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力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5229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5
一种流体压力进给装置包括:从动板,其插入至罐中,该从动板向流体施加按压力,并且该从动板具有开口,该开口用于从罐的内部泵吸流体;泵,其具有底板,该底板配置为进行往复移动,以将罐中的流体泵吸至泵内部空间中;以及位置控制单元,其配置为控制底板在往复移动的范围内的位置。底板的外部形状与从动板的开口的形状相匹配,并且位置控制单元配置为使得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底板位于从动板的开口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压力进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该流体压力进给装置朝着车辆制造线等中的工件压力进给存储在罐中的诸如粘合剂的粘性流体(在下文中,也简称为“流体”)。
技术介绍
如在第2018-127905号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布(JP2018-127905A)中所公布的,已知一种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该流体压力进给装置用于朝着工件压力进给来自罐(鼓状桶)中的诸如粘合剂的流体(粘性流体),以将流体施加至车辆制造线中的工件。图13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流体压力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13中所示,流体压力进给装置a具有从动板d,该从动板d从上方向罐b中的流体c施加按压力。从动板d由升降机e支撑,以被升高和降低。从动板d在其外周上具有密封软管h,以用于确保从动板d与罐b的内表面之间的密封性能。此外,连接至流体路径(未图示)的鼓式泵(drumpump)g附接至从动板d的上表面的中央。鼓式泵g与设置在从动板d的中央中的开口f连通,并具有(在罐b的内部与鼓式泵g的内部之间)上下可移动的底板i。底板i的上下移动将罐b中的流体c泵吸至鼓式泵g中。在流体c至流体路径的压力进给操作中,从动板d向下移动,以向罐b中的流体c施加向下的按压力,鼓式泵g运行以使底板i上下移动,由此通过从动板d的开口f将罐b中的流体c泵吸至鼓式泵g中,并且以经调整的流量将流体c压力进给至流体路径。流体路径连接至涂覆机器人(未图示),已到达涂覆机器人的流体c从涂覆机器人的排出口朝着工件施加。
技术实现思路
当罐b中的流体c的剩余量变少时,需要更换罐b。图13中的虚拟线示出了在罐b中的流体c的剩余量少的情况下从动板d到达罐b的底部附近,并且需要更换罐b的状态。更换罐b的操作需要诸如从罐b的内部取出从动板d、去除粘附至从动板d的流体c、搬出空罐b、搬入新的罐(填充有流体c的罐)、将从动板d插入至新的罐b中,以及从罐b的内部排放空气的操作。图14是示出了在更换罐b的操作中被从罐b的内部取出的从动板d和鼓式泵g的一部分。通常,如图14中所示,当从罐b的内部取出从动板d时,鼓式泵g的底板(primerplate)i被从从动板d拉入(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底板i位于往复范围(移动冲程)中的最上方的位置处(在下文中,也称为“上死点”)。底板i至上死点的移动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流体压力进给装置a的操作面板的开关操作等)来执行。在这样的状态下,空气进入鼓式泵g的内部(底板i下方的区域,即图14中的区域A)和从动板d的开口f的内部。图15A至图15E是示出了空气进入的状况的示图。通过图15A中示出的状态(从动板d已到达罐b的底部附近并且需要更换罐b的状态),从动板d被升高,如图15B中所示。然后,由于流体c的粘性,鼓式泵g内部的流体c(上死点处的底板i下方的流体c)被拖拽至罐b侧,由此,空气k可能进入鼓式泵g的内部和从动板d的开口f的内部(参见图15B和图15C)。在该状态下,如图15D中所示,从动板d插入至新的罐b中,并且即使当从设置在从动板d中的放气孔j中排放空气k时,空气k也可能如在图15E中所示地残留。空气k残留的原因之一为,流体c存在于鼓式泵g的内部或从动板d的开口f的内部与放气孔j之间,由此空气k所存在的区域为被流体c封闭的空间(空气k不与放气孔j连通)。在空气k以此方式残留的状态下,当在更换罐b的操作之后重启装置时,空气可能经由鼓式泵g和流体路径被送至涂覆机器人,并且空气可从涂覆机器人的排出口喷出,这可能阻碍施加流体c的操作。因此,在重启之前,需要操作鼓式泵g直到残留的空气k被排出(所谓的执行鼓式泵的抽空),这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流体。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该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能够减少与更换罐的操作相关联的流体的浪费量。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涉及一种流体压力供给装置。该流体压力供给装置包括:从动板,其插入至存储流体的罐中,该从动板向流体施加按压力,并且该从动板具有开口,该开口用于从罐的内部泵吸流体;泵,其具有与从动板的开口连通的泵内部空间,并且泵具有底板,该底板配置为在罐的内部与泵内部空间之间进行往复移动,以将罐中的流体泵吸至泵内部空间中;以及位置控制单元,其配置为控制底板在往复移动的范围内的位置。底板的外部形状与从动板的开口的形状相匹配,并且位置控制单元配置为使得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底板位于从动板的开口中。根据以上方面,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位置控制单元控制底板的位置以将底板定位在从动板的开口中。