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070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成套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该包括外壳、电机一、电机二、气体输入管和气体输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设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的内部开设有环形腔和冷媒通道一。该将气体通道设置为环状,可以有效的增大气体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然后配合折流板使得气体流动方向呈S型,延长换热时间,同时设置有扰流组件一和扰流组件二,使得冷却液依靠螺旋传动向前,对环形腔的内侧和外侧进行同步的换热作业,冷却液的流动方向被不断的改变,如此可以进一步的加大对冷却液的利用程度,使得气体被冷却的更加均匀以及更加彻底,确保气体的整体降温效果,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成套配件的
,具体为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
技术介绍
在压缩机中,例如在涡轮压缩机中,过程气体(特别是空气)被压缩,在压缩期间,过程气体受到加热,为了补偿此加热,冷却器定位在压缩机的下游,并且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过程气体;压缩机的此类冷却器具有管道,其容纳在冷却器壳体中,其中,在压缩机中压缩的过程气体围绕冷却器的管道流动,冷却水流动通过该管道用于冷却过程气体。目前气体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换热的手段进行冷却处理,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气体冷却效果不太理想,特别是气体随着管路方向流动,位于中部的气体与冷媒的接触面积不足,造成气体冷却不均,进而造成气体整体降温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急需设计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该具备冷却效果好,对冷媒利用率高等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包括外壳、电机一、电机二、气体输入管和气体输出管,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设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的内部开设有环形腔和冷媒通道一,所述冷媒通道一位于环形腔的内部,所述环形腔的一端与气体输入管相通,且环形腔的另一端与气体输出管相通,所述冷却管道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二,所述环形腔的内壁装设有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沿着环形腔的长度方向呈错位分布设置,所述冷媒通道一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一,所述冷媒通道二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二,其中:所述扰流组件一包括有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冷媒通道一内部的螺旋杆,所述电机一固定安装在冷媒通道一的内部,且电机一的输出轴与螺旋杆固定连接;所述扰流组件二包括有位于冷媒通道二内部的中空圆杆,所述中空圆杆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所述螺旋叶横向固定在中空圆杆的内部,且中空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组件,所述外壳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均插入冷媒通道二的内部,且冷媒通道二与冷媒通道一之间装设有连接管路。优选的,所述折流板在环形腔的内壁上呈倾斜设置,且多个所述折流板相互之间形成一个波浪状气体通道。优选的,所述连接管路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冷媒通道一和冷媒通道二的首尾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管路相连通。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有齿轮一和齿轮二,所述齿轮一与齿轮二外啮合,且齿轮一与中空圆杆焊接,所述电机二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外侧,且电机二的输出轴与齿轮二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齿轮一位于中空圆杆的水平向轴截面的中间位置处,且中空圆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外壳的内壁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气体输入管的口径小于气体输出管的口径,且气体输入管和气体输出管均与外壳法兰连接。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将气体通道设置为环状,可以有效的增大气体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然后配合折流板使得气体流动方向呈S型,延长换热时间,同时设置有扰流组件一和扰流组件二,使得冷却液依靠螺旋传动向前,对环形腔的内侧和外侧进行同步的换热作业,冷却液的流动方向被不断的改变,如此可以进一步的加大对冷却液的利用程度,使得气体被冷却的更加均匀以及更加彻底,确保气体的整体降温效果,利于实际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横剖图;图3为本技术的纵剖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旋转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电机一、3电机二、4气体输入管、5气体输出管、6冷却管道、7环形腔、8冷媒通道一、9冷媒通道二、10折流板、11扰流组件一、12扰流组件二、111螺旋杆、121中空圆杆、122螺旋叶、123旋转组件、124进液管道、125出液管道、126连接管路、1231齿轮一、1232齿轮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包括外壳1、电机一2、电机二3、气体输入管4和气体输出管5,外壳1的内部装设有冷却管道6,冷却管道6的内部开设有环形腔7和冷媒通道一8,冷媒通道一8位于环形腔7的内部,环形腔7的一端与气体输入管4相通,且环形腔7的另一端与气体输出管5相通,可以理解为气体经过气体输入管4进入冷却管道6的内部,然后从环形腔7的内部向气体输出管5方形流出,冷却管道6的外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二9,环形腔7的内壁装设有多个折流板10,多个折流板10沿着环形腔7的长度方向呈错位分布设置,可以理解为折流板10的设置是为了改变气体的流动方向,避免由于有限空间内气体的流动距离较短的问题,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一11