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徽大学专利>正文

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4872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涉及水资源利用领域,在各水保措施控水保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和营养资源在系统内部的循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氮磷资源的循环,保持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施用,减缓土壤恶化不仅能解决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管控氮磷流失,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同时产出大量经济作物可以有效提高该措施经济效益,相比常用水土保持措施推广更具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资源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水土保持措施分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大类,生物措施主要采用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工程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措设施,包括治坡工程,指各种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但目前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未能从源头到末端将各水保措施良好结合,同时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受到经济条件制约,水土流失区百姓积极性差,多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现已有水土保持措施多为单独或少数几个集合存在,仅单独控水保土,未能实现水资源和营养元素的有机循环,未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加营养元素的循环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丘陵山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氮磷营养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划分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包括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步骤如下:/nS1、划分生态修复区、划分为生态治理区、划分生态保护区;/nS2、生态修复区采用如下管控方式:/n山林地自然修复:首先要进行封育类型的确定,根据立地条件,以及母树、幼苗幼树、萌蘖根株情况,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竹林型5种封育类型;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应培育成乔木型;/n确定封育类型后,进行封育年限的确定,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封育年限:为3年-5年;/n同时采取树立警示牌、人工巡护、设置围栏...

【技术特征摘要】
1.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划分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包括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步骤如下:
S1、划分生态修复区、划分为生态治理区、划分生态保护区;
S2、生态修复区采用如下管控方式:
山林地自然修复:首先要进行封育类型的确定,根据立地条件,以及母树、幼苗幼树、萌蘖根株情况,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竹林型5种封育类型;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应培育成乔木型;
确定封育类型后,进行封育年限的确定,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封育年限:为3年-5年;
同时采取树立警示牌、人工巡护、设置围栏的封育措施;
最后要进行灾害防护;
S3、生态治理区采用如下管控方式:
坡面治理:坡面治理选择等高耕种、大横坡+小顺坡和反坡梯田三种坡面治理措施;在坡面改造基础上结合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
治水工程:秸秆覆盖、植物篱-经果林拦截、有机肥替代;其中有机肥提替代是:将蓝藻、菌渣、秸秆作为原料按照2:2:1的物料比进行好氧堆肥,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发酵剂添加量1‰~2‰m/v,湿度控制在50±10%,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堆肥方式进行腐熟处理后,制成肥料,每亩有机肥施用量为500-1000kg;
S4、生态保护区采用如下管控方式:
净水:利用生态沟渠和尾水湿地对地表径流进一步汇总拦截与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划分生态修复区:在坡度大于25°位于小流域山顶至沟道之间的地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划分为生态治理区:在坡度小于25°的地区,位于小流域的坡面、坡脚、村庄区域;划分生态保护区:位于小流域沟道两侧以及周边地带,河川地、河滩地、滨水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技术包括穴状整地、原材料预处理、铺料播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收:
穴状整地指在种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的大小根据后续种植的经济作物决定,不小于正常的经济作物种植行间距和深度,同时保证穴和穴之间留有约50cm的步道,穴周边不易积水;
预处理是将秸秆、稻糠、稻壳、枯枝树叶丢于穴内,加入适当水,进行堆沤,堆沤至栽培料呈褐色为止;
辅料播种是将预处理的发酵料按25-30kg/m2的用料量进行铺料播种,3层料2层种,先在穴底铺第1层厚度约10cm的辅料,播第1层菌种,第一层菌种占总数的1/5,然后铺第2层料,厚度与第一层相同,播第2层菌种,用量为总用种量的4/5,再铺第3层厚度5cm的辅料,后进行覆土,覆土厚度3cm,再在土面覆盖稻草或者麦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成耿明李永慧唐尚柱赵晓海张学胜王宁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