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752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2
提供一种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其耐磨耗性、芯部的韧性、和在产氢环境下伴随有组织变化的剥离寿命优异。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芯部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15~0.45%、Si:0.50%以下、Mn:0.20~0.60%、P:0.015%以下、S:0.005%以下、Cr:0.80~1.50%、Mo:0.17~0.30%、V:0.24~0.40%、Al:0.005~0.100%、N:0.0300%以下、O:0.0015%以下、以及余量:Fe和杂质,且所述化学组成满足实施方式所述的式(1)~式(4)。表面的C浓度以质量%计为0.70~1.20%,表面的N浓度以质量%计为0.15~0.60%,表面的洛氏C硬度HRC为58~65,芯部处的粗大V系析出物相对于V系析出物总面积的面积比率为15.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渗碳氮化轴承部件
本申请涉及一种轴承部件,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即经渗碳氮化处理的轴承部件。
技术介绍
轴承部件通常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对钢材实施热锻和/或切削加工,制造所期望的形状的中间品。对中间品实施热处理,调整钢材的硬度和显微组织。热处理为例如淬火回火、渗碳处理或渗碳氮化处理等。通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具有所期望的轴承性能(耐磨耗性和轴承部件的芯部的韧性)的轴承部件。作为轴承性能,尤其在要求耐磨耗性的情况下,作为上述热处理,实施渗碳氮化处理。本说明书中,渗碳氮化处理指的是,实施渗碳氮化淬火和回火的处理。渗碳氮化处理中,在钢材的表层形成渗碳氮化层,使钢材的表层硬化。本说明书中,将实施了渗碳氮化处理的轴承部件称为渗碳氮化轴承部件。日本特开平8-4905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2684号公报(专利文献2)和国际公开第2016/017162号(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提高轴承部件的耐磨耗性和韧性等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的滚动轴承中,套圈和滚动体中的至少一个以在C:0.1~0.7重量%、Cr:0.5~3.0重量%、Mn:0.3~1.2重量%、Si:0.3~1.5重量%、Mo:3重量%以下的中低碳低合金钢中含有V:0.8~2.0重量%的钢作为坯料。在对于使用该坯料所形成的产品的热处理时,实施渗碳或渗碳氮化处理,使产品表面的碳浓度为0.8~1.5重量%,且表面的V/C浓度比满足1~2.5的关系。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该滚动轴承在表面析出V碳化物,从而可提高耐磨耗性。专利文献2公开的冷锻用表面渗碳钢的铁素体+珠光体的面积率为75%以上,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40μm以下,珠光体的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下。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具有上述显微组织,该冷锻用表面渗碳钢可提高耐磨耗性。专利文献3公开的渗碳氮化轴承用钢具有如下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22~0.45%、Si:0.50%以下,Mn:0.40~1.50%、P:0.015%以下、S:0.005%以下、Cr:0.30~2.0%、Mo:0.10~0.35%、V:0.20~0.40%、Al:0.005~0.10%、N:0.030%以下、O:0.0015%以下、B:0~0.0050%、Nb:0~0.10%、和Ti:0~0.10%,余量为Fe和杂质,且满足式(1)和式(2)。其中,式(1)为1.20<0.4Cr+0.4Mo+4.5V<2.60,式(2)为2.7C+0.4Si+Mn+0.8Cr+Mo+V>2.20。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该渗碳氮化轴承用钢即使不含Ni,淬火性也优异,热处理后的韧性、耐磨耗性和表面起点剥离寿命优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905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2684号公报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6/017162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轴承部件来说,既存在用于矿山机械用途或建设机械用途的中型或大型的轴承部件,也存在用于汽车用途的小型轴承部件。小型轴承部件有例如适用于发动机内的轴承部件等。汽车用途的轴承部件常常在发动机油等润滑油循环的环境下使用。最近,出于改善油耗的目的,有的降低润滑油的粘度来降低摩擦阻力和传动阻力,或降低所循环的润滑油的用量。因此,使用过程中的润滑油变得容易分解而产生氢。一旦在轴承部件的使用环境中产生了氢,氢就会从外部侵入轴承部件内。侵入的氢在轴承部件的部分显微组织中带来组织变化。轴承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将导致轴承部件的剥离寿命下降。以下,本说明书中,将产生导致组织变化的氢的环境称为“产氢环境”。上述专利文献1~3中,并未对产氢环境下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剥离寿命进行研究。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其耐磨耗性、芯部的韧性、和在产氢环境下伴随有组织变化的剥离寿命优异。