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94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提供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前模板一侧固定有凸模块,前模板的一侧设有导向槽,导向槽的侧壁为第一斜面;后模板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一侧设有呈弧形凹陷的外模腔,滑块的顶部固定有导向块,导向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后模板中设有第一斜顶组件和第二斜顶组件,第一斜顶组件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一内模仁,第二斜顶组件包括第二斜顶杆和第二内模仁,第一斜顶杆远离凸模块的中心倾斜α角,第二斜顶杆远离凸模块的中心倾斜β角,α>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开模脱料时,滑块能够被间接驱动脱离塑胶产品,且斜顶组件能够有效内缩脱离塑胶产品,脱料动作不受塑胶材料的弹性限制,应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具体公开了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又称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模具的简称,注塑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应用范围极广。注塑模具主要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前模板和后模板中分别设有用于形成注塑型腔的凸模块和凹模腔。现有技术中,对于全周边缘需要内扣弯曲的产品进行注塑生产时,注塑成型后,由于塑胶产品与模具之间形成内扣关系,只有具备良好弹性的塑胶材料才能实现强脱,对于弹性不好的塑胶材料无法制成具有内扣弯曲的塑胶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能够加工获得全周内扣的塑胶产品,脱料动作稳定可靠,脱料不受塑胶材料的弹性限制。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前模板靠近后模板的一侧固定有凸模块,凸模块靠近后模板一面四周设有凹缘,前模板靠近后模板的一侧设有四个导向槽,四个导向槽位于凸模块的四周外,导向槽远离凸模块的侧壁为第一斜面,后模板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孔和四个第二斜顶孔;后模板上滑动连接有四个滑块,滑块靠近凸模块的一侧设有呈弧形凹陷的外模腔,滑块的顶部固定有可插入导向槽中的导向块,导向块远离凸模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平行;后模板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组件和四个第二斜顶组件,第一斜顶组件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一内模仁,第一内模仁固定于第一斜顶杆的顶部,四个第一内模仁围绕成矩形框模仁,第二斜顶组件包括第二斜顶杆和第二内模仁,第二内模仁固定于第二斜顶杆的顶部,四个第二内模仁位于矩形框模仁的四个角落,第一斜顶杆从上至下远离凸模块的中心倾斜α角,第二斜顶杆从上至下远离凸模块的中心倾斜β角,α>β,第一斜顶杆滑动连接于第一斜顶孔中,第二斜顶杆滑动连接于第二斜顶孔中。进一步的,后模板上固定有位于凸模块正下方的第一凸台板,第一斜顶孔和第二斜顶孔均贯穿第一凸台板的顶部,后模板上的四个角落均固定有第二凸台板,滑块滑动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凸台板之间。进一步的,第一凸台板的顶部固定有定位凸块,定位凸块与第一内模仁和第二内模仁的厚度均相等。进一步的,前模板靠近后模板的一侧设有四个限位槽,第二凸台板的底部固定有限位柱,限位柱可滑动连接于限位槽中。进一步的,α=8°,β=5°。进一步的,第一内模仁的两端均为三角形,第一内模仁末端的三角形两侧边均为第一让位斜面,第二内模仁靠近凸模块中心的一侧为第二让位斜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公开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设置有特殊的斜顶组件和滑块结构,注塑成型后能够获得全周内扣的塑胶产品,在进行开模脱料时,滑块能够被间接驱动脱离塑胶产品,且斜顶组件能够有效内缩脱离塑胶产品,脱料动作稳定可靠,脱料动作不受塑胶材料的弹性限制,应用范围广,且整体结构简洁不复杂,可有效降低模具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合模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开模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开模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脱料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脱料时后模板及两个斜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合模时沿图6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脱料时沿图6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前模板10、凸模块11、凹缘111、导向槽12、第一斜面121、限位槽13、后模板20、第一斜顶孔211、第二斜顶孔212、第一凸台板22、定位凸块221、第二凸台板23、限位柱231、滑块30、外模腔31、导向块32、第二斜面321、第一斜顶组件40、第一斜顶杆41、第一内模仁42、第一让位斜面421、第二斜顶组件50、第二斜顶杆51、第二内模仁52、第二让位斜面521、塑胶产品60。