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667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属于古建筑修缮技术领域,包括:轨道、搬运车、旋转板、转轴、驱动电机、驱动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翻转板,搬运车包括底板、轮架以及与轮架相转动连接的滚轮,轮架安装在底板的底部,滚轮滚动连接在轨道上,转轴的上端与旋转板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底板相转动连接,驱动电机安装在底板的顶面上,驱动轴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主动齿轮键连接在驱动轴上,从动齿轮键连接在转轴上且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翻转板的一侧与旋转板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相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古建筑园林用支撑柱因各个空间的入口宽度较窄无法横向搬进去,只能采取纵向搬运,同时人工搬运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
:本技术属于古建筑修缮
,具体涉及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
技术介绍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常采用木质材料作为基础材料。古建筑如园林建筑中,为了营造古色古香的环境,常采用木质材料作为亭台楼宇的支撑柱,但是支撑柱的质量较重,所需的柱长较长,在往园林中的一个个空间搬运时,会因各个空间的入口宽度较窄无法横向搬进去,只能采取纵向搬运,同时人工搬运费时费力。因此,需要研制一种便于往仿古建筑内各个空间运输支撑柱的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古建筑园林用支撑柱因各个空间的入口宽度较窄无法横向搬进去,只能采取纵向搬运,同时人工搬运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包括:轨道,其设置在古建筑内且连通古建筑中各个空间;搬运车,其包括底板、轮架以及与轮架相转动连接的滚轮,所述轮架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部,所述滚轮滚动连接在所述轨道上;旋转板,其水平放置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转轴,其上端与所述旋转板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转动连接;驱动电机,其安装在所述底板的顶面上;驱动轴,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主动齿轮,其键连接在所述驱动轴上;从动齿轮,其键连接在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以及翻转板,其包括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子板,所述两个子板呈相互上下叠加的状态且在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以上位置相对的且半圆形的弧形槽,所述两个位置相对应地弧形槽组成夹持支撑柱的夹柱孔,所述翻转板的一侧与所述旋转板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相转动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子板相互卡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子板通过螺杆相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左侧边与所述旋转板以及所述翻转板的左侧边在竖直方向上均相对齐,所述底板的左侧边上具有用于承接支撑柱的柱环。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夹柱孔的孔径的调节环。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搬运车与轨道相配的方式输送支撑柱,而在各个空间的入口处为了避免支撑柱不能横向进入的缺陷,采用将其纵向排列的翻转板上,等到支撑柱运往各个空间的下料点时,采用驱动电机驱动驱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旋转板以及翻转板水平转动,并利用翻转板与旋转板之间竖直转动关系,将翻转板翻转至旋转板的一端,实现支撑柱的下料,提高了支撑柱运输和下料的效率,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古建筑园林用支撑柱因各个空间的入口宽度较窄无法横向搬进去,只能采取纵向搬运,同时人工搬运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轨道;20、搬运车;201、底板;202、轮架;203、滚轮;40、旋转板;50、转轴;60、驱动电机;70、驱动轴;80、主动齿轮;90、从动齿轮;100、翻转板;1001、子板;10011、弧形槽;1002、夹柱孔;120、螺杆;130、柱环;140、调节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包括:轨道10、搬运车20、旋转板40、转轴50、驱动电机60、驱动轴70、主动齿轮80、从动齿轮90和翻转板100。轨道10铺设在古建筑内且连通古建筑中各个空间。轨道10在各个空间的入口纵向布置。具体地,轨道10采用双轨铺设在古建筑内的地面上。搬运车20包括底板201、轮架202以及与轮架202相转动连接的滚轮203,轮架202安装在底板201的底部,滚轮203滚动连接在轨道10上。