,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二12,其中:扰流组件一11包括有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内部的螺旋杆111,电机一2固定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且电机一2的输出轴与螺旋杆111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螺旋杆111是横向放置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且螺旋杆111的一端与电机一2的输出轴固定安装,螺旋杆111的另一端是通过轴承配合轴承座转动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壁,也就是说随着电机一2的开动,会带动螺旋杆111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进行转动;扰流组件二12包括有位于冷媒通道二9内部的中空圆杆121,中空圆杆121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122,螺旋叶122横向固定在中空圆杆121的内部,且中空圆杆121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组件123,外壳1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均插入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且冷媒通道二9与冷媒通道一8之间装设有连接管路126,可以理解为冷媒通道二9是对环形腔7的外侧壁进行换热,冷媒通道一8是为环形腔7的内侧壁进行换热,通过减小气体的纵向流动范围,达到对气体较为均匀的换热效果,在冷媒通道二9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液管道125负责将冷却液导入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与此同时中空圆杆121是进行转动的,位于冷媒通道二9内部的冷却液随着螺旋叶122的转动,在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向出液管道125的方向流动,同时在冷却液的流动过程中,由于呈螺旋状向前,所以冷却液的各部位都会与环形腔7的外侧相接触,这样便不会造成有部分冷却液没有得到利用的问题,进而加强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和冷却质量。为了延长气体的流动时间,折流板10在环形腔7的内壁上呈倾斜设置,且多个折流板10相互之间形成一个波浪状气体通道,在有限的冷却空间内,设置有折流板10可以使得气体的流动轨迹呈S状,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气体的流动时间,进而加强气体的冷却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包括外壳(1)、电机一(2)、电机二(3)、气体输入管(4)和气体输出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装设有冷却管道(6),所述冷却管道(6)的内部开设有环形腔(7)和冷媒通道一(8),所述冷媒通道一(8)位于环形腔(7)的内部,所述环形腔(7)的一端与气体输入管(4)相通,且环形腔(7)的另一端与气体输出管(5)相通,所述冷却管道(6)的外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二(9),所述环形腔(7)的内壁装设有多个折流板(10),多个所述折流板(10)沿着环形腔(7)的长度方向呈错位分布设置,所述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一(11),所述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二(12),其中:/n所述扰流组件一(11)包括有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内部的螺旋杆(111),所述电机一(2)固定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且电机一(2)的输出轴与螺旋杆(111)固定连接;/n所述扰流组件二(12)包括有位于冷媒通道二(9)内部的中空圆杆(121),所述中空圆杆(121)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122),所述螺旋叶(122)横向固定在中空圆杆(121)的内部,且中空圆杆(121)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组件(123),所述外壳(1)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所述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均插入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且冷媒通道二(9)与冷媒通道一(8)之间装设有连接管路(12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气体冷却器,包括外壳(1)、电机一(2)、电机二(3)、气体输入管(4)和气体输出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装设有冷却管道(6),所述冷却管道(6)的内部开设有环形腔(7)和冷媒通道一(8),所述冷媒通道一(8)位于环形腔(7)的内部,所述环形腔(7)的一端与气体输入管(4)相通,且环形腔(7)的另一端与气体输出管(5)相通,所述冷却管道(6)的外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二(9),所述环形腔(7)的内壁装设有多个折流板(10),多个所述折流板(10)沿着环形腔(7)的长度方向呈错位分布设置,所述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一(11),所述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设置有扰流组件二(12),其中:
所述扰流组件一(11)包括有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内部的螺旋杆(111),所述电机一(2)固定安装在冷媒通道一(8)的内部,且电机一(2)的输出轴与螺旋杆(111)固定连接;
所述扰流组件二(12)包括有位于冷媒通道二(9)内部的中空圆杆(121),所述中空圆杆(121)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122),所述螺旋叶(122)横向固定在中空圆杆(121)的内部,且中空圆杆(121)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组件(123),所述外壳(1)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所述进液管道(124)和出液管道(125)均插入冷媒通道二(9)的内部,且冷媒通道二(9)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强邱素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融能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