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以及高速传输用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0791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及高速传输用连接器,能够设计严格限制公差。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具备:底板(30),成为开口(40)的底部,在与开口(40)相反一侧的面上设有凸台(39c);一对第1侧壁(10a)及(10b),与底板(30)交叉,夹着开口(40)在作为第1方向的X方向上对向;一对第2侧壁(20c)及(20d),与底板(30)交叉,夹着开口(40)在作为第2方向的Y方向上对向。在底板(30)上设有:交叉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31a‑1,31a‑2,31b‑1)以及(31b‑2),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第1侧壁(10a)以及(10b)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交叉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32c‑1,32c‑2,32d‑1)以及(32d‑2),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第2侧壁(20c)及(20d)的侧壁面的内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以及高速传输用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将不同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的夹层连接器(mezzanineconnector)。
技术介绍
在对电路基板与扩充基板之间的信号高速传输进行中继的连接器中,有的是将安装在电路基板侧的连接器作为插座型,将安装在扩充基板侧的连接器作为插头型,通过在插座型连接器的开口中嵌合插头型连接器,来电连接两连接器端子。作为一例,这种连接器被称为“夹层连接器”。作为公开了与这种连接器有关技术的文献的一例,有专利文献1。该文献中电路基板侧的连接器的壳体呈其一个面开放的箱状。在壳体底面设有插入电路基板状的定位孔的凸台,在壳体中与存在凸台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设有浮动型的3个接触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31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连接器的制造之中,需要进行测定作业,用于确认产品各部分尺寸是否收敛在公差的允许范围之内。尤其是,夹层连接器为了不存在嵌合不良地连接不同的2个电路基板彼此,优选相对减小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公差和插头与插座开口的安装公差。为了算出开口公差,被称为开口中心的壳体开口的中心与凸台之间的距离是必须的测定要素。但是,在到目前为止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情况下,壳体中开口相反侧存在凸台,它们被隔着底板分开,因此无法同时直接目测观察开口与凸台。因此,在以往的测定作业中,通过如下三个阶段的步骤来测定开口中心与凸台之间的距离。如图8所示,从表侧观察壳体500,测定壳体500中开口400的宽度D1,将其中心作为开口中心FC。接着,从背侧观察壳体500,测定左右两侧的侧壁100a以及100b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D2,将其中心作为外形中心OC,求出开口中心FC与外形中心OC的差Da。最后,测定外形中心OC与凸台39c之间的距离Db,将距离Da与距离Db之和作为开口中心FC与凸台39c之间的距离Dc。然而,根据这样的3个阶段的顺序,从表侧观察到的外形中心与开口中心之间距离的公差与从背侧观察到的外形中心之间距离的公差相加后得到的值成为开口中心与凸台之间距离的公差,因此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得到严格限制公差的设计。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严格限制公差的设计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方式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是经由开口与对象基板的连接器嵌合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底板,其成为所述开口的底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一侧的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台的底板;一对第1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第1方向上对向;以及一对第2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对向,在上述底板上设有:公差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或公差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在该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貫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第1侧壁中沿着与一个第1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1交叉线的位置和沿着与另一个第1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1交叉线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2貫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第2侧壁中沿着与一个第2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2交叉线的位置和沿着与另一个第2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2交叉线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1貫通孔和所述第2貫通孔是一个共通貫通孔,所述共通貫通孔设置在与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1交叉线和与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2交叉线相交叉的交叉部,并且,所述共通貫通孔是多边形状,所述多边形状包括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第1内周面和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第2内周面。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相反侧的面上夹着所述第1貫通孔而在所述第1方向分离的两侧设有所述凸台。作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优选方式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开口,其嵌合对象基板的连接器;底板,其成为所述开口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孔,并且,在与所述开口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台;一对第1侧壁,其与所述底板交叉,夹着所述开口在第1方向上对向;以及一对第2侧壁,其与所述底板交叉,夹着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对向,在上述底板上具有:壳体,设有:公差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或公差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以及多个接触件,其固定于所述支撑孔。本专利技术是经由开口与对象基板的连接器嵌合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具备:底板,其成为所述开口的底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一侧的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台;一对第1侧壁,其与所述底板交叉,夹着所述开口在第1方向上对向;以及一对第2侧壁,其与所述底板交叉,夹着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对向。从而,在上述底板上设有:公差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或公差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括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由此,从背面观察壳体,测定貫通孔之间的距离,将其中点作为开口中心,测定从凸台到开口中心的距离,通过这样的2个阶段的顺序,就能够测定开口中心与凸台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设计严格限制公差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5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图1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3是图1以及图2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的六面图。图4是图1的壳体5的立体图。图5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图4的壳体5的立体图。图6是图4以及图5的壳体5的六面图。图7是表示图4、图5以及图6的壳体5中开口中心FC与凸台39c之间的距离测定顺序的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的壳体5中开口中心FC与凸台39c之间的距离测定顺序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高速传输用连接器;5壳体;7-j接触件;10a第1侧壁;10b第1侧壁;12a第1凹部;12b第1凹部;13b第1凸部;20c第2侧壁;20d第2侧壁;22c-k第2凹部;22d-k第2凹部;23c-m第2凸部;23d-m第2凸部;30底板;31a-1第1貫通孔;31a-2第1貫通孔;31b-1第1貫通孔;31b-2第1貫通孔;32c-1第2貫通孔;32c-2第2貫通孔;32d-1第2貫通孔;32d-2第2貫通孔;36a-1突起;36b-1突起;37-j支撑孔;38台阶部;39c凸台;39d凸台;40开口;100a侧壁;400开口;500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包括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5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是焊锡在电子基板的焊盘上而加以利用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具有有底的开口40。在高速传输用连接器1的开口40上,嵌合通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经由开口与对象基板的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具备:/n底板,其成为所述开口的底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一侧的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台;/n一对第1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第1方向上对向;以及/n一对第2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对向,/n在上述底板上设有:公差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含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或公差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含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经由开口与对象基板的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具备:
底板,其成为所述开口的底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一侧的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台;
一对第1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第1方向上对向;以及
一对第2侧壁,其夹着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对向,
在上述底板上设有:公差测定用的第1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含所述第1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和/或公差测定用的第2貫通孔,其具有在同一平面包含所述第2侧壁的侧壁面的内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貫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第1侧壁中沿着与一个第1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1交叉线的位置和沿着与另一个第1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1交叉线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貫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第2侧壁中沿着与一个第2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2交叉线的位置和沿着与另一个第2侧壁的侧壁面交叉的第2交叉线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貫通孔和所述第2貫通孔是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山貴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