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499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包括诱杀盒(1)和盒盖(2),诱杀盒(1)包括诱杀盒体(11),其通过第一分隔块(12)分隔为功能区域和饵料和白蚁毒剂投放区域,每两个第一分隔块(12)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块(13),功能区域设有触发装置(14)和报警装置(19),二者通过隔板(20)分隔,报警装置(19)外设有报警装置保护盖(18);以及与所述诱杀盒(1)和盒盖(2)配合使用的地下诱杀管(3)、防护管道(4)以及管道接头(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诱杀盒作为主要诱杀结构,配合地下诱杀管和防护管道扩大了有效面积,系统可以灵活接入新增防护管道,组成了环绕整个建筑物的白蚁诱杀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
本技术的实施例属于白蚁诱杀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
技术介绍
白蚁是一种严重危害生产生活的害虫,不仅危害农作物和树木,而且对建筑物以及堤坝也有很大的破坏力,木质结构较多的现代房屋住宅和古建筑物群落的白蚁防护意义尤为重要,因此,及时监测发现和诱杀白蚁对于保护建筑物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长期的白蚁防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白蚁诱杀控制和监测装置,现有诱杀装置存在的问题有:(1)装置有效范围小,当建筑物面积较大时需要安装多个,影响建筑物外观的同时检查管理费时费力;(2)装置没有报警功能或报警功能有缺陷,无报警功能的装置使用后检查时间间隔仅凭经验判断,有可能惊扰白蚁影响诱杀效果,有报警功能的装置大部分使用蓄电池,电池更换或充电不及时会造成功能失效续航能力弱,且报警效果不明显容易造成错过检查时间;(3)装置体积较小不能存放很多饵料和白蚁毒剂,诱杀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建筑物周边白蚁较多的环境;(4)诱杀装置安装位置隐秘甚至不进行固定,长时间使用易受雨水浸入失效,使用后寻找困难,遗漏则容易污染环境。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改进,诱杀盒与环绕建筑物的诱杀管道组成大面积的建筑物白蚁防护系统,诱杀盒作为主要结构有报警功能和充电长时间续航能力,报警采用蜂鸣装置诱杀安装位置固定寻找检查更方便,同时内部空间大能存放较多的饵料和白蚁毒剂,能适应建筑物周围白蚁较多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使用诱杀盒作为主要诱杀结构,配合地下诱杀管和防护管道扩大了有效面积,系统可以灵活接入新增防护管道,组成了环绕整个建筑物的白蚁诱杀系统,能适应面积较大的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包括诱杀盒和盒盖,所述诱杀盒包括诱杀盒体,其通过第一分隔块分隔为功能区域和饵料和白蚁毒剂投放区域,每两个所述第一分隔块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块;所述功能区域设有触发装置和报警装置,二者通过隔板分隔,所述报警装置外设有报警装置保护盖;以及与所述诱杀盒和盒盖配合使用的地下诱杀管、防护管道以及管道接头,所述地下诱杀管设于所述诱杀盒底部且延伸至地面,所述防护管道沿建筑物周围布置,并通过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地下诱杀管连通,所述诱杀盒内部放置饵料和白蚁诱杀剂,并通过所述盒盖盖合密封。进一步地,所述诱杀盒包括固定孔和固定柱。进一步地,所述诱杀盒盒底有许多防滑凸块。进一步地,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旋转拉杆、第一纤维线、旋转拉杆支架、空心柱、第一拉钩、第二纤维线以及弹簧拉杆,所述旋转拉杆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分隔块上。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拉杆包括横向杆和纵向杆,所述纵向杆上有多个外侧凹槽和内侧凹槽,分别用于固定拉直所述第二纤维线和第一纤维线;所述横向杆的两末端有圆盘。进一步地,所述弹簧拉杆包括保护套、弹簧固定柱、第二拉钩、强力磁铁和弹簧,其中所述弹簧固定柱、第二拉钩、强力磁铁均位于所述保护套同一端,所述弹簧一端套于所述弹簧固定柱上,穿过所述保护套到达另一端。进一步地,所述报警装置包括变压器、蜂鸣器开关、开关拨片、蜂鸣器、蓄电池以及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可直接与建筑物电路连接,经过所述变压器后转化为所述报警装置适用的电压,同时为所述蓄电池充电;所述开关与开关拨片连接;所述开关拨片末端设有铁块。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1)本技术使用诱杀盒作为主要诱杀结构,配合地下诱杀管和防护管道扩大了有效面积,系统可以灵活接入新增防护管道,组成了环绕整个建筑物的白蚁诱杀系统,能适应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无需安装多个装置,解决了有效面积小或覆盖范围不全面的问题。