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6476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用以提高车门开启时的便捷性。所述方法包括:当检测到雷达传感器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一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一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当所述第一姿态信息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时,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当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时,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二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二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当所述第二姿态信息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时,执行开门操作。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用户仅需要做出正确的姿态动作即可触发车门的自动开启,在用户无法腾出手进行手动开门时,提升了车门开启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
,特别涉及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消费群体的逐渐壮大,汽车的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车门开启方式通过外把手施加一定的力进行车门的开启,或者通过车外按键开启车门,也有通过遥控钥匙开启车门,在一些场景下,例如,用户手提重物时,常常需要将重物放下后才能开启车门,便捷性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车门控制方法,以提高车门开启时的便捷性,是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用以提高车门开启时的便捷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车门控制方法,包括:当检测到雷达传感器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一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一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当所述第一姿态信息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时,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当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时,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二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二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当所述第二姿态信息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时,执行开门操作。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通过雷达传感器检测其覆盖区域内用户的第一姿态信息,并在第一姿态信息正确时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当用户在光幕中所发出的第二姿态信息正确时,通过所述控制器向车门发送开门信号,实现自动开门操作,从而用户仅需要做出正确的姿态动作即可触发车门的自动开启,在用户无法腾出手进行手动开门时,提升了车门开启的便捷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包括:判断车门是否上锁;当车门未上锁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当所述车门上锁且智能钥匙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车门未上锁时,或者车门上锁且智能钥匙在预设范围内时,说明车辆所有者就在车辆附近,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以执行后续自动开门操作,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当所述智能钥匙没有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不满足特定条件;在所述车门状态不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锁定车门,并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停止检测所述第一姿态信息。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所述智能钥匙没有在预设范围内时,说明车辆所有者可能没有在车辆附近,在这种情况下锁定车门,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停止检测所述第一姿态信息,避免非法用户通过尝试触发车辆自动开门,在提升车门开启时的便捷性的同时,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车门是否上锁,包括:向PEPS模块发送所述车门上锁状态的查看请求,其中,所述PEPS模块在接收到所述查看请求时,从相应的汽车总线读取对应车门的门锁状态,并将所述门锁状态反馈给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PEPS模块反馈的门锁状态判断车门是否上锁。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通过控制器和PEPS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自动确定车门上锁状态,便于基于车门的上锁状态确定是否继续执行后续开门操作,提升了开门操作的智能性和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车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三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三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三预设姿态匹配;当所述第三姿态信息与第三预设姿态匹配,执行关门操作。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通过判断用户在光幕中发出的第三姿态信息的正确性触发自动关门操作,提升了车门控制的便捷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车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均未检测到所述雷达传感器覆盖区域内发生实体对象移动时,执行关门操作。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均未检测到所述雷达传感器覆盖区域内发生实体对象移动时,执行关门操作,从而能够在用户离开车辆之后,执行自动关门操作,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执行关门操作,包括:通过待关闭车门上的雷达传感器检测关门行程内是否有影响关门的实体对象;当关门行程内没有影响关门的实体对象时,控制器发送关门信号给车门控制模块,以使所述车门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关门信号关闭所述待关闭车门。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执行自动关门操作之前,能够提前通过待关闭车门上的雷达传感器检测关门行程内是否有影响关门的实体对象,避免车门自动关闭时与人或物体发生触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门控制系统,包括:光幕传感器模块、PEPS模块、车门控制模块、汽车总线以及车身控制模块;所述光幕传感器模块与所述车门控制模块相连接,包含雷达传感器、蜂鸣器、LED灯组、控制器;其中,所述雷达传感器用于检测其覆盖区域内的第一姿态信息,所述LED灯组用于在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所述控制器用于对雷达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将正确的信号输出给车门控制模块;所述蜂鸣器用于在车门成功开启或车门关闭时发出蜂鸣;所述PEPS模块与所述汽车总线连接,用于在收到控制器发送的车门上锁状态的查看请求时,从相应的汽车总线读取对应车门的门锁状态,并将所述门锁状态反馈给所述控制器;所述车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车门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车身控制模块用于当智能钥匙在预设范围内时控制车门解锁。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门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控制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车门控制装置对应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车门控制装置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控制方法。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车门控制系统的框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车门控制系统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包含光幕开关的车尾门雷达探测区域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车门开启场景对应的控制流程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车门关闭场景对应的控制流程图;图8为本申请一种车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当检测到雷达传感器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一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一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n当所述第一姿态信息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时,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n当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时,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n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二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二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n当所述第二姿态信息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时,执行开门操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检测到雷达传感器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一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一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
当所述第一姿态信息与第一预设姿态匹配时,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
当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时,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
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二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二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
当所述第二姿态信息与第二预设姿态匹配时,执行开门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车门状态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包括:
判断车门是否上锁;
当车门未上锁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
当所述车门上锁且智能钥匙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满足特定条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智能钥匙没有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车门状态不满足特定条件;
在所述车门状态不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锁定车门,并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停止检测所述第一姿态信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车门是否上锁,包括:
通过车门控制模块向PEPS模块发送所述车门上锁状态的查看请求,其中,所述PEPS模块在接收到所述查看请求时,从相应的汽车总线读取对应车门的门锁状态,并将所述门锁状态反馈给所述控制器;
根据所述PEPS模块反馈的门锁状态判断车门是否上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车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地面的预设区域投射光幕;
当检测到在所述光幕中的第三姿态信息时,判断所述第三姿态信息是否与第三预设姿态匹配;
当所述第三姿态信息与第三预设姿态匹配,执行关门操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车门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婉婉潘坡陈泱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