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637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及电机,其中壳体包括具有容纳腔(11)的壳体本体(1)、与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相连的左端盖(2)和与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相连的右端盖(3)。该壳体本体(1)内设有N条第一冷却流道(12),冷却液能够由左端盖(2)进入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一部分第一冷却流道(12)从右端盖(3)排出壳体本体(1),再由右端盖(3)进入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剩余部分第一冷却流道(12)后从左端盖(2)排出壳体本体(1)。由此能够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电机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及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及应用该壳体的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因其能够产生驱动转矩,所以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但是受电机各零部件的材料和使用方式的影响,电机在使用中经常因故障无法使用,这不仅严重的影响着生活和生产,还增加了电机的使用成本。所以如何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及电机,该用于电机的壳体及电机能够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电机的使用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内设有N条第一冷却流道,所述壳体本体的左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同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一密封部,所述壳体本体的右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同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液口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二密封部,其中,N为偶数且N大于等于二;左端盖,与所述壳体本体的左端部相连,所述左端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的第一过流孔和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的第二过流孔;右端盖,与所述壳体本体的右端部相连,所述右端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液口相连的第三过流孔和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的第四过流孔;其中,所述壳体构造成冷却液能够依次流过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一进液口进入所述壳体本体,并在依次流过一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后经由所述第二出液口从所述第三过流孔排出所述壳体本体,再依次流过所述第四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进液口进入所述壳体本体,并在依次流过剩余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后经由所述第一出液口从所述第二过流孔排出所述壳体本体。优选地,所述壳体本体的左端部上还设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密封部且能够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一凹槽,所述壳体本体的右端部上还设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二密封部且能够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二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第一密封槽和用于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一连通槽,且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通槽的宽度,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密封部的第二密封槽和用于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二连通槽,且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通槽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壳体本体的左端部上还设有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三密封部、能够覆盖在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四密封部、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密封部的第三凹槽和用于容纳所述第四密封部的第四凹槽,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密封部上,所述第一出液口设置在第四密封部;所述壳体本体的右端部上还设有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五密封部、能够覆盖在与第二出液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的第六密封部、用于容纳所述第五密封部的第五凹槽和用于容纳所述第六密封部的第六凹槽,其中,所述第二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五密封部上,所述第二出液口设置在第六密封部。优选地,所述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所述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五密封部和第六密封部、所述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皆为一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左端盖还包括嵌在其上的第一过流部件和第二过流部件,所述第一过流孔设在所述第一过流部件上,所述第二过流孔设在所述第二过流部件上。优选地,所述右端盖还包括嵌在其上的第三过流部件和第四过流部件,所述第三过流孔设在所述第三过流部件上,所述第四过流孔设在所述第四过流部件上。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右端盖相连并用于与所述电机的控制模块相连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上设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流孔相连,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过流孔相连。优选地,所述冷却结构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的底座、与所述底座和右端盖均相连且设有第二冷却流道的冷却基板、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内的冷却管和与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均相连并设置在所述冷却基板上的第五过流部件,所述第五过流部件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三过流孔和所述冷却管的一端相连通的第五过流孔和能够使所述第四过流孔和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相连通的第六过流孔。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壳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用于电机的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左端盖和右端盖。壳体本体内设有N条第一冷却流道,冷却液能够依次流过左端盖的第一过流孔和壳体本体的第一进液口进入壳体本体,并在依次流过一部分第一冷却流道后经由壳体本体的第二出液口从右端盖的第三过流孔排出壳体本体,再依次流过右端盖的第四过流孔和壳体本体的第二进液口进入壳体本体,并在依次流过剩余部分第一冷却流道后经由壳体本体的第一出液口从左端盖的第二过流孔排出壳体本体。在壳体内通入冷却液能够对运行时的电机进行降温散热,这不仅可以防止电机的零部件因高温而加速老化,还可以防止电机因温度过高而过载损坏,由此可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壳体本体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还分别设有能够覆盖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这可以避免左端盖和右端盖被冷却液腐蚀,进而可以防止冷却液泄漏进壳体本体的容纳腔内对容纳腔内的零部件产生腐蚀,由此可以提高个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进而可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电机,由于其包括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电机的壳体,所以该电机可以继承第一方面所述的壳体的有益效果,即其能够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电机的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用于电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壳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图1中壳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图1中壳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图1中壳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四;图6为图1中壳体本体的剖视图;图7为图1中左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右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壳体本体1、左端盖2、右端盖3、第一密封部4、第二密封部5、第三密封部6、第四密封部7、第五密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n具有容纳腔(11)的壳体本体(1),所述壳体本体(1)内设有N条第一冷却流道(12),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孔(13)、同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孔(14)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和第一出液孔(14)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上的第一密封部(4),所述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孔(15)、同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二出液孔(16)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和第二出液孔(16)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上的第二密封部(5),其中,N为偶数且N大于等于二;/n左端盖(2),与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相连,所述左端盖(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相连的第一过流孔(21)和与所述第一出液孔(14)相连的第二过流孔(22);/n右端盖(3),与所述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相连,所述右端盖(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液孔(16)相连的第三过流孔(31)和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相连的第四过流孔(32);/n其中,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冷却液能够依次流过所述第一过流孔(21)和所述第一进液孔(13)进入所述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一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后经由所述第二出液孔(16)从所述第三过流孔(31)排出所述壳体本体(1),再依次流过所述第四过流孔(32)和所述第二进液孔(15)进入所述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剩余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后经由所述第一出液孔(14)从所述第二过流孔(22)排出所述壳体本体(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具有容纳腔(11)的壳体本体(1),所述壳体本体(1)内设有N条第一冷却流道(12),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孔(13)、同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孔(14)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和第一出液孔(14)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上的第一密封部(4),所述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孔(15)、同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邻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相连通的第二出液孔(16)以及能够覆盖在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和第二出液孔(16)相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之外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上的第二密封部(5),其中,N为偶数且N大于等于二;
左端盖(2),与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相连,所述左端盖(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孔(13)相连的第一过流孔(21)和与所述第一出液孔(14)相连的第二过流孔(22);
右端盖(3),与所述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相连,所述右端盖(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液孔(16)相连的第三过流孔(31)和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5)相连的第四过流孔(32);
其中,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冷却液能够依次流过所述第一过流孔(21)和所述第一进液孔(13)进入所述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一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后经由所述第二出液孔(16)从所述第三过流孔(31)排出所述壳体本体(1),再依次流过所述第四过流孔(32)和所述第二进液孔(15)进入所述壳体本体(1),并在依次流过剩余部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后经由所述第一出液孔(14)从所述第二过流孔(22)排出所述壳体本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上还设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密封部(4)且能够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的第一凹槽(41),所述壳体本体(1)的右端部上还设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二密封部(5)且能够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的第二凹槽(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41)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部(4)的第一密封槽(411)和用于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的第一连通槽(412),且所述第一密封槽(4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通槽(412)的宽度,所述第二凹槽(51)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密封部(5)的第二密封槽(511)和用于连通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2)的第二连通槽(512),且所述第二密封槽(5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通槽(512)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本体(1)的左端部上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鹏飞孙鑫阮浩浩严川波罗昱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绍兴欧力卧龙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