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490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品系育种方法,公开了一种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筛选白壳的中华绒螯蟹雌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构建家系进行交配、抱卵蟹养殖和幼体培育,获得淡化后的F1大眼幼体;(2)F1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3)获得的成蟹进行筛选,选择体色纯白、规格较大和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作为白壳亲本,进行家系内自交和人工育苗,待仔蟹III期再次筛选白壳进行扣蟹和成蟹养殖,得到的F2代成蟹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该品系遗传性状稳定,且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生长速度显著快于正常绿壳品系,其可食率和营养品质和常规绿壳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品系育种方法,具体为甲壳类水产的新品系构建方法,尤其涉及的是中华绒螯蟹白壳新品系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简称河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堵南山,1959)。中华绒螯蟹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是一种富含类胡萝卜素、多不饱和脂肪酸、风味物质和必需氨基酸的高营养水产食物(Chenetal.,2017;Longetal.,2017)。中华绒螯蟹在中国的年养殖总产量近80万吨,产值超过500亿。然而,产业高速发展也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例如水系之间的盲目引种和随意杂交,亲本规格的降低和近亲交配,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和病害的频发等,造成长江水系部分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种质退化(张世勇,2013)。遗传选育是一种重要的种质改良方案。但是现有5个河蟹新品种长江1号(邓燕飞等,2013)、长江2号(董建昌,2016)、江海21号(王成辉&张根玉,2017)、光合1号(郑岩&徐显峰,2013)和诺亚1号(徐跑等,2017)都主要以生长速度和规格为指标进行群体选育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蟹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尚不能满足河蟹养殖产业对良种经济性状多样化的需求,影响着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色泽是水产动物的一项重要经济性状。许多科研工作者往往将体色作为重要的表型性状选育新品种(系)。国内外根据颜色这一性状对水产动物开展的选择育种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在鱼类、贝类、棘皮动物和虾类上都获得一些不同色泽的新品系/新品种,部分品种已经开始产业化推广应用(吴清江等,1980;林志华等,2015;胡炜等,2016;Zhangetal.,2018))。迄今为止,尚未见以色泽作为主要选育指标的河蟹新品系/新品种。壳色也是甲壳动物重要的经济性状,甲壳动物的壳色通常与其组织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含量和存在形式有关(Tumeetal.,2015;Wadeetal.,2017),色泽不仅会直接影响甲壳动物的感官品质和市场价格,且不同壳色甲壳动物的营养成份可能有所不同(Longetal,2017;Lietal,2020)。甲壳动物的色泽分为可遗传色泽和不可遗传色泽(Zhangetal.,2018;史文军等,2019),通过天然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和遗传选育手段,培育不同色泽的甲壳动物新品系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先前的研究中发现,河蟹池塘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成蟹中均以绿色(80%左右)或淡土黄色为主(15%左右),但存在极少量白壳和紫壳个体,比例在万分之一以下(李清清,2019;Lietal,2021)。由于自然界中白壳和紫壳河蟹较为罕见,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同样体质量条件下,白壳和紫壳河蟹的市场售价均远高于绿壳或黄壳成蟹(Lietal,2020,2021)。但是,目前两者都无法形成稳定的品系,白色壳或紫色壳性状都无法稳定遗传,尤其是紫壳色性状为不可稳定遗传性状(李清清,2019)。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的品系构建方法,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河蟹白壳新品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建立一种高效的河蟹白壳品系构建方法,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河蟹白壳新品系,可为河蟹养殖产业提供白壳新品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筛选白壳的中华绒螯蟹雌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构建家系进行交配、抱卵蟹养殖和幼体培育,获得淡化后的F1大眼幼体;(2)将步骤(1)得到的F1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3)对步骤(2)获得的成蟹进行筛选,选择体色纯白、规格较大和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作为白壳亲本,进行家系内自交和人工育苗,得到F2代大眼幼体;(4)淡化后的F2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获得的F2子代成蟹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步骤(4)所获得的F2子代成蟹99%以上个体为纯白壳色,且性状可稳定遗传。步骤(1)中,所述的白壳的中华绒螯蟹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步骤(3)中,所述的白壳亲本的红度值a≤-1.0。白壳亲本的选择方法为,用色差仪在亲本甲壳上测定5个点的红度值a,且平均a值≤-1.0。步骤(3)中,所选择的白壳亲本附肢齐全、活力好,规格为:雌体质量>150g,雄体质量>200g。步骤(1)中,选择甲壳和附肢均为白色的中华绒螯蟹雌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步骤(4)中,所获得的F2代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肉眼判断挑选白壳个体,白壳个体比例99%以上。将挑选出来的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得到的F2代成蟹99%以上个体为白壳,即红度值a≤-1.0。以F2子代成蟹为亲本,进一步进行家系内自交和人工育苗获得F3代,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时的白壳个体比例依然能达到99%以上。进一步评估白壳子代的扣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可食率和营养品质,结果显示,所获得的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生长速度显著快于正常绿壳品系,且其可食率和营养品质和常规绿壳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本方法适合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单位、苗种培育和养殖企业使用,不仅可以获得纯化的河蟹白壳品系和生产白壳苗种,且可以提高商品蟹的养成规格、产量和养殖效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方法能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河蟹白壳品系,进一步可以判断哪些亲本的白壳性状可以遗传给子代,为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研究提供了样本。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白壳性状的相关基因进一步进行纯化,获得表型稳定的河蟹白壳品系,还可以开发鉴定白壳家系的分子标记。同时,本方法发现,白壳品系仔蟹III期即表现为白色壳色,其余仔蟹蟹壳为黄色,因此在III期仔蟹就可以准确区分白壳和非白壳个体,这为早期挑选白壳品系个体提供了方便,节省后续的扣蟹和成蟹养殖费用,提高育种效率,降低养殖成本;雌雄亲本壳色均为白色的个体(红度值a≤-1.0),其繁殖子一代养成后的个体99%以上为白壳个体。本方法通过家系构建和自交,能够高效建立性状遗传稳定的品系。并且所获得的白壳品系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体重显著高于常规绿壳品系,出肉率和营养品质和常规绿壳品种/品系接近,具有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室内单养成活率比较图2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同池混养的条件下,体质量、成活率和产量比较图3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外观比较,A:白壳扣蟹;B:绿壳扣蟹图4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在室外池塘养殖生殖蜕壳率比较图5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肝胰腺和性腺指数比较图6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蟹壳外观比较,A:白壳雄体,B:绿壳雄体,C:白壳雌体,D:绿壳雌体图7为白壳和绿壳品系中华绒螯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筛选白壳的中华绒螯蟹雌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构建家系进行交配、抱卵蟹养殖和幼体培育,获得淡化后的F1大眼幼体;/n(2)将步骤(1)得到的F1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n(3)对步骤(2)获得的成蟹进行筛选,选择体色纯白、规格较大和性腺发育成熟的白壳家系个体,进行家系内自交和人工育苗,得到的F2代大眼幼体;/n(4)淡化后的F2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获得的F2子代成蟹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白壳的中华绒螯蟹雌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构建家系进行交配、抱卵蟹养殖和幼体培育,获得淡化后的F1大眼幼体;
(2)将步骤(1)得到的F1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
(3)对步骤(2)获得的成蟹进行筛选,选择体色纯白、规格较大和性腺发育成熟的白壳家系个体,进行家系内自交和人工育苗,得到的F2代大眼幼体;
(4)淡化后的F2大眼幼体养殖到仔蟹III期,挑选白壳个体进行后续的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获得的F2子代成蟹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壳的中华绒螯蟹为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旭干张冬冬姜晓东庄振俊罗明陈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