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用于传送菌框的传送机构,设置在传送机构上部用于给菌包接种的接种机构,设置在接种机构两侧用于定位菌框的菌框定位机构,设置在菌框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定位菌环的菌环定位机构,设置在菌环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夹取菌盖的夹紧机构以及设置所述夹紧机构上用于下压菌盖的压盖部件。以此实现食用菌的自动化接种,且夹紧机构夹取菌盖时,利用压盖部件实现菌框内所有菌包上的菌盖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便于将菌盖全部一次性取下,极大有效降低因菌盖未取下造成设备故障的几率,在夹紧机构将菌盖合盖于菌环上时,利用压盖部件实现菌盖稳定合盖于菌环上,防止菌盖盖不牢增加接种过程中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
本技术涉及菌菇接种设备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技术的发展,食用菌已实现液体接种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并且,食用菌在菌种接种时,需要在无菌车间进行,接种时,需要将待接种一筐整齐排列的菌包运送至取盖区域,利用夹具等机构将固定在菌包顶端菌环上的菌盖取下,然后进行液体接种,接种完成在将菌盖重新盖在菌包的菌环上,防止培养过程中被感染。但目前,现有的食用菌液体接种自动化设备在取盖时,易出现不能将菌盖一次性全部取下,从而易造成设备出现故障。并且,设备在盖盖时,容易出现菌盖盖不牢,导致菌盖容易掉,增加菌包感染风险。因此,现有技术还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用于解决现有食用菌接种装置不易将一次将菌盖全部取下及菌盖盖不牢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用于传送菌框的传送机构;设置在传送机构上部用于给菌包接种的接种机构;设置在接种机构两侧用于定位菌框的菌框定位机构;设置在菌框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定位菌环的菌环定位机构;设置在菌环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夹取菌盖的夹紧机构,以及设置所述夹紧机构上用于下压菌盖的压盖部件。进一步地,所述食用菌接种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机架上且位于传送机构两侧的第一导向杆;设置于机架上用于驱动菌环定位机构沿第一导向杆方向运动的第一升降机构;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上的滑动板,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滑动板上;设置于机架上用于驱动滑动板沿第一导向杆方向运动的第二升降机构。进一步地,所述接种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上的基架,设置于基架上用于注射菌液的多个菌针,固定在机架上用于驱动基架沿第一导向杆作往返运动的第三升降机构,固定在机架上的分液器,所述分液器位于第一导向杆的上部;所述分液器上设置有与菌针对应并与菌针连接的分液接口和用于外接菌液的菌液输入接口。进一步地,所述接种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液体通断的控制开关,所述分液接口与菌针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固定于基架上的第一气缸、以及通过支撑杆固定于基架上部的管道固定板;所述管道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侧壁贯穿有配合管道使用且贯穿凹槽的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与凹槽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杆上设置有与限位通孔配合使用的止液压杆。进一步地,所述菌框定位机构包括:固定于机架上并分别位于菌针两侧的两个第二气缸、分别与两个第二气缸的活动杆连接的两个安装基板、固定于安装基板远离菌针的一侧的第三气缸、与第三气缸的活动杆连接用于夹紧菌框的定位构件。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定位构件上设置有用于限位菌包的限位部,限位部上设置有与菌包相适应的限位槽。进一步地,所述菌环定位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上的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第一定位板,与第一固定架滑动连接且与第一定位板配合形成定位孔的第二定位板,以及固定于第一固定架上用于驱动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相对运动的定位板驱动机构。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固定于滑动板上且具有第一限位导槽和第二限位导槽的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一限位导槽内的第一夹具板,位于第二限位导槽内并与第一夹具板配合形成夹具的第二夹具板,以及固定于第二固定架上用于驱动第一夹具板与第二夹具板相对运动的夹具板驱动机构;所述夹具位于定位孔上部,所述压盖部件设置于夹具上。