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166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包括移动底架、导轨架、工作平台和附墙架;所述移动底架位于作业场地表处;所述导轨架连接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架的上端;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导轨架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所述移动底架的周围还围合设置有围栏;所述围栏包括挡框、隔片和隔门;所述挡框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沿所述挡框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所述隔门的两侧与所述隔片衔接起始位置对应;移动底架相对于传统的固定支座,其优势在于能够对升降机设备进行平移操作,从而在避免频繁拆装的前提下大大扩展了施工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
技术介绍
建筑工地需要借助运输平台来垂直运输人员和物料。现有的升降机设备安装需要借助额外吊装设备,费事费工,且运行安全性一般。所以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组装方便、运行安全稳定的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运行安全稳定的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包括移动底架、导轨架、工作平台和附墙架;所述移动底架位于作业场地表处;所述导轨架连接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架的上端;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导轨架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所述移动底架的周围还围合设置有围栏;所述围栏包括挡框、隔片和隔门;所述挡框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沿所述挡框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所述隔门的两侧与所述隔片衔接起始位置对应。进一步地,所述附墙架连接设置在所述导轨架与建筑墙面之间;所述附墙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导轨架的连接点位于导轨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架体垂直于建筑墙面设置;所述第二架体斜向与建筑墙面连接。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附墙架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分布;不同的所述附墙架上的所述第二架体沿高度方向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通过脚手架扣件与所述导轨架连接;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的夹角为30°-6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底架包括底主架、支撑杆、滚轮组件和支撑座;若干根所述支撑杆水平延伸连接设置在所述底主架的四周;所述导轨架底部与底主架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和所述支撑座对应设置在所述底主架的底部;所述支撑座的高度调节范围大于所述滚轮组件的自身高度。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包括移动底架、导轨架、工作平台和附墙架;所述移动底架位于作业场地表处;所述导轨架连接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架的上端;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导轨架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所述移动底架的周围还围合设置有围栏;所述围栏包括挡框、隔片和隔门;所述挡框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沿所述挡框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所述隔门的两侧与所述隔片衔接起始位置对应;移动底架相对于传统的固定支座,其优势在于能够对升降机设备进行平移操作,从而在避免频繁拆装的前提下大大扩展了施工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升降机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附墙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移动底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工作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出料门安装示意图;图6为导轨架组装示意图;图7为围栏结构细节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移动底架2、导轨架3、工作平台6和附墙架4;所述移动底架2位于作业场地表面;所述导轨架3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底架2连接,在架设好升降运输平台后,可以通过移动底架2在不拆卸上方部分的前提下,达到施工位置改变的目的,从而大大提升了升降运输平台的使用灵活性;所述工作平台6与所述导轨架3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人和物料在工作平台6内部;所述附墙架4连接设置在所述导轨架3与建筑墙面之间,用来保持导轨架3的侧向稳定;所述附墙架4包括第一架体41和第二架体42;所述第一架体41、所述第二架体42与所述导轨架3的连接点位于导轨架3