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海生专利>正文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4997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6
本申请公开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主覆盖件覆盖并保暖使用者的身体,端覆盖件用于使用者的肩胸部加强防移位,主覆盖件的前中部分别通过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与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相连,以限制前中部移位;主覆盖件的前左部及前右部分别通过第三柔性件及第四柔性件与第三连接位及第四连接位相连,以限制前左部及前右部移位;端覆盖件至少叠设于使用者的肩部上方的主覆盖件之上,端覆盖件的前侧部分别通过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与第五连接位及第六连接位相连,以进一步限制主覆盖件的前中部移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且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寝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技术介绍
某些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存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进而引起着凉的问题。为了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相关技术人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让睡眠者穿上防踢被睡袋进行睡眠,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大部分防踢被睡袋存在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以下简称为该装置),包括:主覆盖件、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该装置装配于床面上、使用者使用该装置进行睡眠,类似于普通被子的普遍使用状态,主覆盖件铺设于床面上并覆盖使用者的身体;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分别设置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第一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一部,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的左前方位置,第二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一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一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二部,第一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二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二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三部,第二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三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其中,主覆盖件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内凹边缘大致呈U形、V形或弧形,且内凹边缘的中部大致位于使用者的肩颈部位置;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部被定义为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部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35倍,且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部为位于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之间的主覆盖件部分;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二部及第三部被定义为分别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二部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且第二部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4倍,并且,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二部及第三部分别为位于第一参考线与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主覆盖件部分;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中心线为主覆盖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第一参考线为大致位于床面的前侧边缘的直线;第二参考线为将第一参考线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中部线为:经过第二参考线上-沿主覆盖件宽度方向与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2倍-的一点,且大致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主覆盖件覆盖并保暖使用者的身体;通过定义第一部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前侧中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通过定义第二部、第三部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前侧左部、前侧右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其中,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是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而言;当睡眠中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时,通过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的连接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的第一部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的胸部位置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件及第二件的设置,能够至少分别限制主覆盖件的第二部及第三部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分别减少使用者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和普通防踢被睡袋,能够减少随使用者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主覆盖件的前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相对于前侧中部边缘非设置为内凹边缘的覆盖物,主覆盖件的内凹边缘随使用者身体动作发生较大翻卷的概率较小;综上所述,该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一侧或多侧的封闭设置,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安装件安装于主覆盖件前方的床上,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一件的第二端及第二件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安装件上预设的连接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为布、软绳、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端覆盖件、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叠置于使用者的至少肩部和/或胸部上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左方的端覆盖件的前侧部,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左前方位置,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右方的前侧部,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前侧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与主覆盖件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的前侧中部边缘大致位于第一参考线的位置、且自然下垂至少至使用者的身体;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3倍~6倍;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端覆盖件的前侧中部边缘与后侧中部边缘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0㎝;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分别设置于端覆盖件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5倍~2倍,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10㎝~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五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六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0°~16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10㎝~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0°~16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件为第三柔性件,第二件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覆盖件(1)、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所述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使用者(9)使用所述装置进行睡眠,所述主覆盖件(1)覆盖所述使用者(9)的身体;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柔性件(41)及所述第二柔性件(42)分别设置于中部线(x’)的左方及右方的所述主覆盖件(1)的上方,所述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所述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的左前方位置,所述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所述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11)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所述第一件(31)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所述第一件(31)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件(31)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二部(12)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所述第二件(32)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三部(13),所述第二件(3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件(32)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三部(13)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n其中,所述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18),所述内凹边缘(18)大致呈U形、V形或弧形,且所述内凹边缘(18)的中部大致位于所述使用者(9)的肩颈部位置;/n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部(11)被定义为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分布,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部(11)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倍,且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部(11)为位于第二参考线(b)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c)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n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二部(12)及所述第三部(13)被定义为分别呈大致矩形、且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部(12)的右侧边缘与所述第三部(13)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倍,且所述第二部(12)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三部(13)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4倍,并且,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部(12)及所述第三部(13)分别为位于第一参考线(a)与所述第二参考线(b)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n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中心线(x)为所述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一参考线(a)为大致位于所述床面(61)的前侧边缘的直线;所述第二参考线(b)为将所述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所述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所述中部线(x’)为:经过所述第二参考线(b)上-沿所述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2倍-的一点,且大致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602 CN 2020209776127;20200602 CN 2020104886111.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覆盖件(1)、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所述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使用者(9)使用所述装置进行睡眠,所述主覆盖件(1)覆盖所述使用者(9)的身体;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柔性件(41)及所述第二柔性件(42)分别设置于中部线(x’)的左方及右方的所述主覆盖件(1)的上方,所述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所述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的左前方位置,所述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所述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11)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11)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所述第一件(31)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所述第一件(31)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件(31)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二部(12)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所述第二件(32)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所述主覆盖件(1)的第三部(13),所述第二件(3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件(32)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三部(13)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其中,所述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18),所述内凹边缘(18)大致呈U形、V形或弧形,且所述内凹边缘(18)的中部大致位于所述使用者(9)的肩颈部位置;
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部(11)被定义为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分布,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部(11)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倍,且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部(11)为位于第二参考线(b)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c)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
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所述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二部(12)及所述第三部(13)被定义为分别呈大致矩形、且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部(12)的右侧边缘与所述第三部(13)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倍,且所述第二部(12)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三部(13)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4倍,并且,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部(12)及所述第三部(13)分别为位于第一参考线(a)与所述第二参考线(b)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
其中,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中心线(x)为所述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一参考线(a)为大致位于所述床面(61)的前侧边缘的直线;所述第二参考线(b)为将所述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所述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所述中部线(x’)为:经过所述第二参考线(b)上-沿所述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2倍-的一点,且大致沿所述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件(8),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所述安装件(8)安装于所述主覆盖件(1)前方的所述床(6)上,所述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件(31)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件(3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安装件(8)上预设的连接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41)及所述第二柔性件(42)为布、软绳、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覆盖件(2)、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所述端覆盖件(2)叠置于所述使用者(9)的至少肩部和/或胸部上方的所述主覆盖件(1)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中部线(x’)左方的所述端覆盖件(2)的前侧部(21),所述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左前方位置,所述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中部线(x’)右方的所述前侧部(21),所述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所述前侧部(21)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所述端覆盖件(2)与所述主覆盖件(1)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沿俯视方向观察:所述端覆盖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生
申请(专利权)人:高海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