旋转板40水平放置且位于底板201的上方。转轴50的上端与旋转板40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底板201通过轴承相转动连接。转轴50还具有调整搬运装置的高度的作用,以便支撑柱下料时由足够的高度差。驱动电机60安装在底板201的顶面上。驱动轴70连接在驱动电机60的输出端。主动齿轮80键连接在驱动轴70上;从动齿轮90键连接在转轴50上且与主动齿轮80相啮合;以及翻转板100包括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子板1001,两个子板1001呈相互上下叠加的状态且在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以上位置相对的且半圆形的弧形槽10011,两个位置相对应地弧形槽10011组成夹持支撑柱的夹柱孔1002,翻转板100的一侧与旋转板40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通过合页相转动连接。将支撑柱插装在翻转板100的夹柱孔1002中,搬运车20的滚轮203在轨道10上运动,以此达到将支撑柱运往各个空间的下料点,下料时,驱动电机60通过驱动轴70带动主动齿轮80转动,进而从动齿轮90带动转轴50转动,使得旋转板40水平转动至翻转板100在竖直转动时支撑柱能够在底板201一侧下料,这样就完成了支撑柱的运输和下料的过程,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其中,两个子板1001相互卡接。优选地,两个子板1001通过螺杆120相连接,提高两个子板1001的可拆卸连接强度优选地,底板201的左侧边与旋转板40以及翻转板100的左侧边在竖直方向上均相对齐,底板201的左侧边上具有用于承接支撑柱的柱环130,柱环130用于承接支撑柱,防止多个支撑柱同时下料的过程中,无足够的人手进行扶持,提供一个暂时固定的措施。优选地,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还包括用于调节夹柱孔1002的孔径的调节环140,对于不同直径的支撑柱,选用不同口径的调节环140进行适度调装。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搬运车20与轨道10相配的方式输送支撑柱,而在各个空间的入口处为了避免支撑柱不能横向进入的缺陷,采用将其纵向排列的翻转板100上,等到支撑柱运往各个空间的下料点时,采用驱动电机60驱动驱动轴70转动,进而带动旋转板40以及翻转板100水平转动,并利用翻转板100与旋转板40之间竖直转动关系,将翻转板100翻转至旋转板40的一端,实现支撑柱的下料,提高了支撑柱运输和下料的效率,从而解决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轨道(10),其设置在古建筑内且连通古建筑中各个空间;/n搬运车(20),其包括底板(201)、轮架(202)以及与轮架(202)相转动连接的滚轮(203),所述轮架(202)安装在所述底板(201)的底部,所述滚轮(203)滚动连接在所述轨道(10)上;/n旋转板(40),其水平放置且位于所述底板(201)的上方;/n转轴(50),其上端与所述旋转板(40)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所述底板(201)相转动连接;/n驱动电机(60),其安装在所述底板(201)的顶面上;/n驱动轴(70),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60)的输出端;/n主动齿轮(80),其键连接在所述驱动轴(70)上;/n从动齿轮(90),其键连接在所述转轴(50)上且与所述主动齿轮(80)相啮合;以及/n翻转板(100),其包括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子板(1001),所述两个子板(1001)呈相互上下叠加的状态且在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以上位置相对的且半圆形的弧形槽(10011),所述两个位置相对应地弧形槽(10011)组成夹持支撑柱的夹柱孔(1002),所述翻转板(100)的一侧与所述旋转板(40)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相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修缮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10),其设置在古建筑内且连通古建筑中各个空间;
搬运车(20),其包括底板(201)、轮架(202)以及与轮架(202)相转动连接的滚轮(203),所述轮架(202)安装在所述底板(201)的底部,所述滚轮(203)滚动连接在所述轨道(10)上;
旋转板(40),其水平放置且位于所述底板(201)的上方;
转轴(50),其上端与所述旋转板(40)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所述底板(201)相转动连接;
驱动电机(60),其安装在所述底板(201)的顶面上;
驱动轴(70),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60)的输出端;
主动齿轮(80),其键连接在所述驱动轴(70)上;
从动齿轮(90),其键连接在所述转轴(50)上且与所述主动齿轮(80)相啮合;以及
翻转板(100),其包括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子板(1001),所述两个子板(1001)呈相互上下叠加的状态且在相对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振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殷巧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