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5109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4
本申请涉及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工艺,包括自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蓄排水层和素土基层,所述素土基层内穿设有雨水管道,所述蓄排水层包括沿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陶粒渗透层和粗骨料混凝土层,所述陶粒渗透层内设有与雨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道。本申请具有以下效果:透水砖层能够“透水”,以使得雨水能够顺利达到蓄排水层,蓄排水层内的排水管道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排出至雨水管道,雨水管道与城市市政管网连通,以使得雨水能够实现顺利回收,从而以便于对雨水进行再次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工艺
本申请涉及市政道路
,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因此城市内涝的现象频频发生。而透水道路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功能,对城市建设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透水道路能让地面积水直接从地表渗入,因此能够有效改善路面积水问题,并同时达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噪音的等目的。透水道路的表层通常由透水砖铺设而成。然而有些透水路面的表层虽然铺设了透水砖,但是下面的路基仍然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混凝土,这就意味着,透水砖吸收的雨水根本无法真正下渗到地下,透水道路的透水的作用大大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增强透水道路的透水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工艺。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包括自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蓄排水层和素土基层,所述素土基层内穿设有雨水管道,所述蓄排水层包括沿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陶粒渗透层和粗骨料混凝土层,所述陶粒渗透层内设有与雨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层能够“透水”,以使得雨水能够顺利达到蓄排水层,蓄排水层内的排水管道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排出至雨水管道,雨水管道与城市市政管网连通,以使得雨水能够实现顺利回收,从而以便于对雨水进行再次利用。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的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排水管道的封闭端嵌设在雨水管道内,且排水管道的封闭端设有与雨水管道连通的排水孔,所述排水管道的开口端高于陶粒渗透层靠近素土基层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道的开口端在蓄排水层内形成“溢流堰”结构,蓄排水层的雨水需积累至一定的水位才能够从排水管道排出,并且在雨季过后蓄排水层内还能够储存一定量的蓄水,蓄水在雨季过后能够使得路面温度降低,从而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被削弱。可选的,所述陶粒渗透层和素土基层之间设有不透水土工布层,所述不透水土工布层在排水管道处沿远离素土基层的方向垂直延伸形成翻边,所述翻边与排水管道的外侧壁相抵接,所述排水管道的外侧壁上设有防水砂浆层,所述翻边位于防水砂浆层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透水土工布层和翻边用作蓄排水层和素土基层之间的防水结构,以使得雨水不易直接透过蓄排水层或者沿排水管道的外侧壁进入素土基层内,不仅使得雨水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并且还使得素土基层不易因渗水而产生局部沉降等现象;防水砂浆则使得翻边不易与排水管道分离,防水效果更加稳固。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的开口端设有外环沿,所述外环沿内预埋有支撑锚筋,所述不透水土工布层在支撑锚筋的投影处设有现浇支撑台,所述支撑锚筋远离外环沿的一端插接固定在现浇支撑台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锚筋用于对排水管道形成支撑,以使得排水管道不易在雨水管道上进行沉降,现浇支撑台用作支撑锚筋的支撑点,以使得支撑锚筋不易刺穿不透水土工布层,并使得支撑锚筋本身不易产生沉降。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内设有陶粒滤水层,所述陶粒滤水层由轻质陶粒构成,且轻质陶粒的粒径沿排水管道开口端靠近排水管道封闭端的方向逐级增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粒滤水层在排水管道内对雨水进行进一步过滤,以使得进入雨水管道内的雨水中的杂质更少、更加洁净;并且陶粒滤水层的过水效果会逐级上升,同时由于粒径更大的轻质陶粒之间的缝隙更大,因此陶粒滤水层的总质量会更小,排水管道承受的载荷也因此更小,从而使得排水管道进一步不易在雨水管道上产生沉降。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的开口端上设有集水管道,所述集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平行设置,且集水管道的侧壁上设有过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暴雨天气等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集水管道能够使得雨水的水位超过排水管道时,雨水更容易进入排水管道内,从而使得路面积水的现象不易发生。