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25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该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包括:外管;球囊,与外管的一端相连,球囊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孔;内管,依次插置在外管以及球囊内,且内管穿过球囊;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冲击波发生器,位于球囊内,且设置在内管的外壁。该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在球囊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液孔,且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使得外部的药物可以借助药物输送通道到达球囊,再通过球囊表面的输液孔进入血管内。避免了输送和回撤过程的药物损失,提高了药物利用率,有利于降低药物剂量和毒性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药物涂层球囊因载有抗内膜增生药物,不仅可以提高靶病变近、远期通畅率,而且能够降低支架植入的数量。但是,现有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balloon,DCB)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药物涂覆在球囊表面,在球囊输送、扩张、回撤过程中会损失大量药物进入血液,并可能造成远端栓塞,且药物利用率低、剂量大,有增加死亡率的风险。另一方面,严重钙化病变即刻管腔获得低、回弹严重、药物吸收率不高,影响药物涂层球囊的预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药物涂层球囊药物利用率低、剂量大,有增加死亡率的风险以及严重钙化病变即刻管腔获得低、回弹严重、导致药物吸收率不高,影响药物涂层球囊的预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包括:外管;球囊,与所述外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球囊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孔;内管,依次插置在所述外管以及所述球囊内,所述内管穿过所述球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冲击波发生器,位于所述球囊内,且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孔呈阵列均匀分布在所述球囊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孔为微米级别的出液孔,所述出液孔的孔径范围为1μm-200μm。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穿过所述球囊的一端为柔性软管。进一步地,所述球囊为半顺应性球囊。进一步地,所述冲击波发生器包括电极与导线;所述电极间隔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多个所述电极沿所述内管的轴向分布;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药物输送通道适于与外部电源相连。进一步地,该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还包括导管座,所述导管座与所述外管远离所述球囊的一端相连,所述导管座上设置有多个适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接口。进一步地,所述接口包括三个,分别记为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适于所述冲击波发生器的走线;所述第二接口适于与药物存储设备相连;所述第三接口适于导向丝通过。进一步地,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还包括标记环,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一种医疗设备,上述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在球囊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液孔,且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使得外部的药物可以借助药物输送通道到达球囊,再通过球囊表面的输液孔进入血管内。避免了输送和回撤过程的药物损失,提高了药物利用率,有利于降低药物剂量和毒性风险。而且,给药前,可以先用冲击波发生器粉碎钙化病变,增加血管与药物接触的面积,提高病变处对药物的吸收率,而且钙化病变破碎后还可以减少血管管腔的弹性回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管;2、球囊;3、内管;4、导管座;5、第一接口;6、第二接口;7、第三接口;8、出液孔;9、电极;10、标记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包括:外管1;球囊2,与外管1的一端相连,球囊2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孔8;内管3,依次插置在外管1以及球囊2内;内管3与外管1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内管3远离导管座4的一端穿过球囊2;冲击波发生器,位于球囊2内,且设置在内管3的外壁。具体而言,出液孔8可以呈阵列均匀布置在球囊2的侧壁上,使得球囊2内的药物也可以更加均匀的作用在血管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其中,出液孔8可以为微米级别的出液孔8,出液孔8的孔径范围为1μm-200μm。例如,出液孔8的孔径为50μm。其中,球囊2可以为半顺应性球囊2,通过液体加压后球囊2充盈,可用于狭窄病变的扩张,压力可达2-30个大气压。该球囊2可以可多次反复充盈和收缩。其中,内管3插置在外管1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缝隙,该缝隙作为药物输送通道,使外部的药物可以进入到球囊2内。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药物可以是生理盐水和造影剂混合液体,也可以是抗内皮增殖药液。使用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和造影剂混合液体充盈球囊2,以扩张狭窄的血管,之后,激发冲击波发生器粉碎钙化病变;粉碎钙化病变后,收缩球囊2,更换抗内皮增殖药液充盈球囊2,并通过出液孔8对血管壁进行给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在球囊2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液孔8,且通过内管3与外管1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使得外部的药物可以借助药物输送通道到达球囊2,再通过球囊2表面的出液孔88进入血管内。避免了输送和回撤过程的药物损失,提高了药物利用率,有利于降低药物剂量和毒性风险。而且,给药前,可以先用冲击波发生器粉碎钙化病变,增加血管与药物接触的面积,提高病变处对药物的吸收率,而且钙化病变破碎后还可以减少血管管腔的弹性回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管;/n球囊,与所述外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球囊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孔;/n内管,依次插置在所述外管以及所述球囊内,且所述内管穿过所述球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n冲击波发生器,位于所述球囊内,且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
球囊,与所述外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球囊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液孔;
内管,依次插置在所述外管以及所述球囊内,且所述内管穿过所述球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药物输送通道;
冲击波发生器,位于所述球囊内,且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液孔呈阵列均匀分布在所述球囊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液孔为微米级别的出液孔,所述出液孔的孔径范围为1μm-2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穿过所述球囊的一端为柔性软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灌注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囊为半顺应性球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波辅助药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川张昱昕胡博文张宇吴占伟刘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