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板位于第二固定架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滑块与第二导向杆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二固定架沿第二导向杆方向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动杆与滑动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食用菌接种装置还包括有设置于机架上用于净化空气的净化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传送菌框实现菌框的传送,通过菌框定位机构实现菌框的定位,通过菌环定位机构实现菌环的定位,通过夹紧机构实现夹取菌盖,通过接种机构实现菌包的接种,以此实现食用菌的自动化接种;并且,在夹紧机构夹取菌盖时,利用压盖部件实现菌框内所有菌包上的菌盖均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便于夹紧机构夹取菌盖,并将菌包上的菌盖全部一次性取下,防止出现菌盖高底不一致造成部分菌盖未被夹取的状况发生,进而,可极大有效降低因菌盖未取下造成设备故障的几率,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另外,通过夹紧机构将菌盖合盖于菌环上时,利用压盖部件下压,实现菌盖稳定合盖于菌环上,防止菌盖盖不牢增加菌包接种过程中的感染几率,进而,有效降低菌包接种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解决现有技术食用菌接种中存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去除隔板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机架、第一导向杆、菌框定位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4为本技术部分接种机构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控制开关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菌环定位机构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菌环定位机构的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夹紧机构的夹紧机构、滑动板、第二升降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9为本技术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分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照附图1和附图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包括机架100以及设置于机架100上的传送机构200、接种机构300、菌框定位机构400、菌环定位机构500、夹紧机构600和设置于夹紧机构600上的压盖部件。其中,接种机构300位于传送机构200的上方,菌框定位机构400位于接种机构300的两侧,菌环定位机构500位于菌框定位机构400的上方,夹紧机构600位于菌环定位机构500的上方。本技术食用菌接种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传送机构200、接种机构300、菌框定位机构400、菌环定位机构500和夹紧机构600工作的控制器5。本技术食用菌接种装置通过传送机构200传送菌框,通过菌框定位机构400给菌框1进行定位,通过菌环定位机构500给菌包上的菌环34进行定位,通过夹紧机构600夹取菌盖,通过接种机构300给菌框1内的菌包2进行接种,以此实现食用菌的自动化接种。并且,在夹紧机构600夹取菌盖时,预先利用压盖部件将菌框1内每一菌包2上的菌盖4全部同时下压,使菌框1内的菌包2上的菌盖4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再通过夹紧机构600夹取菌盖4,可使夹紧机构600夹住菌盖4,并将菌包2上的菌盖4全部一次性取下,防止出现菌盖4高底不一致造成部分菌盖4未被夹取的状况发生,进而,可极大有效降低因菌盖4未取下造成设备故障的几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机架;/n设置于机架上用于传送菌框的传送机构;/n设置在传送机构上部用于给菌包接种的接种机构;/n设置在接种机构两侧用于定位菌框的菌框定位机构;/n设置在菌框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定位菌环的菌环定位机构;/n设置在菌环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夹取菌盖的夹紧机构,以及/n设置所述夹紧机构上用于下压菌盖的压盖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设置于机架上用于传送菌框的传送机构;
设置在传送机构上部用于给菌包接种的接种机构;
设置在接种机构两侧用于定位菌框的菌框定位机构;
设置在菌框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定位菌环的菌环定位机构;
设置在菌环定位机构上部用于夹取菌盖的夹紧机构,以及
设置所述夹紧机构上用于下压菌盖的压盖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接种装置还包括:
设置于机架上且位于传送机构两侧的第一导向杆;
设置于机架上用于驱动菌环定位机构沿第一导向杆方向运动的第一升降机构;
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上的滑动板,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滑动板上;
设置于机架上用于驱动滑动板沿第一导向杆方向运动的第二升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上的基架,设置于基架上用于注射菌液的多个菌针,固定在机架上用于驱动基架沿第一导向杆作往返运动的第三升降机构,固定在机架上的分液器,所述分液器位于第一导向杆的上部;所述分液器上设置有与菌针对应并与菌针连接的分液接口和用于外接菌液的菌液输入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液体通断的控制开关,所述分液接口与菌针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固定于基架上的第一气缸、以及通过支撑杆固定于基架上部的管道固定板;所述管道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侧壁贯穿有配合管道使用且贯穿凹槽的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与凹槽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杆上设置有与限位通孔配合使用的止液压杆。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小平,肖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特安洁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