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架体41垂直于建筑墙面设置;所述第二架体42斜向与建筑墙面连接;通过两个不平行的架体结构与建筑墙面之间构成了类三角稳定结构,从而相比于传统垂直方向的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附墙架4带来的加固效果,显著提升工作平台6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若干个所述附墙架4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分布;不同的所述附墙架4上的所述第二架体42沿高度方向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41的两侧;图1中的附墙架4所展示的安装方式是第二架体42全部位于同侧的,将第二架体42设置为不同层位于第一架体41异侧,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平衡侧向两个方向的固定强度对等,从而可以获得最佳的整体稳定性。此外,在移动底架2的周围场地上还围合设置有围栏1,用来在作业过程中防止无关人员靠近升降运输平台;围栏1包括挡框11、隔片12和隔门13;所述挡框11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12沿挡框11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隔门13的两侧对应隔片12衔接的起始两头位置;图中的层门9表示施工建筑中某一层的接料口;工作平台6通过链条类的传动机构5进行拉升下降动作,该传动部件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与此同时,安装在工作平台6上的电控箱12和安装在地面上的电源箱11、电缆筒10,都是施工现场的常规设备装置,可以直接采购或租借获得,在此亦不做赘述。所述第一架体41、所述第二架体42通过脚手架扣件与所述导轨架3连接,该连接部件为建筑工地常见工件,可以使搭建时的便利性提升;所述第一架体41与所述第二架体42之间的夹角为30°-60°,若夹角过大则太过浪费第二架体42的材料,若夹角过小则无法充分发挥非垂直方向上的稳固效果。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底架2包括底主架21、支撑杆22、滚轮组件23和支撑座24;若干根所述支撑杆22水平延伸连接设置在所述底主架21的四周,在现场安装时可以根据情况仅在拓展底主架21的某一个方向接上支撑杆22;支撑杆22的作用在于可以大大增加移动底架2的整体占地面积,从而使升降运输平台获得更稳定的底盘;所述导轨架3底部与底主架21连接;所述滚轮组件23和所述支撑座24对应设置在所述底主架21的底部;所述支撑座24的高度调节范围大于所述滚轮组件23的自身高度;在需要移动时,支撑座24收缩令滚轮组件23着地,便于升降运输平台转移;当移动完成后,支撑座24伸展开令滚轮组件23重新悬空,此时可以保证升降运输平台在使用中不会发生滑移问题。如图6所示,所述导轨架3包括若干个标准节31;若干所述标准节31在竖直方向上首尾相接设置,可以根据实际的高度需求来增减标准节31,从而实现升降高度的动态调节;所述建筑工地升降运输平台还包括吊机8;所述吊机8包括吊装组件和支杆81;所述支杆81竖直放置;所述吊装组件对应设置在所述支杆81的顶部;所述支杆81的底部与所述导轨架3的下端部位连接;在完成初始几节靠近地面的标准节31的安装后,可以加装吊机8,随后利用吊机8来将后续的标准节31吊起来,从侧面建筑物的脚手架上等位置完成对接和固定,从而省去了专门租借吊装设备的成本;在拆卸时同样可以如此。相邻的所述标准节3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快速拆装;所述标准节31的底部设置有防脱槽;所述防脱槽与下方相邻所述标准节31的顶部嵌套配合,可以在安装时起到辅助对中的效果,降低安装难度,同时利用导轨架3自重增加了侧向的稳定性。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工作平台6包括厢体61;所述厢体61面向建筑墙面的一侧设置有出料门62;所述厢体61背向建筑墙面的一侧设置有进料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架(2)、导轨架(3)、工作平台(6)和附墙架(4);所述移动底架(2)位于作业场地表处;所述导轨架(3)连接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架(2)的上端;所述工作平台(6)与所述导轨架(3)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n所述移动底架(2)的周围还围合设置有围栏(1);所述围栏(1)包括挡框(11)、隔片(12)和隔门(13);所述挡框(11)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12)沿所述挡框(11)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所述隔门(13)的两侧与所述隔片(12)衔接起始位置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架(2)、导轨架(3)、工作平台(6)和附墙架(4);所述移动底架(2)位于作业场地表处;所述导轨架(3)连接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架(2)的上端;所述工作平台(6)与所述导轨架(3)配合,在竖直方向升降移动;
所述移动底架(2)的周围还围合设置有围栏(1);所述围栏(1)包括挡框(11)、隔片(12)和隔门(13);所述挡框(11)为矩形框结构;若干个所述隔片(12)沿所述挡框(11)的长度方向顺次衔接;所述隔门(13)的两侧与所述隔片(12)衔接起始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墙架(4)连接设置在所述导轨架(3)与建筑墙面之间;所述附墙架(4)包括第一架体(41)和第二架体(42);所述第一架体(41)、所述第二架体(42)与所述导轨架(3)的连接点位于导轨架(3)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架体(41)垂直于建筑墙面设置;所述第二架体(42)斜向与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财训蔡东高吴仁山
申请(专利权)人:高空机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