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127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药物。具体地,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为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中的任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拓展了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治疗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用途,为开发治疗黄药子肝毒性药物提供了试验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药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涉及肝脏毒性的治疗药物,具体涉及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
技术介绍
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独块茎,又名黄独、黄药根、黄药、黄药脂、山慈姑、金线吊虾蟆、铁秤砣等。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亦有种植。黄药子性凉、味苦,具有凉血、降火、清瘿、解毒的功效,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古书早有记载,药用价值较高且应用广泛。现代临床多将黄药子用于甲状腺肿、吐血衄血、食道癌、胃癌、淋巴结核、乳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但发现黄药子具有肝毒性,其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作用的发挥。黄药子中含有茋类、黄酮类、甾体、二萜内酯类以及其他等多种化合物,但是目前针对黄药子中具体某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尚集中在少数化合物中,如山药皂苷元、黄独素等,其余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朱大成等,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02),117-121)。现代研究表明,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黄药子的主要有效及毒性成分,已发现的二萜内酯类成分主要有黄独素A-M、8-表黄独素乙酸酯(EEA)等,其中以黄独素B和8-表黄毒素乙酸酯为主(李俊等,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2),100-103)。以黄独素B为代表的二萜内酯类成分,既是黄药子的活性成分,又是其毒性成分(李军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5),3846-3848)。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研究,主要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基于L-02细胞进行6种黄毒素(Diosbulbins)平行的体外毒性筛选,得出包括黄毒素B在内的多种黄毒素是黄药子肝脏毒性的物质基础(苏钰文等,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梁玉琼等的研究得出,黄药子总皂苷(TSRD)连续给药对小鼠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损伤,诱导肝组织Nrf2及CYP2E1表达有关(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年10期)。随着近年来关于黄药子毒性成分和毒理学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对黄药子肝毒理机制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客观和清晰。但是,黄药子及其提取物引发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基于现有文献及其揭示的研发成果,以黄独素B为代表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黄药子的主要有效及毒性成分,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包括黄独素B在内的多种组分是黄药子肝脏毒性的物质基础。本专利专利技术人团队通过敲除试验巧妙的得出黄药子肝毒性成分是黄毒素B,并且只(仅)是黄毒素B,敲除黄毒素B的黄药子提取物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毒性,从而消除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包括本领域的研究人员对黄药子肝脏毒性物质基础的偏见或误解。具体参见专利申请CN202110579946.8。本专利技术在专利申请CN202110579946.8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具体地,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为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中的任一种。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预防和干预”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治疗”概念相同或等同,不会让本领域技术人员产生误解或引起歧义。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伊曲康唑为有效组分制备的用于预防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药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N-乙酰半胱氨酸为有效组分制备的用于预防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药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N-乙酰赖氨酸为有效组分制备的用于预防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药物。本专利技术所述黄毒素B从黄药子,或黄药子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或者从其他可能的途径获得。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本专利技术所述黄药子提取物的组分中含有黄毒素B。至于所述黄药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给出的药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仅用于示例性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包括本领域的研究人员,制备本专利技术含所述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的药物,除含有有效组分外外,还包括医药领域可接受的辅料、载体或助剂。对此,本专利技术不做进一步的详实阐述。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启示,本专利技术含所述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的药物,并不排除含有其他的药物成分,所述药物成分存在或不存在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用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药物的有益效果或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了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为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中的任一种。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照试验验证了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在预防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用途,拓展了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的新用途。另外,本专利技术为黄药子肝毒性治疗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开发治疗黄药子肝毒性药物开辟了途径。附图说明图1是DSB和DBL对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图1中(A)是灌胃小鼠DSB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1中(B)是灌胃小鼠DBL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1中(C)是灌胃小鼠DSB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S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1中(D)是灌胃小鼠DBL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S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是DSB与ITC/NAC/NAL的混合溶液对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图2中(A)是灌胃小鼠DSB与ITC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中(B)是灌胃小鼠DSB和NAC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中(C)是灌胃小鼠DSB和NAL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中(D)是灌胃小鼠DSB与ITC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S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中(E)是灌胃小鼠DSB和NAC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S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2中(F)是灌胃小鼠DSB和NAL混合物后12、24、36、48、60、72和96h血清AS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3是给予DSB24h后灌胃小鼠ITC/NAC/NAL对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图3中(A)是给予小鼠DSB24h后灌胃ITC36、48、60、72和96h后(以灌胃DSB为0h计)血清ALT活性的时程变化;图3中(B)是给予小鼠DSB24h后灌胃NAC36、48、60、72和96h后(以灌胃DSB为0h计)血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为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中的任一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预防和干预的药物为伊曲康唑、N-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赖氨酸中的任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黄药子提取物成分中含有黄毒素B。


3.一种以伊曲康唑为有效组分制备的用于预防和干预由黄毒素B或黄药子提取物引发的肝脏毒性的药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江彭缨胡紫霞周梦悦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