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0687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包括底板、键帽、定位座、定位罩以及弹簧。键帽设置在底板的上方,其中键帽具有底面,且底面面向底板。定位座连接键帽的底面,且定位座具有定位槽。定位罩滑接定位座,其中定位罩插入定位槽,且定位罩包括底部与连接底部的侧壁。底部接触底板。弹簧包括第一弹簧部与相对于第一弹簧部的第二弹簧部。第一弹簧部位于定位槽内并接触键帽的底面。第二弹簧部位于定位罩内并接触定位罩的底部。第一弹簧部位于定位罩的侧壁往键帽的底面滑动的路径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按键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键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键盘的按键结构。
技术介绍
键盘作为常见的实体输入设备,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装置。一般而言,键盘是由多个按键结构所组成,且按键结构采用的轴体可包括机械轴、橡胶圆顶(rubberdome)轴或弹簧轴。以采用弹簧轴(例如压缩弹簧)的按键结构为例,其结构设计大多整合有弹片,藉此,在键帽下压的过程中,弹片被键帽碰触而发出声响,据以提高用户操作按键结构时的听觉感受。然而,前述声响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整合度不佳的问题,且较不易满足产品微型化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一种按键结构,其具有较佳的结构整合度(structuralintegrity)。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其包括底板、键帽、定位座、定位罩以及弹簧。键帽设置在底板的上方,其中键帽具有底面,且底面面向底板。定位座连接键帽的底面,且定位座具有定位槽。定位罩滑接定位座,其中定位罩插入定位槽,且定位罩包括底部与连接底部的侧壁。底部接触底板。弹簧包括第一弹簧部与相对于第一弹簧部的第二弹簧部。第一弹簧部位于定位槽内并接触键帽的底面。第二弹簧部位于定位罩内并接触定位罩的底部,且第一弹簧部位于定位罩的侧壁往键帽的底面滑动的路径上。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按键结构将声响结构设计整合于定位罩与弹簧,故具有较佳的结构整合度(structuralintegrity),且能满足产品微型化的设计需求。详细而言,当键帽下压(或称,键帽往底板移动)时,定位罩往键帽的底面滑动,弹簧的第一弹簧部受到定位罩的碰触与挤压而发出声响,据以提高用户操作按键结构时的听觉感受。附图说明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按键结构转换至另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按键结构转换至下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按键结构;110:底板;120:键帽;121:底面;130:定位座;131:定位槽;132:第一定位凸部;140:定位罩;141:底部;142:侧墙;143:第二定位部;150:弹簧;151:第一弹簧部;152:第二弹簧部;153:第三弹簧部;ID:内径;OD1~OD3:外径;P1、P2:节距。具体实施方式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按键结构转换至另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按键结构转换至下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0可应用于键盘,并作为用户输入信号至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装置的实体操作接口。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00包括底板110、键帽120、定位座130、定位罩140以及弹簧150,其中键帽120设置在底板110的上方,且弹簧150用以支撑起键帽120。弹簧150位于键帽120与底板110之间,且被定位座130与定位罩140罩覆。也就是说,定位座130与定位罩140位于键帽120与底板110之间。键帽120具有面向底板110的底面121,其中定位座130连接或凸出于键帽120的底面121,且定位座130具有定位槽131,用以容纳弹簧150。定位罩140滑接定位座130,并插入定位槽131。进一步而言,定位罩140包括底部141与连接底部141的侧壁142,且底部141接触底板110。另一方面,弹簧150包括第一弹簧部151与相对于第一弹簧部151的第二弹簧部152,其中第一弹簧部151位于定位槽131内,且接触键帽120的底面121。第二弹簧部152位于定位罩140内,并接触底部141。也就是说,弹簧150通过定位罩140的底部141间接地接触底板110。弹簧150可采用压缩弹簧,图1所示的按键结构处于初始状态。如图2与图3所示,当键帽120下压(或称,键帽120往底板110移动)时,弹簧150被键帽120挤压而产生压缩变形,且定位罩140相对于定位座130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一旦施加于键帽120上的下压力移除,弹簧150的弹力驱动键帽120与定位座130往远离底板110的方向移动,以恢复至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请参考图1至图3,第一弹簧部151位于定位罩140的侧壁142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的路径上,因此,当键帽120下压(或称,键帽120往底板110移动)时,定位罩140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弹簧150的第一弹簧部151受到定位罩140的侧壁142的碰触与挤压而发出声响,据以提高用户操作按键结构100时的听觉感受。也就是说,按键结构100将声响结构设计整合于定位罩140与弹簧150,故具有较佳的结构整合度(structuralintegrity),且能满足产品微型化的设计需求。如图2与图3所示,在定位罩140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后,第一弹簧部151受到定位罩140的侧壁142的挤压而移入定位罩140内。如图1所示,第一弹簧部151的外径OD1大于定位罩140的内径ID,据以确保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后的定位罩140能碰触并挤压第一弹簧部151。另一方面,第一弹簧部151的外径OD1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渐扩,且第一弹簧部151的外径OD1大于第二弹簧部152的外径OD2。进一步而言,第一弹簧部151包括多个线圈,这些线圈中接触键帽120的底面121的一者的外径最大,且这些线圈中最靠近第二弹簧部152的另一者的外径最小。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弹簧150还包括位于第一弹簧部151与第二弹簧部152之间的第三弹簧部153,且第三弹簧部153自定位座130的定位槽131延伸至定位罩140内。在定位罩140往键帽120的底面121滑动后,第一弹簧部151与第三弹簧部153移入定位罩140内。详细而言,第二弹簧部152的外径OD2等于第三弹簧部153的外径OD3,其中第一弹簧部151的外径OD1大于第三弹簧部153的外径OD3,且第二弹簧部152的外径OD2与第三弹簧部153的外径OD3小于定位罩140的内径ID。第三弹簧部153用以连接第一弹簧部151与第三弹簧部153,其中第三弹簧部153包括多个线圈,且这些线圈中任二相邻者的节距为P2。另一方面,第一弹簧部151包括多个线圈,且这些线圈中任二相邻者的节距为P1。详细而言,第三弹簧部153的节距P2大于第一弹簧部151的节距P1,当键帽120下压(或称,键帽120往底板110移动)时,第一弹簧部151与第三弹簧部153为弹簧150的主要变形区。承接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n键帽,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其中所述键帽具有底面,且所述底面面向所述底板;/n定位座,连接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且所述定位座具有定位槽;/n定位罩,滑接所述定位座,其中所述定位罩插入所述定位槽,且所述定位罩包括底部与连接所述底部的侧壁,所述底部接触所述底板;以及/n弹簧,包括第一弹簧部与相对于所述第一弹簧部的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槽内并接触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所述第二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罩内并接触所述定位罩的所述底部,且所述第一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罩的所述侧壁往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滑动的路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键帽,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其中所述键帽具有底面,且所述底面面向所述底板;
定位座,连接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且所述定位座具有定位槽;
定位罩,滑接所述定位座,其中所述定位罩插入所述定位槽,且所述定位罩包括底部与连接所述底部的侧壁,所述底部接触所述底板;以及
弹簧,包括第一弹簧部与相对于所述第一弹簧部的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槽内并接触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所述第二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罩内并接触所述定位罩的所述底部,且所述第一弹簧部位于所述定位罩的所述侧壁往所述键帽的所述底面滑动的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弹簧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定位罩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的外径往所述键帽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弘基林承翰
申请(专利权)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