可选的,所述集水管道的外侧壁设有玻纤网格布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玻纤网格布层用于增强集水管道整体的韧性,以使得集水管道不易产生破裂;另一方面,玻纤网格布层用于增强集水管道内的雨水的清洁程度,以实现对雨水的过滤。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的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透水市政道路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修整地基以形成素土基层,并对素土基层进行夯实;S2.对素土基层进行基坑的开挖,并将雨水管道埋设在基坑内,雨水单元管的连接处之间密封处理;S3.将排水管道的封闭端嵌设在雨水管道内,并对排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嵌设处密封处理,嵌设时使用辅助吊装件对排水管道进行吊装;S4.将开挖的素土土壤回填至基坑内,并对素土基层的表面进行修整;S5.然后在素土基层上铺设不透水土工布以形成不透水土工布层,不透水土工布在排水管道处沿远离素土基层的方向垂直延伸铺设以形成翻边,再在排水管道的外侧壁上涂覆防水砂浆以形成防水砂浆层;S6.然后在不透水土工布层上搭接现浇支撑台的浇筑模板,并使支撑锚筋伸入浇筑模板内,再将现浇支撑台浇筑成型,待现浇支撑台和防水砂浆层均终凝后拆下浇筑模板和辅助吊装件;S7.然后在集水管道的侧壁上包裹玻纤网格布以形成玻纤网格布层,再将集水管道固定在排水管道上;S8.然后在素土基层上铺设陶粒以形成陶粒渗透层,然后在陶粒渗透层的上方浇筑粗骨料混凝土以形成粗骨料混凝土层;S9.待粗骨料混凝土层终凝后,在粗骨料混凝土层上铺设透水砖以形成透水砖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能够渗过透水砖层到达蓄排水层,并从蓄排水层的排水管道进入雨水管道内,从而使得路面不易产生积水。可选的,S3中,所述辅助吊装件包括支撑板和吊绳,所述支撑板呈井字形设有四根,其中两根支撑板沿平行于雨水管道轴心线的方向设置,另外两根沿垂直于雨水管道轴心线的方向设置,垂直于雨水管道轴心线方向的支撑板搭接在基坑入口处,平行与雨水管道轴心线方向的支撑板搭接在垂直于雨水管道轴心线方向的支撑板上,所述吊绳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吊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锚筋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排水管道被平稳地吊装在基坑内,进而以便于翻边的铺设以及防水砂浆层的涂覆施工。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透水砖层能够“透水”,以使得雨水能够顺利达到蓄排水层,蓄排水层内的排水管道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排出至雨水管道,雨水管道与城市市政管网连通,以使得雨水能够实现顺利回收,从而以便于对雨水进行再次利用;2.通过设置陶粒滤水层,陶粒滤水层在排水管道内对雨水进行进一步过滤,以使得进入雨水管道内的雨水中的杂质更少、更加洁净。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透水市政道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透水市政道路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辅助吊装件对排水管道进行吊装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透水砖层;11、开口槽;12、透水砖专用粘接剂;2、蓄排水层;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1)、蓄排水层(2)和素土基层(4),所述素土基层(4)内穿设有雨水管道(5),所述蓄排水层(2)包括沿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陶粒渗透层(21)和粗骨料混凝土层(22),所述陶粒渗透层(21)内设有与雨水管道(5)连通的排水管道(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1)、蓄排水层(2)和素土基层(4),所述素土基层(4)内穿设有雨水管道(5),所述蓄排水层(2)包括沿路面竖直向下依次设置的陶粒渗透层(21)和粗骨料混凝土层(22),所述陶粒渗透层(21)内设有与雨水管道(5)连通的排水管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3)的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排水管道(3)的封闭端嵌设在雨水管道(5)内,且排水管道(3)的封闭端设有与雨水管道(5)连通的排水孔(31),所述排水管道(3)的开口端高于陶粒渗透层(21)靠近素土基层(4)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渗透层(21)和素土基层(4)之间设有不透水土工布层(6),所述不透水土工布层(6)在排水管道(3)处沿远离素土基层(4)的方向垂直延伸形成翻边(61),所述翻边(61)与排水管道(3)的外侧壁相抵接,所述排水管道(3)的外侧壁上设有防水砂浆层(7),所述翻边(61)位于防水砂浆层(7)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3)的开口端设有外环沿(32),所述外环沿(32)内预埋有支撑锚筋(33),所述不透水土工布层(6)在支撑锚筋(33)的投影处设有现浇支撑台(62),所述支撑锚筋(33)远离外环沿(32)的一端插接固定在现浇支撑台(62)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3)内设有陶粒滤水层(34),所述陶粒滤水层(34)由轻质陶粒构成,且轻质陶粒的粒径沿排水管道(3)开口端靠近排水管道(3)封闭端的方向逐级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3)的开口端上设有集水管道(8),所述集水管道(8)与雨水管道(5)平行设置,且集水管道(8)的侧壁上设有过水孔(8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道(8)的外侧壁设有玻纤网格布层(8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茵鑫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具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