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60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包括管体,管体前端设置有锥形部,管体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和若干注药通道,给药腔设置于管体后端,注药通道后端分别与给药腔相连通,给药腔上连接有加药管,注药通道前端贯穿锥形部。该辅助件可有效解决气管插管过程中存在的成功率低,易造成患者后咽喉部创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到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
技术介绍
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也是控制气道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通常使用喉镜暴露的方法完成气管插管,但是对于一些可能的困难气道如张口受限、头颈活动受限、颈部占位等情况往往需要特殊的准备。纤支镜引导下的表面麻醉和气管插管是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首选方法之一。通常在有效的插管径路表面麻醉后将气管导管套在纤支镜上,利用纤支镜的可弯曲性和可视性探入气管,再将气管导管顺着纤支镜置入气管完成清醒气管插管。由于充分的表面麻醉和纤支镜引导从而无需喉镜的暴露刺激,因此此方法可以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完成气管插管。但是现有的表面麻醉效果较差,麻药在患者气道内分布不均匀。而且清醒插管可导致咽喉部损伤甚至导致插管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导管的置入过程中,经过声门时,由于声门相对狭窄甚至痉挛关闭,加上患者清醒状态和表面麻醉效果的影响使得置入导管困难;纤支镜管径细(约3mm),而常用成人气管导管内径6.5~8.0mm,加上困难气道患者体位、解剖的异常,使得通过纤支镜引导气管导管通过相对狭窄的声门困难且易造成咽喉部的损伤。而且,在临床上困难气道病例少,大部分临床麻醉医师并没有清醒插管的丰富经验。因此一种方便实用的装置能够有效辅助完成纤支镜引导下的气管导管轻松置入不但可提高清醒插管成功率,同时也能减少对患者咽喉部的创伤,提高麻醉控制气道水平,甚至拯救患者的生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该辅助件可有效解决气管插管过程中存在的成功率低,易造成患者后气道创伤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包括管体,管体前端设置有锥形部,管体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和若干注药通道,给药腔设置于管体后端,注药通道后端分别与给药腔相连通,给药腔上连接有加药管,注药通道前端贯穿锥形部。上述方案中,当采用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时,将该管体套设于纤支镜外部,再将气管插管套设于该管体外部,便可以实现将气管插管进行固定的作用,由于管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的,当纤支镜插入经过声门时,可在锥形部的引导下使气管插管顺利的通过声门,减少对声门造成的损伤,同时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的概率。气管插管过程中,一般需要借助纤支镜进行表面麻醉,以降低患者的痛苦,但是存在麻药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申请中的管体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和注药通道,麻醉使用时,将纤支镜插入管体内,使得纤支镜的前端伸出管体1-2mm,然后将加药管与外界加压给药装置进行连接,将纤支镜伸入过程中通过加压给药装置向给药腔和注药通道注入麻药,药物通过注药通道喷出,均匀喷洒于气管内,实现局部麻醉,提高麻醉效果;麻醉完成后,将纤支镜以及管体同时从气管内抽出即可。气管插管使用时,将气管插管再套设于管体外部,然后在纤支镜的引导下,将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管内,当到达合适位置后,操作者将气管插管的位置固定,然后转动管体,将管体和纤支镜同时从气管插管内抽出即可。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可大大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降低对患者气管的损伤。进一步地,管体前端设置有气囊,管体内部设置有气道,气道上端连接有加气管,气道与气囊相连通。上述方案中,气囊与管体的锥形部前端粘结固定或者一体成型,使用时,将加气管与外界气泵连接,通过气泵、加气管和气道向气囊内充气,气囊体积增大,气囊对纤支镜形成挤压,可提高纤支镜与管体直径的相对固定,避免在插管过程中出现纤支镜和管体出现位移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进一步地,气囊设置为环形。上述方案中,气囊设置为环形,可进一步提高对纤支镜的挤压效果。进一步地,管体的内径与纤支镜的直径相等。进一步地,管体的外径与气管插管的内径相等。上述方案中,管体的内壁与纤支镜紧密接触,管体的外壁与气管插管紧密接触,通过管体将纤支镜和气管插管进行相对固定,提高气管插管过程中气管插管的相对稳定性,进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进一步地,注药通道设置有4条,注药通道均匀设置于管体侧壁内。上述方案中,设置有4条注药通道,可实现对气管内进行均匀给药的目的,提高表面麻醉的效果。进一步地,给药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给药腔的直径大于注药通道的直径。上述方案中,通过给药腔将注药通道连通,给药腔的直径大于注药通道的直径,给药时,药物进入给药腔后均匀流入注药通道内,实现均匀给药的目的。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该管体的结构简单,方便使用,管体的前端设置有锥形部,通过锥形部引导气管插管顺利通过患者声门的狭小空间,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同时,可降低对患者造成的损伤。2、该管体侧壁内设置有注药通道和给药腔,通过注药通道均匀向气管内喷洒麻醉药物,提高表面麻醉效果。3、该管体前端设置有气囊,管体侧壁内设置有气道,通过气道向气囊内充气,增大气囊体积后,气囊对纤支镜进行挤压,提高纤支镜和管体之间的固定作用,进而提高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该管体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该管体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该管体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管体;2、锥形部;3、给药腔;4、注药通道;5、加药管;6、气囊;7、气道;8、加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包括管体1,管体前端设置有锥形部2,优化地,管体1前端设置有气囊6,管体1内部设置有气道7,气道7与气囊6相连通,气道7上端连接有气管8。优化地,气囊6设置为环形。管体1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3和若干注药通道4,优化地,注药通道4设置有4条,注药通道4均匀设置于管体1侧壁内,给药腔3设置于管体1后端,注药通道4后端分别与给药腔3相连通,给药腔3上连接有加药管5,注药通道4前端贯穿锥形部2。优化地,给药腔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给药腔3的直径大于注药通道4的直径,优化地,管体1的内径与纤支镜的直径相等。优化地,管体1的外径与气管插管的内径相等。上述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麻醉使用过程为:将纤支镜的前端插入管体1内,纤支镜伸出于管体1mm,然后将加气管8与外界打气装置连接,向气囊6内充气,使得气囊6紧紧将纤支镜挤压固定,然后将加药管5与外界加压给药装置进行连接,将纤支镜伸入患者气道过程中通过加压给药装置向给药腔3和注药通道4内注入麻药,药物通过注药通道4喷出,均匀喷洒于患者气道内,实现局部麻醉,提高麻醉效果,麻醉完成后,将纤支镜以及管体1同时从气管内抽出即可。气管插管使用过程为:再将连接有管体1的纤支镜插入气管插管内,通过管体1将纤支镜与气管插管直径的缝隙堵塞,实现气管插管和纤支镜的相对固定,然后在纤支镜的引导下,将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道内,当通过患者声门时,管体1的锥形部2可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锥形部(2),所述管体(1)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3)和若干注药通道(4),所述给药腔(3)设置于所述管体(1)后端,所述给药腔(3)上连接有加药管(5),所述注药通道(4)后端分别与所述给药腔(3)相连通,所述注药通道(4)前端贯穿所述锥形部(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锥形部(2),所述管体(1)侧壁内设置有给药腔(3)和若干注药通道(4),所述给药腔(3)设置于所述管体(1)后端,所述给药腔(3)上连接有加药管(5),所述注药通道(4)后端分别与所述给药腔(3)相连通,所述注药通道(4)前端贯穿所述锥形部(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前端设置有气囊(6),所述管体(1)内部设置有气道(7),所述气道(7)与所述气囊(6)相连通,所述气道(7)上端连接有加气管(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林李金穗
申请(专利权)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