输到所述轨道吊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处时,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所述转接车位于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下方;控制所述转接车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内,所述跨内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区域;控制所述轨道吊将所述第一集装箱由所述转接车上吊起,并移动至所述跨内的目标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包括:控制所述转接车到达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方的停车位;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所述停车位上的所述转接车上。进一步地,所述目标位置为如下任意一种:所述轨道吊下方的站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铁路列车上。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站场处的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过程如下:在接收到所述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信息时,控制所述轨道吊下降,并将所述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卸载至下方的运输设备上,所述运输设备位于所述第二集装箱卸载下方;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进一步地,在所述运输设备为集卡时,在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之后,还包括:控制所述集卡将所述第二集装箱转运走。进一步地,在所述运输设备为所述转接车时,在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之后,还包括:控制所述智能空轨上的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吊起所述第二集装箱;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沿着所述智能空轨的运输轨道将所述第二集装箱转运走。第二方面,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控制装置,应用于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所述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进行支撑,所述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所述第一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一端与所述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第二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和运载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以及用于将所述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空轨将所述第一集装箱运输到所述轨道吊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处时,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所述转接车位于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下方;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转接车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内,所述跨内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区域;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轨道吊将所述第一集装箱由所述转接车上吊起,并移动至所述跨内的目标位置。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包括: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需将所述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时,控制所述轨道吊下降,并将所述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卸载至所述运输设备上,所述运输设备位于所述第二集装箱卸载下方;第五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方法步骤。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步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应用在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其中,该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进行支撑,该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该第一侧轨道设置于轨道吊一端与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第二侧轨道设置于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该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以及用于将所述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该方法包括:对由智能空轨的运输轨道运输来的待转运的第一集装箱进行转运的过程如下:在接收到该智能空轨将该第一集装箱运输到该轨道吊与智能空轨的衔接处时,控制该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该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第一集装箱卸载至下方的转接车上;控制该转接车绕墩柱到达跨内;控制该轨道吊将该第一集装箱由转接车上吊起,并转移至该跨内的目标位置,进而使得转接车无需再绕过地面上的轨道进行转运,该轨道吊的轨道已转移至空中,进而提高了铁路集装箱转运的效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图形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轨道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中将第一集装箱转运进来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中将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装置将第一集装箱转运进来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装置将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实现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所述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进行支撑,所述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所述第一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一端与所述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第二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以及用于将所述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所述方法包括:/n对由所述智能空轨的所述运输轨道运输来的待转运的第一集装箱进行转运的过程如下:/n在接收到所述智能空轨将所述第一集装箱运输到所述轨道吊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处时,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所述转接车位于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下方;/n控制所述转接车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内,所述跨内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区域;/n控制所述轨道吊将所述第一集装箱由所述转接车上吊起,并移动至所述跨内的目标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集装箱站场的转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空轨与轨道吊集成的系统中,所述轨道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端共用墩柱进行支撑,所述轨道吊的轨道包括第一侧轨道和第二侧轨道,所述第一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一端与所述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第二侧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吊另一端与另一智能空轨共用的墩柱上方,所述智能空轨包括用于升降集装箱的提升货运动车以及用于将所述集装箱进行运输的运输轨道;所述方法包括:
对由所述智能空轨的所述运输轨道运输来的待转运的第一集装箱进行转运的过程如下:
在接收到所述智能空轨将所述第一集装箱运输到所述轨道吊与所述智能空轨的衔接处时,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所述转接车位于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下方;
控制所述转接车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内,所述跨内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区域;
控制所述轨道吊将所述第一集装箱由所述转接车上吊起,并移动至所述跨内的目标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并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转接车上,包括:
控制所述转接车到达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方的停车位;
控制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下降;
将所述自提升货运动车上的所述第一集装箱卸载至所述停车位上的所述转接车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位置为如下任意一种:
所述轨道吊下方的站场、所述轨道吊下方的铁路列车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站场处的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过程如下:
在接收到需将所述待转运的第二集装箱转运出去的信息时,控制所述轨道吊下降,并将所述第二集装箱卸载至下方的运输设备上,所述运输设备位于所述第二集装箱卸载下方;
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输设备为集卡时,在控制所述运输设备绕过所述墩柱到达跨外的所述智能空轨下方的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云苏利杰刘爱文刘伟梅琨尹刚姚雄崔灿黄美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