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705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包括沉淀桶、渣液阀、清液阀、呼吸管、出液管、溢流管、清液池、渣液池、循环泵、循环管、反应器、沉淀桶液位线和反应器液位线,所述溢流管设于反应器上,所述反应器液位线设于反应器上,所述沉淀桶设于溢流管上,所述沉淀桶液位线设于溢流管上,所述出液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阀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池设于沉淀桶的下方,所述循环管设于反应器上,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所述清液阀设于出液管上,所述清液池设于出液管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实现了使溢流出的液料进行沉淀,且将上清液、沉淀浓液进行分流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溢流管分流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溢流管分流器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环保
,具体是指一种溢流管分流器。
技术介绍
目前,厌氧或好氧反应器应用普及,且规模越来越大,近年对反应器降解效果也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近似于该技术的厌氧或好氧反应器上的溢流管只是经一个三通管就直接排出,即反应器内液料溢流出后,经三通管直接排出至储存池储存使用,反应器排出的液料没有经沉淀分离,将未发酵完的渣液再循环回至反应器内进行继续发酵并进一步净化,不论是厌氧化或好氧化处理,都需要将有机物进行充分降解,提高净化效果,因此,将反应器内溢流出的液料进行沉淀,沉淀的下浓液循环回反应器进行继续发酵,进一步净化,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实现了使溢流出的液料进行沉淀,且将上清液、沉淀浓液进行分流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溢流管分流器。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包括沉淀桶、渣液阀、清液阀、呼吸管、出液管、溢流管、清液池、渣液池、循环泵、循环管、反应器、沉淀桶液位线和反应器液位线,所述溢流管设于反应器上,所述反应器液位线设于反应器上,所述沉淀桶设于溢流管上,所述沉淀桶液位线设于溢流管上,所述呼吸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出液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阀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池设于沉淀桶的下方且设于渣液阀的下方,所述渣液池与渣液阀不接触,所述循环管设于反应器上且贯穿反应器设置,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且设于渣液池内,所述清液阀设于出液管上,所述清液池设于出液管的下方且与出液管不接触,所述沉淀桶起到沉淀的作用,所述渣液阀起到控制渣液流量的作用,所述清液阀起到控制清液流量的作用,所述呼吸管起到进气的作用,所述出液管起到出液的作用,所述溢流管起到流动液体与连接的作用,所述清液池起到接收清液的作用,所述渣液池起到接受渣液的作用,所述循环泵起到驱动的作用,所述循环管起到流动液体的作用,所述沉淀桶液位线和反应器液位线起到液位测量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桶液位线与反应器液位线呈平行设置,所述溢流管与反应器呈垂直设置,所述溢流管与沉淀桶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与溢流管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与出液管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与渣液阀呈平行设置,所述溢流管与循环管呈平行设置,所述清液池与渣液池呈平行设置,所述清液阀与渣液阀呈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桶设于出液管和溢流管之间,所述溢流管设于沉淀桶和反应器之间,所述沉淀桶设于渣液阀和呼吸管之间,所述清液阀设于出液管和清液池之间,所述渣液阀设于渣液池和沉淀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器的体积大于沉淀桶的体积,所述清液池的体积等于渣液池的体积。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呈L型设置,所述循环管呈L型设置。