(2)本技术诱杀盒中有蜂鸣报警装置,提醒效果明显,防止错过检查时间,通过磁力触发的方式也保证了触发的准确性,而蓄电池和外接电线接口能保证诱杀系统长时间有效运行,保障了装置的续航时间,防止失效造成白蚁侵噬建筑物。(3)本技术诱杀盒空间充足,可以存放较多的饵料和白蚁毒剂,能适应建筑物周围白蚁较多的环境,同时延长了每次清理更换饵料和白蚁毒剂后的有效时长。(4)本技术诱杀盒背面采用螺钉固定方式,可以安装在墙体表面,也可以嵌墙体中只露出诱杀盒盒盖,不影响建筑物外观,不易被雨水浸入,铺设的防护管道可以选择建筑物建造时同步铺设,也可以建造完毕后铺设于地下,安装后该系统牢固可靠位置固定,与建筑物永久性配合使用,不会出现丢失的情况,避免了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诱杀盒的外形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诱杀盒的内部三维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诱杀盒的内部三维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诱杀盒的局部放大图A;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弹簧触发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旋转拉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诱杀盒、2-盒盖、3-地下诱杀管、4-防护管道、5-管道接头、11-诱杀盒盒体、12-诱杀盒分隔块、13-诱杀盒加强块、14-触发装置、15-固定柱、16-固定孔、17-防滑凸块、18-报警装置保护盖、19-报警装置、20-隔板、141-旋转拉杆、142-第一纤维线、143-旋转拉杆支架、144-空心柱、145-第一拉钩、146-第二纤维线、147-弹簧拉杆、181-弹簧拉杆固定柱、191-变压器、192-蜂鸣器开关、193-铁块、194-开关拨片、195-蜂鸣器、196-蓄电池、197-充电接口、1411-外侧凹槽、1412-纵向杆、1413-横向杆、1414-圆盘、1415-内侧凹槽、1471-保护套、1472-弹簧固定柱、1473-第二拉钩、1474-强力磁铁、1475-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中包括诱杀盒1和盒盖2,还有配合使用的地下诱杀管3、防护管道4以及管道接头5,在安装该系统时,诱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杀盒(1)和盒盖(2),所述诱杀盒(1)包括诱杀盒体(11),其通过第一分隔块(12)分隔为功能区域和饵料和白蚁毒剂投放区域,每两个所述第一分隔块(12)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块(13);/n所述功能区域设有触发装置(14)和报警装置(19),二者通过隔板(20)分隔,所述报警装置(19)外设有报警装置保护盖(18);/n以及与所述诱杀盒(1)和盒盖(2)配合使用的地下诱杀管(3)、防护管道(4)以及管道接头(5),所述地下诱杀管(3)设于所述诱杀盒(1)底部且延伸至地面,所述防护管道(4)沿建筑物周围布置,并通过所述管道接头(5)与所述地下诱杀管(3)连通,所述诱杀盒(1)内部放置饵料和白蚁诱杀剂,并通过所述盒盖(2)盖合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杀盒(1)和盒盖(2),所述诱杀盒(1)包括诱杀盒体(11),其通过第一分隔块(12)分隔为功能区域和饵料和白蚁毒剂投放区域,每两个所述第一分隔块(12)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块(13);
所述功能区域设有触发装置(14)和报警装置(19),二者通过隔板(20)分隔,所述报警装置(19)外设有报警装置保护盖(18);
以及与所述诱杀盒(1)和盒盖(2)配合使用的地下诱杀管(3)、防护管道(4)以及管道接头(5),所述地下诱杀管(3)设于所述诱杀盒(1)底部且延伸至地面,所述防护管道(4)沿建筑物周围布置,并通过所述管道接头(5)与所述地下诱杀管(3)连通,所述诱杀盒(1)内部放置饵料和白蚁诱杀剂,并通过所述盒盖(2)盖合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包括固定孔(16)和固定柱(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盒底有许多防滑凸块(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蜂鸣报警的建筑物白蚁监测诱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14)包括旋转拉杆(141)、第一纤维线(142)、旋转拉杆支架(143)、空心柱(144)、第一拉钩(145)、第二纤维线(146)以及弹簧拉杆(147),所述旋转拉杆支架(143)固定于所述第二分隔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启洋郑莹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起洋白蚁防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