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阮庆源专利>正文

微气泡产生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93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模块其包含有一第一网体、一第二网体及一缓冲保护装置,而该第一网体设有多个第一通孔与邻设至少一该第一通孔的至少一进气通孔;该第二网体设置于该第一网体上,并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而该本体系可容置该第一网体与该第二网体;该缓冲保护装置设于该第一网体与该第二网体的外周侧,其中,该第一通孔与对应的该第二通孔连通形成一导流通道;而该进气通孔会连通至少一该导流通道,该进气通孔使液体在通过该导流通道时会在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孔的连通处产生微小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气泡产生模块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尤指一种用以柔化水流并提高水流含气量及气泡细微度的微气泡产生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的莲蓬头若要产生微气泡时,通常是另外装设一微气泡产生装置,使得水流在通过该微气泡产生装置时,能产生细微的气泡,借此,可以利用微小的气泡来将深入人体毛细孔中的脏污带走。然而,现有的微气泡产生装置通常是被装设在莲蓬头其连接入水管的一端,因此,该微气泡产生装置虽然可以产生细微气泡,但经过该莲蓬头再喷洒到使用者时,其细微气泡会因为路径过长而破裂,使得清洁效果大打折扣。是以,如何改善前述现有技术的缺失,实为业界亟欲克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装置其气液混合至喷洒时,因为路径过长造成气液混合的含气量不足及气泡体积不够细小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模块,包含有一第一网体及一第二网体,而该第一网体设有多个第一通孔、至少一进气通孔、一第一连接面及至少一第一固定部,其中,至少一该第一通孔的周侧设有该进气通孔;第二网体,设置于该第一网体上,该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气泡产生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有:/n一第一网体,设有一第一连接面、多个第一通孔、至少一进气通孔、及至少一第一固定部,其中,至少一该第一通孔的周侧设有该进气通孔;以及/n一第二网体,设置于该第一网体上,该第二网体具有多个第二通孔、一第二连接面及至少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该第二连接面与该第一连接面相对设置;/n其中,每一该第一固定部自该第一连接面沿一轴向而与对应的一该第二固定部相连接,使该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连接面间形成至少一间隙;/n其中,该第一通孔与连通的该第二通孔形成一导流通道,而该进气通孔借由该间隙而连通至少一该导流通道,且该进气通孔使液体在通过该导流通道时会在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气泡产生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网体,设有一第一连接面、多个第一通孔、至少一进气通孔、及至少一第一固定部,其中,至少一该第一通孔的周侧设有该进气通孔;以及
一第二网体,设置于该第一网体上,该第二网体具有多个第二通孔、一第二连接面及至少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该第二连接面与该第一连接面相对设置;
其中,每一该第一固定部自该第一连接面沿一轴向而与对应的一该第二固定部相连接,使该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连接面间形成至少一间隙;
其中,该第一通孔与连通的该第二通孔形成一导流通道,而该进气通孔借由该间隙而连通至少一该导流通道,且该进气通孔使液体在通过该导流通道时会在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孔的连通处产生微小气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产生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连接面其中之一者并凹设形成至少一连接该进气通孔与该第一通孔的第一进气沟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气泡产生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进气沟槽邻接该进气通孔的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容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产生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具有一容置该第一网体与该第二网体的本体,且该本体包含有一具液体流入口的进水单元与锁设于该进水单元上的一出水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庆源阮益鋐阮证隆
申请(专利权)人:阮庆源阮益鋐阮证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