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668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插座连接器的屏蔽板镶嵌成型于绝缘本体内,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分别位于屏蔽板的上下两侧,金属壳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外侧,金属壳体的前端口设有与插接框口连通的喇叭状导向口。喇叭状导向口可以增强连接器的插入导向,盲插即可方便的将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内实现电路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涉及电器元件
,具体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主要是应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成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相关技术中的电连接器由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组成,插座连接器固定在用电部件上,插头连接器一般接电缆,再通过插头连接器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内实现电路连通。目前,插座连接器的插口形状为平口形状或者翻边形状。插头连接器需要精确对准平口形状的插座连接器或者翻边形状的插座连接器才能正确插入实现电路连通,插入较为不便,连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盲插即可方便的将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内实现电连接。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屏蔽板,镶嵌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屏蔽板的上下两侧;金属壳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金属壳体的前端口形成有插接框口,所述插接框口的外侧设有与所述插接框口连通的喇叭状导向口。进一步地,所述喇叭状导向口通过圆弧与所述插接框口过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基部、固定部和舌板,所述屏蔽板嵌于所述舌板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固定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舌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插接框口和所述喇叭状导向口;第二壳体,包覆于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的喇叭状导向口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开口中伸出。进一步地,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的端部具有喇叭状固定口,所述第三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所述喇叭状导向口与所述喇叭状固定口贴合。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框口为在周向上具有圆角的方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排端子和所述下排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均包括接触部主体和端子头部,所述接触部主体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端子头部嵌于所述舌板中,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所述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向后延伸出所述基部。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头部设为Z形弯折部,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所述下排端子的焊接部交叉设置于同一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所述屏蔽板、所述上排端子、所述下排端子和所述第一绝缘部镶埋成型,所述第二绝缘部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部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的顶面向下凹陷设有第一卡孔,所述基部的底面向上凹陷设有第二卡孔,所述基部的外侧面凹陷设有第三卡孔;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面向下弯折形成与所述第一卡孔连接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面向上弯折形成与所述第二卡孔连接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向下弯折形成与所述第三卡孔连接的第三卡扣。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所述插座连接器通过在金属壳体前端口的插接框口外侧设置与插接框口连通的喇叭状导向口,增强了连接器的插入导向,盲插即可方便的将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内实现电路连通。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去除第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去除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同时,应当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电路”是指由至少一个元件或子电路通过电气连接或电磁连接构成的导电回路。当称元件或电路“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称元件/电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逻辑上的、或者其结合。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意味着两者不存在中间元件。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图1-图8为本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8所示,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屏蔽板2、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4和金属壳体5。其中,屏蔽板2镶嵌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屏蔽板2的上下两侧,金属壳体5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绝缘本体1包括沿插接方向依次连接的基部11、固定部12和舌板13,所述屏蔽板2嵌于所述舌板13中,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位于所述屏蔽板2的上下两侧,如图3和图5所示。其中,基部11、固定部12和舌板13的纵向横截面积依次减小,进而在插接方向上形成台阶结构。基部11和固定部12用于与金属壳体5固定连接,舌板13与金属壳体5之间形成供插头连接器插入的插接空间。所述舌板13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上端子槽和下端子槽,上排端子3置入上端子槽内,下排端子4置入下端子槽内。上排端子3的末端和下排端子4的末端从基部11的后侧伸出,用于与电路板等焊接。位于上端子槽和下端子槽内的部分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分别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所述屏蔽板2用于将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保持在设定位置上,并使上排端子3与下排端子4之间实现信号屏蔽。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均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上排端子3的接触部和所述下排端子4的接触部均包括接触部主体和端子头部。所述上排端子3的接触部主体露于所述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n绝缘本体(1);/n屏蔽板(2),镶嵌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n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屏蔽板(2)的上下两侧;/n金属壳体(5),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所述金属壳体(5)的前端口形成有插接框口(51),所述插接框口(51)的外侧设有与所述插接框口(51)连通的喇叭状导向口(5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1);
屏蔽板(2),镶嵌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
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4),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屏蔽板(2)的上下两侧;
金属壳体(5),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所述金属壳体(5)的前端口形成有插接框口(51),所述插接框口(51)的外侧设有与所述插接框口(51)连通的喇叭状导向口(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状导向口(52)通过圆弧与所述插接框口(51)过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基部(11)、固定部(12)和舌板(13),所述屏蔽板(2)嵌于所述舌板(13)中;
所述金属壳体(5)包括:
第一壳体(53),所述第一壳体(53)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2)和所述舌板(13)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53)具有所述插接框口(51)和所述喇叭状导向口(52);
第二壳体(54),包覆于所述基部(11)和所述第一壳体(53)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53)的喇叭状导向口(52)从所述第二壳体(54)的前端开口中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壳体(6),所述第三壳体(6)的端部具有喇叭状固定口(61),所述第三壳体(6)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54)和所述第一壳体(53)的外侧,所述喇叭状导向口(52)与所述喇叭状固定口(61)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框口(51)为在周向上具有圆角的方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丙权张晓庆许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