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25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排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另一端位于净水处理装置外侧;排泥管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所有排泥孔均朝上设置;所有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排泥管的内端面积。排泥孔可起到类似虹吸管的作用,可使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在虹吸作用下自动通过排泥孔而吸入排泥管内,污泥收集有利于待处理水的净化处理,污泥收集过程不需要消耗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
本技术属于排泥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
技术介绍
通常排泥的方式:必须在抽泥泵的动力作用下才能将沉淀池内的污泥收集在污泥管内,这种污泥收集方式较为消耗电能,为了节省电能,我们设计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净水处理装置外侧;所述排泥管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所述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所有所述排泥孔均朝上设置;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进一步地,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不大于90度。进一步地,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度。进一步地,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的0.4%-10%。进一步地,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的0.42%。进一步地,所述排泥孔的孔径的100倍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排泥管通过连接管连接,两个所述排泥管上下并排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的长度为1000-30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使用时,可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污泥的收集:将净水处理装置的排水口关闭,净水处理装置内的液面液位会随着水处理量的增加而升高,反应池及沉淀池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会增加,进而使反应池及沉淀池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大于排泥管内的空气压力,且因排泥管设置在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这时排泥孔可起到类似虹吸管的作用,可使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在虹吸作用下自动通过排泥孔而吸入排泥管内,污泥收集有利于待处理水的净化处理,污泥收集过程不需要消耗电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排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反应池的侧视图。图中:10-排泥管;101-排泥孔;20-连接管;30-反应池;301-第一倒锥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包括排泥管10;排泥管10的一端依次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301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参见图4),另一端位于所述净水处理装置外侧,所述排泥管10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所述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101,可使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更好地通过交错分布的多个排泥孔101进入排泥管10内。所有所述排泥孔101均朝上设置,便于使污泥通过向上设置的排泥孔101而吸入排泥管10内。可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污泥的收集:将净水处理装置的排水口关闭,净水处理装置内的液面液位会随着水处理量的增加而升高,反应池及沉淀池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会增加,进而使反应池及沉淀池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大于排泥管10内的空气压力,且因排泥管10设置在反应池30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301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这时排泥孔101可起到类似虹吸管的作用,可使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在虹吸作用下自动通过排泥孔101而吸入排泥管10内。这时交错布置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可更好地抽吸污泥,提高污泥收集的效率。所有所述排泥孔101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所述排泥管10的内端面积,使得排泥管的吸泥进口端的端面积(吸泥进口端的端面积等于所有所述排泥孔101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排泥管的排泥出口端的端面积(排泥出口端的端面积等于排泥管10的内端面积),便于排泥出口端相对于吸泥进口端形成负压,便于反应池及沉淀池的污泥在负压作用下从吸泥进口端抽吸至排泥出口端。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101的中心线的夹角不大于90度,具体地,如图3所示,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度,结合图1所示,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排泥管10上的所有排泥孔101均朝上设置,便于通过排泥孔101收集污泥。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的0.4%-10%,在本实施例中,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可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的0.42%,更有利于反应池及沉淀池的污泥在负压作用下从吸泥进口端抽吸至排泥出口端。如当所述排泥孔101的孔径的100倍等于所述排泥管10的内径,如图1所示,排泥管10上布置的排泥孔101的数量为42个,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可等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的0.42%。在排泥管10的内端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排泥管10的吸泥量,排泥管10上的排泥孔101的数量尽量布置多个。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泥管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排泥管10通过连接管20连接,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排泥管10上下并排设置,两个排泥管10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及沉淀池内,可更快地收集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也提高了收集的污泥量。两个排泥管10上下并排设置,如图4所述,两个排泥管均沿着净水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不会产生过大的占用空间。所述排泥管10的长度为1000-3000mm,排泥管10的长度具体可根据反应池及沉淀池的长度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泥管;/n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净水处理装置外侧;/n所述排泥管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n所述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所有所述排泥孔均朝上设置;/n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泥管;
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伸入净水处理装置的反应池底端的第一倒锥形结构及沉淀池底端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净水处理装置外侧;
所述排泥管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
所述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所有所述排泥孔均朝上设置;
所有所述排泥孔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所述排泥管的内端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其特征在于: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不大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净水虹吸排泥管,其特征在于:两排所述排泥孔组的所述排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度。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子梁李晓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禹洋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