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以及智能窗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75460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碳纳米管发热领域,公开了窗帘以及智能窗帘系统,智能窗帘系统包括卷轴、缠绕在卷轴上的窗帘、与卷轴的一端连接的驱动机构、安装在卷轴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导电滑环和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控制组件,窗帘包括第一面层、第二面层和夹设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的碳纳米管发热层,碳纳米管发热层包括第一导电端、第二导电端和碳纳米管复合纸,导电滑环的定子导线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导电滑环的转子导线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电连接,碳纳米管复合纸通过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导通,驱动机构与控制组件电连接;该智能窗帘系统的窗帘利用碳纳米管来发热,电热转换效率高并且几乎不衰减,而且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窗帘以及智能窗帘系统
本技术涉及碳纳米管发热
,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碳纳米管发热的窗帘以及智能窗帘系统。
技术介绍
窗帘是家庭和办公等房屋内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具有遮光、挡风、保温、阻挡紫外线和装饰的功能,目前有部分窗帘还具有加热功能,在低温天气里能够发热进而提高室内温度,比如中国公开的授权公告号为CN106343875A,名称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窗帘的专利文件,其公开的窗帘采用碳纤维作为发热材料,另一授权公告号为CN108378666A,名称为石墨烯窗帘电暖系统的专利文件,其公开的窗帘则采用石墨烯作为发热材料,这两种窗帘具有良好的加热功能,能使室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但碳纤维的电热转换效率容易衰减,进而影响使用寿命,而石墨烯则价格太高,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其通过设置碳纳米管来发热,碳纳米管电热转换效率高并且几乎不衰减,此外碳纳米管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范围推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是:窗帘,包括第一面层和叠设在所述第一面层上的第二面层,所述窗帘还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面层和所述第二面层之间的碳纳米管发热层,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的正极连通的第一导电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负极连通的第二导电端、以及碳纳米管复合纸,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导通。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设置有至少两张,至少两张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串联设置。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并排设置有两张,分别为第一碳纳米管复合纸和第二碳纳米管复合纸,所述第一碳纳米管纸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碳纳米管纸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部相邻的第三端部和与所述第三端部相对设置的第四端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包覆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包覆在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还包括用于导通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复合纸和第二碳纳米管复合纸的第三导电端,所述第三导电端部分包覆在所述第二端部,且部分包覆在所述第四端部。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和所述第三导电端均由铜箔制备而成。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一面层为反射膜,所述第二面层为防水无纺布。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窗帘还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面层和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之间的防水无纺布。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窗帘系统,包括卷轴、缠绕在所述卷轴上的窗帘、与所述卷轴的一端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卷轴转动以收纳或展开窗帘的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卷轴远离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导电滑环、以及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控制组件,所述窗帘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窗帘,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导电滑环的定子导线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导电滑环的转子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导电端电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卷轴之远离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导电滑环的旋转端,所述卷轴开设有两个开孔,所述导电滑环的转子导线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开孔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导电端一一对应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模块、无线接收模块、温控模块、超温保护模块以及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温控模块、超温保护模块、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导电滑环的定子导线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智能窗帘系统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卷轴、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导电滑环、以及所述控制组件的安装盒,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控制组件、所述导电滑环的固定端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盒内,所述安装盒设置有供所述窗帘通过的开口。本技术提供的窗帘不仅具有普通窗帘的遮光和/或装饰作用,还设置有碳纳米管发热层,利用碳纳米管来发热,进而为室内供暖,碳纳米管电热转换效率高并且几乎不衰减,此外碳纳米管的成本比石墨烯低,实用性更强,因此本技术的窗帘有利于大范围推广。本技术提供的智能窗帘系统由于采用了设置有碳纳米管发热层的窗帘,该窗帘利用碳纳米管来发热,进而为室内供暖,碳纳米管电热转换效率高并且几乎不衰减,此外碳纳米管的成本比石墨烯低,实用性更强,因此本技术的智能窗帘系统有利于大范围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窗帘的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系统的控制流程图。附图标号说明:1、智能窗帘系统;10、窗帘;11、第一面层;12、第二面层;13、碳纳米管发热层;131、第一导电端;132、第二导电端;133、第一碳纳米管复合纸;1331、第一端部;1332、第二端部;134、第二碳纳米管复合纸;1341、第三端部;1342、第四端部;135、第三导电端;14、防水无纺布;20、卷轴;30、驱动机构;40、导电滑环;50、控制组件;51、控制模块;52、无线接收模块;53、温控模块;54、超温保护模块;55、电源模块;60、安装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阅图1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帘10,其包括第一面层11、第二面层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窗帘,包括第一面层和叠设在所述第一面层上的第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还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面层和所述第二面层之间的碳纳米管发热层,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的正极连通的第一导电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负极连通的第二导电端、以及碳纳米管复合纸,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窗帘,包括第一面层和叠设在所述第一面层上的第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还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面层和所述第二面层之间的碳纳米管发热层,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的正极连通的第一导电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负极连通的第二导电端、以及碳纳米管复合纸,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设置有至少两张,至少两张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串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纸并排设置有两张,分别为第一碳纳米管复合纸和第二碳纳米管复合纸,所述第一碳纳米管纸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碳纳米管纸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部相邻的第三端部和与所述第三端部相对设置的第四端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包覆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包覆在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碳纳米管发热层还包括用于导通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复合纸和第二碳纳米管复合纸的第三导电端,所述第三导电端部分包覆在所述第二端部,且部分包覆在所述第四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和所述第三导电端均由铜箔制备而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层为反射膜,所述第二面层为防水无纺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还包括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晓亮常小斌黄雨文陈军华熊贤仲李永锋吴曼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龙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