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及其分离培养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96965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及其分离培养方法和应用,所述海洋杂色曲霉的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106,其分类命名为Aspergillus versicolor SCAU14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海洋杂色曲霉分离培养方法易于操作,便于获取菌株,且其具有制备胞外多糖的能力,利用其制备胞外多糖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所制得的胞外多糖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对肺癌、肝癌、结肠腺癌等三种常见癌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抑制效果,此外所制得的胞外多糖还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对诺卡氏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制得的胞外多糖作为可抗癌和抑菌的微生态制剂,拥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推广前景,可以为研发环境友好型海洋生物制剂提供科研参考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及其分离培养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
,更具体的,涉及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及其分离培养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如今,肿瘤是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之一。在科研和医疗领域,通常是采用一些化学药物被用于抑制癌细胞生长时,然而有部分癌症患者在使用化学药物后会产生耐药现象,致使抗癌效果降低。相比于化学药物,天然药物的毒副作用轻微、广谱、高效,因此有必要寻找和开发更多的天然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当前发现的天然抗癌药物中,有一部分就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比如微生物胞外多糖,它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易与菌体分离、分泌到环境中的水溶性多糖,属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胞外多糖因具有安全无毒,理化性质独特,特异性优良的特别优势而得到大力研究和开发,一些研究表明胞外多糖还具有生物活性如免疫活性、抗肿瘤和抗溃疡,可应用于医药领域,但由于目前微生物胞外多糖生产成本高、产量少等原因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由于陆生微生物经过几十年的研发,发现新菌种和新的活性化合物的几率正在逐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杂色曲霉的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106,其分类命名为Aspergillus versicolor SCAU1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海洋杂色曲霉,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杂色曲霉的保藏编号为GDMCCNo:61106,其分类命名为AspergillusversicolorSCAU1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杂色曲霉,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杂色曲霉的ITSDNA序列如SEQIDNO.1所示。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海洋杂色曲霉的分离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样品采集处理:采集石珊瑚样品,装入无菌无水的塑料袋中,在冷冻条件下送到实验室,然后将石珊瑚样品用无菌海水冲洗,以除去松散附着的微生物,并取适量清洗后的样品,切小块并研碎;
S2.样品接种:将步骤S1中研碎的样品加入体积比为2:1的无菌海水和无菌砂土中并混合均匀,制成的匀浆用无菌海水进行10倍稀释后,量取适量并接种到琼脂板上;
S3.菌株分离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板置于25~29℃环境下培养5~14天,直至能区分出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对真菌生长特性、气生菌丝、底物菌丝、可扩散色素、孢子进行观察,挑取真菌单个菌落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上,继续于25~29℃环境下培养,得到海洋杂色曲霉菌株;
S4.菌株鉴定:提取所得菌株的基因组,PCR扩增其ITSDNA基因,对PCR产物纯化并测序,然后根据ITSDN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海洋杂色曲霉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杂色曲霉用于制备胞外多糖,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海洋杂色曲霉菌株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25~29℃、120~150rpm条件下培养发酵5~10天,得到海洋杂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勇李一阳黄日明吴可越刘永春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