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实现了使溢流出的液料进行沉淀,且将上清液、沉淀浓液进行分流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溢流管分流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溢流管分流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沉淀桶,2、渣液阀,3、清液阀,4、呼吸管,5、出液管,6、溢流管,7、清液池,8、渣液池,9、循环泵,10、循环管,11、反应器,12、沉淀桶液位线,13、反应器液位线。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包括沉淀桶1、渣液阀2、清液阀3、呼吸管4、出液管5、溢流管6、清液池7、渣液池8、循环泵9、循环管10、反应器11、沉淀桶液位线12和反应器液位线13,所述溢流管6设于反应器11上,所述反应器液位线13设于反应器11上,所述沉淀桶1设于溢流管6上,所述沉淀桶液位线12设于溢流管6上,所述呼吸管4设于沉淀桶1上,所述出液管5设于沉淀桶1上,所述渣液阀2设于沉淀桶1上,所述渣液池8设于沉淀桶1的下方且设于渣液阀2的下方,所述渣液池8与渣液阀2不接触,所述循环管10设于反应器11上且贯穿反应器11设置,所述循环泵9设于循环管10上且设于渣液池8内,所述清液阀3设于出液管5上,所述清液池7设于出液管5的下方且与出液管5不接触。所述沉淀桶液位线12与反应器液位线13呈平行设置,所述溢流管6与反应器11呈垂直设置,所述溢流管6与沉淀桶1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4与溢流管6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4与出液管5呈垂直设置,所述呼吸管4与渣液阀2呈平行设置,所述溢流管6与循环管10呈平行设置,所述清液池7与渣液池8呈平行设置,所述清液阀3与渣液阀2呈平行设置。所述沉淀桶1设于出液管5和溢流管6之间,所述溢流管6设于沉淀桶1和反应器11之间,所述沉淀桶1设于渣液阀2和呼吸管4之间,所述清液阀3设于出液管5和清液池7之间,所述渣液阀2设于渣液池8和沉淀桶1之间。所述反应器11的体积大于沉淀桶1的体积,所述清液池7的体积等于渣液池8的体积。所述出液管5呈L型设置,所述循环管10呈L型设置。具体使用时,用户使用本装置时先将沉淀桶1通过溢流管6与反应器11连接,并对沉淀桶1做好防腐处理,接着用户将呼吸管4、出液管5、渣液阀2和清液阀3分别与沉淀桶1连接好;同步装好清液池7、渣液池8、循环泵9和循环管10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户先将渣液阀2关闭,待反应器11装满液料至反应器液位线13后,液料从溢流管6流到沉淀桶1内,此时呼吸管4可以对沉淀桶1内进行进气防止出现负压现象,当液料在沉淀桶1内到达沉淀桶液位线12时,用户开启清液阀3保持液料位置始终在沉淀桶液位线12处,此时液料从出液管5流出到清液池7内;接着用户开启渣液阀2并控制渣液阀2的流量,使得沉淀桶1内的渣液缓慢匀速的从渣液阀2内流到渣液池8中;然后用户开启循环泵9,使渣液从循环管10内进入到渣液泵回反应器11内进行继续发酵,以上便是整个溢流管分流器的使用流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桶、渣液阀、清液阀、呼吸管、出液管、溢流管、清液池、渣液池、循环泵、循环管、反应器、沉淀桶液位线和反应器液位线,所述溢流管设于反应器上,所述反应器液位线设于反应器上,所述沉淀桶设于溢流管上,所述沉淀桶液位线设于溢流管上,所述呼吸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出液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阀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池设于沉淀桶的下方且设于渣液阀的下方,所述渣液池与渣液阀不接触,所述循环管设于反应器上且贯穿反应器设置,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且设于渣液池内,所述清液阀设于出液管上,所述清液池设于出液管的下方且与出液管不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桶、渣液阀、清液阀、呼吸管、出液管、溢流管、清液池、渣液池、循环泵、循环管、反应器、沉淀桶液位线和反应器液位线,所述溢流管设于反应器上,所述反应器液位线设于反应器上,所述沉淀桶设于溢流管上,所述沉淀桶液位线设于溢流管上,所述呼吸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出液管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阀设于沉淀桶上,所述渣液池设于沉淀桶的下方且设于渣液阀的下方,所述渣液池与渣液阀不接触,所述循环管设于反应器上且贯穿反应器设置,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且设于渣液池内,所述清液阀设于出液管上,所述清液池设于出液管的下方且与出液管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桶液位线与反应器液位线呈平行设置,所述溢流管与反应器呈垂直设置,所述溢流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瑞吴兆流连志军胡燕董景荣杜连华贾莹莹
申请(专利权)人: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