结果,从动板的开口基本上被底板所封闭,并且即使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也保持在泵内部空间和从动板的开口的整个内部(在下文中,也称为“泵内部空间等”)填充有流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可抑制流体从泵内部空间等流出并且空气进入泵内部空间等的状况。这消除了在更换罐的操作之后,在重新启动流体压力进给装置之前,执行泵的所谓的抽空(操作泵直到残留在泵内部空间等中的空气被排出的操作)的需求,因此可减小与更换罐的操作相关联的流体的浪费量。在以上方面中,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还可能包括:气动马达,其用作用于使底板进行往复移动的动力源;以及切换阀,其配置为在向气动马达供应空气和不供应空气之间切换。位置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切换切换阀,使得在从罐中取出从动板时,向气动马达供应空气以朝着从动板的开口移动底板,并且当底板到达从动板的开口时,阻断向气动马达的空气供应。根据以上构造,由于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通过切换阀的切换操作、底板可位于从动板的开口中,因此可以以相对便宜的构造实现能够减小与更换罐的操作相关联的流体的浪费量的操作。在以上方面中,从动板(3)可能设置有放气孔(38),放气孔(38)用于排出罐中的空气。在底板位于从动板的开口中的状态下,底板的面向罐的端表面可具有弯曲的表面形状,该弯曲的表面形状朝着端表面的中央朝着罐突出。根据以上构造,当在更换之后,从动板插入至新的罐中时,罐中的空气可从放气孔被排出至罐的外部,而不残留在底板的端表面附近。这还消除了在更换罐的操作之后,在重新启动流体压力进给装置之前,执行泵的所谓的抽空的需求,并且可减小与更换罐的操作相关联的流体的浪费量。在以上方面中,当底板到达从动板的开口时,底板的外周表面与从动板的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可能是使得从动板的开口内部的流体不向下流动的间隙。根据以上方面,设置能够控制底板的位置以使底板在罐的内部与泵内部空间之间进行往复运动来将罐中的流体泵吸至泵内部空间的位置控制单元,使得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位置控制单元将底板定位在从动板的开口中。因此,当从动板被从罐中取出时,可抑制流体从泵内部空间和从动板的开口的内部流出并且空气进入泵内部空间和从动板的开口的内部的状况,这消除了在更换罐的操作之后,在重新启动流体压力进给装置之前,执行泵的所谓的抽空的需求,并因此减小与更换罐的操作相关联的流体的浪费量。附图说明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性意义,其中,相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流体压力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从动板,其插入至存储流体的罐中,所述从动板向所述流体施加按压力,并且所述从动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从所述罐的内部泵吸所述流体;/n泵,其具有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连通的泵内部空间,并且所述泵具有底板,所述底板配置为在所述罐的所述内部与所述泵内部空间之间进行往复移动,以将所述罐中的所述流体泵吸至所述泵内部空间中;以及/n位置控制单元,其配置为控制所述底板在所述往复移动的范围内的位置,其中,所述底板的外部形状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的形状相匹配,并且所述位置控制单元配置为使得当所述从动板被从所述罐中取出时,所述底板位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中。/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03 JP 2020-0161431.流体压力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动板,其插入至存储流体的罐中,所述从动板向所述流体施加按压力,并且所述从动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从所述罐的内部泵吸所述流体;
泵,其具有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连通的泵内部空间,并且所述泵具有底板,所述底板配置为在所述罐的所述内部与所述泵内部空间之间进行往复移动,以将所述罐中的所述流体泵吸至所述泵内部空间中;以及
位置控制单元,其配置为控制所述底板在所述往复移动的范围内的位置,其中,所述底板的外部形状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的形状相匹配,并且所述位置控制单元配置为使得当所述从动板被从所述罐中取出时,所述底板位于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压力进给装置还包括:
气动马达,其用作用于使所述底板进行所述往复移动的动力源;以及
切换阀,其配置为在向所述气动马达供应空气和不供应空气之间切换,其中,所述位置控制单元配置为切换所述切换阀,使得在从所述罐中取出所述从动板时,向所述气动马达供应空气以朝着所述从动板的所述开口移动所述底板,并且当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坂雅弘阿比留邦实铃木章司浦志隆敏原桂德永智弘山口直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派尔斯日本株式会社丰田生产工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