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10和后模板20,前模板10靠近后模板20的一侧固定有凸模块11,凸模块11靠近后模板20一面四周设有凹缘111,前模板10靠近后模板20的一侧设有四个导向槽12,四个导向槽12位于凸模块11的四周外,每个导向槽12远离凸模块11的侧壁均为第一斜面121,第一斜面121从槽底向槽口远离凸模块11倾斜,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孔211和四个第二斜顶孔212;后模板20上滑动连接有四个滑块30,各个滑块30分别位于各个导向槽12的正下方,每个滑块30靠近凸模块11的一侧均设有一呈弧形凹陷的外模腔31,四个外模腔31可拼接形成连续的凹模腔结构,弧形凹陷的外模腔31能够确保顶出过程中滑块30能够被水平推离,每个滑块30的顶部均固定有一可插入导向槽12中的导向块32,每个导向块32远离凸模块11的一侧均设有第二斜面321,第二斜面321与第一斜面121平行,第一斜面121可与第二斜面321紧贴接触,用于对纵向的力进行转向,从而令合模时滑块30能够实现平移;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组件40和四个第二斜顶组件50,第一斜顶组件40包括第一斜顶杆41和第一内模仁42,第一内模仁42固定于第一斜顶杆41的顶部,四个第一内模仁42围绕成矩形框模仁,各个第一内模仁42分别位于各个滑块30靠近凸模块11的一侧,第二斜顶组件50包括第二斜顶杆51和第二内模仁52,第二内模仁52固定于第二斜顶杆51的顶部,四个第二内模仁52位于矩形框模仁的四个角落,配合形成内模块,外模腔31、凹缘111、凸模块11和内模块之间形成注塑型腔,第一斜顶杆41从上至下远离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α角,α角为第一斜顶杆41与模具法线之间的夹角,模具法线为垂直于凸模块11底面的虚拟线,第二斜顶杆51从上至下远离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β角,β角为第二斜顶杆51与模具法线之间的夹角,后模板20中设有分别供各个第一斜顶杆41和第二斜顶杆51运动的斜顶孔结构,β<α<30°,在顶出过程中,第一斜顶杆41和第二斜顶杆51上升同样的高度时,第一内模仁42的内缩平移距离大于第二内模仁52的内缩平移距离,从而有效确保内模块整体能够有效缩小长宽尺寸,从而实现内缩脱料的效果,各个第一斜顶杆41滑动连接于各个第一斜顶孔211中,各个第二斜顶杆51滑动连接于各个第二斜顶孔212中,设置α角和β角不会过大,能够避免顶出脱料时发生卡位。应用时各个第一斜顶杆41和各个第二斜顶杆51的底端连接同一外部的顶料板,本技术合模时,如图1和图7所示,前模板10靠近后模板20运动,第一斜面121接触第二斜面321,在前模板10与后模板20不断靠近的过程中,导向块32不断靠近凸模块11运动,前模板10与后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10)和后模板(2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板(10)靠近所述后模板(20)的一侧固定有凸模块(11),所述凸模块(11)靠近所述后模板(20)一面四周设有凹缘(111),所述前模板(10)靠近所述后模板(20)的一侧设有四个导向槽(12),四个所述导向槽(12)位于所述凸模块(11)的四周外,所述导向槽(12)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侧壁为第一斜面(121),所述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孔(211)和四个第二斜顶孔(212);/n所述后模板(20)上滑动连接有四个滑块(30),所述滑块(30)靠近所述凸模块(11)的一侧设有呈弧形凹陷的外模腔(31),所述滑块(30)的顶部固定有可插入所述导向槽(12)中的导向块(32),所述导向块(32)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321),所述第二斜面(321)与所述第一斜面(121)平行;/n所述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组件(40)和四个第二斜顶组件(50),所述第一斜顶组件(40)包括第一斜顶杆(41)和第一内模仁(42),所述第一内模仁(42)固定于所述第一斜顶杆(41)的顶部,四个所述第一内模仁(42)围绕成矩形框模仁,所述第二斜顶组件(50)包括第二斜顶杆(51)和第二内模仁(52),所述第二内模仁(52)固定于所述第二斜顶杆(51)的顶部,四个所述第二内模仁(52)位于所述矩形框模仁的四个角落,所述第一斜顶杆(41)从上至下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α角,所述第二斜顶杆(51)从上至下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β角,α>β,所述第一斜顶杆(41)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顶孔(211)中,所述第二斜顶杆(51)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顶孔(212)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周内扣的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10)和后模板(2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板(10)靠近所述后模板(20)的一侧固定有凸模块(11),所述凸模块(11)靠近所述后模板(20)一面四周设有凹缘(111),所述前模板(10)靠近所述后模板(20)的一侧设有四个导向槽(12),四个所述导向槽(12)位于所述凸模块(11)的四周外,所述导向槽(12)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侧壁为第一斜面(121),所述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孔(211)和四个第二斜顶孔(212);
所述后模板(20)上滑动连接有四个滑块(30),所述滑块(30)靠近所述凸模块(11)的一侧设有呈弧形凹陷的外模腔(31),所述滑块(30)的顶部固定有可插入所述导向槽(12)中的导向块(32),所述导向块(32)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321),所述第二斜面(321)与所述第一斜面(121)平行;
所述后模板(20)中设有四个第一斜顶组件(40)和四个第二斜顶组件(50),所述第一斜顶组件(40)包括第一斜顶杆(41)和第一内模仁(42),所述第一内模仁(42)固定于所述第一斜顶杆(41)的顶部,四个所述第一内模仁(42)围绕成矩形框模仁,所述第二斜顶组件(50)包括第二斜顶杆(51)和第二内模仁(52),所述第二内模仁(52)固定于所述第二斜顶杆(51)的顶部,四个所述第二内模仁(52)位于所述矩形框模仁的四个角落,所述第一斜顶杆(41)从上至下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α角,所述第二斜顶杆(51)从上至下远离所述凸模块(11)的中心倾斜β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基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烨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