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290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体及至少两个电池模组,各电池模组置于外壳体内,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分别导接、负极分别导接,相邻两个电池模组首尾相接,且前方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的高电压和高容量的要求,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式锂离子电池
本技术属于电池领域,具体涉及组合式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具有无记忆、长寿命、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自从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但单体锂离子电池一般电压都较低,这导致了单体电池难以满足高电压和高容量领域的应用,其使用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锂离子电池,本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的高电压和高容量的要求,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范围。其技术方案如下: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体及至少两个电池模组,各电池模组置于外壳体内,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分别导接、负极分别导接,相邻两个电池模组首尾相接,且前方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按至少两行、至少两列排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相邻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设有导接板,各所述电池模组的单体电池的正极和/或负极之间通过该导接板相导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前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之间也通过该导接板相导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正极接头、负极接头,该正极接头与最前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该负极接头与最后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相导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在所述外壳体上还设有充电接头,所述电池模组通过该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正极接头、负极接头及充电接头相导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上壳体的内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的上部两侧设有凸出部,在两侧的凸出部之间设有凹陷部,所述正极接头、负极接头位于该凹陷部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的上部两侧设有凸出部,在两侧的凸出部之间设有凹陷部,在凹陷部内设有把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的凹陷部设有安装座,在安装座处设有转轴,所述把手的两端通过转轴活动安装于该安装座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体上设有防爆孔,在防爆孔处覆盖有覆膜。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该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包括有多个电池模组,多个电池模组之间串联,用于提高电池模组的电压,且各个所述电池模组内的单体电池之间采用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成倍的增加。采用该组合式的结构,使锂离子电池的电压及容量均得到提高,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合。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可以通过胶带进行捆扎,并且多个电池模组放置于外壳体内,通过导接板实现各个电池模组的正极或负极的导接,以及实现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的导接,并且对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起到隔离与支撑作用。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图1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的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横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纵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外壳体,11、上壳体,111、凸出部,112、凹陷部,12、下壳体,121、防爆孔,122、覆膜,13、内盒体,14、螺钉,20、电池模组,201、第一模组,202、第二模组,203、第三模组,21、单体电池,31、导接板,32、控制电路板,33、正极接头,34、负极接头,35、充电接头,36、总开关,41、安装座,42、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该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毫无疑义,与本技术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如图1至图5所示,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体10及三个电池模组20,分别为第一模组201、第二模组202及第三模组203,各电池模组20置于外壳体10内,各电池模组20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单体电池21,各所述单体电池21的正极分别导接、负极分别导接,相邻两个电池模组20首尾相接,且前方电池模组20的负极与后方电池模组20的正极相导接。请重点结合图3、图5所示,所述外壳体10采用304不锈钢,其厚度为1±0.1mm,外壳体10包括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通过螺钉14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1的内侧位置设有控制电路板32,在所述上壳体11上还设有充电接头35、正极接头33、负极接头34,充电接头35、正极接头33、负极接头34通过该控制电路板32与电池模组20相导接;控制电路板32的作用是通过其电器元件对电池模组20的输出电流及电压进行控制,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电流、电压及充电时间进行控制,该控制电路板32还可以对电池模组20起到限流、防短路等保护作用,该控制电路板32与正极接头33、负极接头34之间通过串联方式连接有总开关36,总开关36安装于外壳体10内的内盒体13内,其操作部分外露以方便操作。如图4、图5所示,各电池模组20包含有60个单体电池21,本实施例中,单体电池21采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60个单体电池21按6排10列,以正负极同向的方式摆放。各个电池模组20使用纤维胶带进行包扎固定(图中未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及至少两个电池模组,各电池模组置于外壳体内,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分别导接、负极分别导接,相邻两个电池模组首尾相接,且前方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及至少两个电池模组,各电池模组置于外壳体内,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分别导接、负极分别导接,相邻两个电池模组首尾相接,且前方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按至少两行、至少两列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设有导接板,各所述电池模组的单体电池的正极和/或负极之间通过该导接板相导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前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与后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之间也通过该导接板相导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正极接头、负极接头,该正极接头与最前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相导接,该负极接头与最后方的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相导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组合式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文生温尚龙陈欣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广珠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