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71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底座,底座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一组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立柱的相对侧均开设有升降槽,升降槽的内壁与承载板的外壁滑动连接,承载板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支撑杆,支撑杆左右两侧的顶端均与一组定位板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该电力施工用吊架,通过设置导向板在升降板、升降柱和连接板的配合下推动两组定位柱同步上升,使得两侧承载板上升的高度相同,避免挡板发生倾斜,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行走转杆、连动杆和连接轴相配合,使得仅设置一组驱动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降低了装置运行时的能量损耗,以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
本技术涉及电力施工
,具体为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
技术介绍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电缆架设,目前,这一工作主要通过人力来完成。由拉线人员拉着电缆一步步将电缆拉到指定位置后,再将电缆举升至桥架内,从而完成电缆的架设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极大,耗时较长,效率极低,且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9184116U提出了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行走机构,行走机构的顶部为底座,底座的两端相对固定设置两个提升机构,提升机构之间设置承载机构,所述的承载机构为两个,两个承载机构之间设置挡板,该技术包括行走机构,可以在一处架设工作完成后行走到下一个工作地点,减少工人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两个提升机构配合使用可以将电缆由低处举升到需要的高度,两个转轮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置荧光层,荧光层可以在夜间工作时张贴荧光数字,来提醒工作人员架设电缆的距离和高度。但是该装置使用两组提升机构来调整电缆的高度,不能确保两组滑块上升的距离相同,易导致挡板发生倾斜,影响使用者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解决了使用两组提升机构来调整电缆的高度,不能确保两组滑块上升的距离相同,易导致挡板发生倾斜,影响使用者的安全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一组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立柱的相对侧均开设有升降槽,升降槽的内壁与承载板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承载板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支撑杆,支撑杆左右两侧的顶端均与一组定位板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板靠近承载板的一侧与承载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通过转动轴与一组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承载板的相对侧均与一组定位柱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定位柱的相对侧分别与挡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荧光层,所述定位柱外壁的底部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均与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底部与升降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柱的底部与导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壁与滑动柱外壁的左侧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柱外壁的右侧与升降转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转杆右侧的顶部与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壳的右侧内壁与驱动电机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行走转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转杆左侧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与连动杆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底端与连接轴外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外壁的左右两端均与一组从动转板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从动转板的背对侧均与一组轮轴靠近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轮轴的另一端与行走轮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行走轮的直径大于从动转板,从动转板的直径等于行走转杆长度的两倍,轮轴外壁的顶部至底座底部的距离大于行走轮的直径。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移动孔,移动孔的左右两侧内壁均与连动杆的外壁相接触,移动孔的长度大于从动转板的直径。优选的,两组所述立柱的顶部分别与横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横板的底部至挡板顶部的距离大于升降槽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立柱上开设的升降槽顶部内壁至承载板顶部的距离大于导向板上升的最大高度,升降槽底部内壁至承载板底部的距离等于导向板底部至电机壳顶部的距离。优选的,所述连动杆的垂直中心轴线与底座的垂直中心轴线重合且两组行走轮关于连动杆的垂直中心轴线对称。(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电力施工用吊架,通过设置导向板在升降板、升降柱和连接板的配合下推动两组定位柱同步上升,使得两侧承载板上升的高度相同,避免挡板发生倾斜,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行走转杆、连动杆和连接轴相配合,使得仅设置一组驱动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降低了装置运行时的能量损耗,以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2、该电力施工用吊架,通过设置行走轮的直径大于从动转板,使得从动转板不会与地面接触,避免从动转板产生不必要的磨损,通过设置轮轴外壁的顶部至底座底部的距离大于行走轮的直径,使得行走轮在运行过程中与底座之间无接触关系,从而使行走轮只与地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以便于行走轮带动装置移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升降板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驱动电机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立柱;3、承载板;4、支撑杆;5、定位板;6、固定块;7、定位柱;8、挡板;9、连接板;10、升降板;11、升降柱;12、导向板;13、滑动柱;14、升降转杆;15、减速电机;16、电机壳;17、驱动电机;18、行走转杆;19、连动杆;20、连接轴;21、从动转板;22、轮轴;23、行走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一组立柱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立柱2的相对侧均开设有升降槽,升降槽的内壁与承载板3的外壁滑动连接,承载板3上开设有凹槽,承载板3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支撑杆4,支撑杆4左右两侧的顶端均与一组定位板5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定位板5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与承载板3的外壁固定连接,支撑杆4的底端通过转动轴与一组固定块6转动连接,固定块6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承载板3的相对侧均与一组定位柱7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两组定位柱7的相对侧分别与挡板8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挡板8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荧光层,定位柱7外壁的底部与连接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连接板9的底部均与升降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升降板10的底部与升降柱11的顶部固定连接,升降柱11的底部与导向板12的顶部固定连接,导向板12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壁与滑动柱13外壁的左侧滑动连接,滑动柱13外壁的右侧与升降转杆14的底端固定连接,升降转杆14右侧的顶部与减速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减速电机15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壳16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机壳16的右侧内壁与驱动电机17的右侧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与行走转杆18的右侧固定连接,行走转杆18左侧远离驱动电机17的一端与连动杆19的顶端转动连接,连动杆19的底端与连接轴20外壁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接轴20外壁的左右两端均与一组从动转板21固定连接,两组从动转板21的背对侧均与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一组立柱(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立柱(2)的相对侧均开设有升降槽,升降槽的内壁与承载板(3)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3)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承载板(3)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支撑杆(4),支撑杆(4)左右两侧的顶端均与一组定位板(5)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板(5)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与承载板(3)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通过转动轴与一组固定块(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6)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承载板(3)的相对侧均与一组定位柱(7)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定位柱(7)的相对侧分别与挡板(8)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荧光层,所述定位柱(7)外壁的底部与连接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连接板(9)的底部均与升降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10)的底部与升降柱(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柱(11)的底部与导向板(1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12)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壁与滑动柱(13)外壁的左侧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柱(13)外壁的右侧与升降转杆(1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转杆(14)右侧的顶部与减速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15)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壳(1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壳(16)的右侧内壁与驱动电机(17)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与行走转杆(18)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转杆(18)左侧远离驱动电机(17)的一端与连动杆(19)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19)的底端与连接轴(20)外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20)外壁的左右两端均与一组从动转板(21)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从动转板(21)的背对侧均与一组轮轴(22)靠近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轮轴(22)的另一端与行走轮(23)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施工用吊架,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一组立柱(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立柱(2)的相对侧均开设有升降槽,升降槽的内壁与承载板(3)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3)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承载板(3)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支撑杆(4),支撑杆(4)左右两侧的顶端均与一组定位板(5)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板(5)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与承载板(3)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通过转动轴与一组固定块(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6)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承载板(3)的相对侧均与一组定位柱(7)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定位柱(7)的相对侧分别与挡板(8)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荧光层,所述定位柱(7)外壁的底部与连接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连接板(9)的底部均与升降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10)的底部与升降柱(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柱(11)的底部与导向板(1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12)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壁与滑动柱(13)外壁的左侧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柱(13)外壁的右侧与升降转杆(1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转杆(14)右侧的顶部与减速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15)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壳(1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壳(16)的右侧内壁与驱动电机(17)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与行走转杆(18)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转杆(18)左侧远离驱动电机(17)的一端与连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育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合顺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