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具备:在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层形成的渗碳氮化层;和比所述渗碳氮化层更内部的芯部,所述芯部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15~0.45%、Si:0.50%以下、Mn:0.20~0.60%、P:0.015%以下、S:0.005%以下、Cr:0.80~1.50%、Mo:0.17~0.30%、V:0.24~0.40%、Al:0.005~0.100%、N:0.0300%以下、O:0.0015%以下、Cu:0~0.20%、Ni:0~0.20%、B:0~0.0050%、Nb:0~0.100%、Ti:0~0.100%、Ca:0~0.0010%、以及余量:Fe和杂质,并且,所述化学组成满足式(1)~式(4),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C浓度以质量%计为0.70~1.20%,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N浓度以质量%计为0.15~0.60%,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洛氏硬度HRC为58.0~65.0,所述芯部中,将含有V的析出物定义为V系析出物、将圆当量直径大于150nm的所述V系析出物定义为粗大V系析出物时,粗大V系析出物相对于V系析出物总面积的面积比率为15.0%以下。1.50<0.4Cr+0.4Mo+4.5V<2.45(1)2.20<2.7C+0.4Si+Mn+0.45Ni+0.8Cr+Mo+V<2.80(2)Mo/V≥0.58(3)(Mo+V+Cr)/(Mn+20P)≥2.40(4)其中,式(1)~式(4)中的各元素符号处代入对应元素的含量(质量%)。专利技术的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耐磨耗性、芯部的韧性、和在产氢环境下伴随有组织变化的剥离寿命优异。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对相当于JISG4805(2008)规定的SUJ2的钢材实施了淬火和回火而得到的轴承部件(比较例)和芯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化学组成且满足式(1)~式(4)的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在产氢环境下的剥离寿命(Hr)的图。图2为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芯部采集的薄膜试样的铁素体(001)面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图像(TEM图像)中V系析出物的观察例的示意图。图3为示出以实施例中淬火性评价试验和韧性评价试验用的试验片为对象的淬火和回火的加热模式的图。图4为实施例的辊点蚀试验中使用的小辊试验片的中间品的侧视图。图5为实施例的辊点蚀试验中使用的小辊试验片的侧视图。图6为实施例的辊点蚀试验中使用的大辊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人等对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耐磨耗性、芯部的韧性、和在产氢环境下伴随有组织变化的剥离寿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首先,本专利技术人等对旨在获得上述特性的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坯料钢材的化学组成,即渗碳氮化轴承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其具备:/n在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层形成的渗碳氮化层;和/n比所述渗碳氮化层更内部的芯部,/n所述芯部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nC:0.15~0.45%、/nSi:0.50%以下、/nMn:0.20~0.60%、/nP:0.015%以下、/nS:0.005%以下、/nCr:0.80~1.50%、/nMo:0.17~0.30%、/nV:0.24~0.40%、/nAl:0.005~0.100%、/nN:0.0300%以下、/nO:0.0015%以下、/nCu:0~0.20%、/nNi:0~0.20%、/nB:0~0.0050%、/nNb:0~0.100%、/nTi:0~0.100%、/nCa:0~0.0010%、以及/n余量:Fe和杂质,并且,/n所述化学组成满足式(1)~式(4),/n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C浓度以质量%计为0.70~1.20%,/n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N浓度以质量%计为0.15~0.60%,/n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洛氏硬度HRC为58.0~65.0,/n所述芯部中,将含有V的析出物定义为V系析出物、将圆当量直径大于150nm的所述V系析出物定义为粗大V系析出物时,粗大V系析出物相对于V系析出物总面积的面积比率为15.0%以下,/n1.50<0.4Cr+0.4Mo+4.5V<2.45 (1)/n2.20<2.7C+0.4Si+Mn+0.45Ni+0.8Cr+Mo+V<2.80 (2)/nMo/V≥0.58 (3)/n(Mo+V+Cr)/(Mn+20P)≥2.40 (4)/n其中,式(1)~式(4)中的各元素符号处代入对应元素的以质量%计的含量。/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227 JP 2018-2460981.一种渗碳氮化轴承部件,其具备:
在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层形成的渗碳氮化层;和
比所述渗碳氮化层更内部的芯部,
所述芯部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
C:0.15~0.45%、
Si:0.50%以下、
Mn:0.20~0.60%、
P:0.015%以下、
S:0.005%以下、
Cr:0.80~1.50%、
Mo:0.17~0.30%、
V:0.24~0.40%、
Al:0.005~0.100%、
N:0.0300%以下、
O:0.0015%以下、
Cu:0~0.20%、
Ni:0~0.20%、
B:0~0.0050%、
Nb:0~0.100%、
Ti:0~0.100%、
Ca:0~0.0010%、以及
余量:Fe和杂质,并且,
所述化学组成满足式(1)~式(4),
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C浓度以质量%计为0.70~1.20%,
所述渗碳氮化轴承部件的表面处的N浓度以质量%计为0.15~0.60%,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根石丰山下朋广平上大辅铃木崇久小山达也佐田隆金谷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