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11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属于医学技术领域,包括底板、驱动器和升降控制板,驱动器位于底板上端,且底板与驱动器焊接设置,驱动器右侧下端设有升降控制板,且升降控制板与驱动器活动连接,升降控制板上端设有旋转控制板,且旋转控制板与驱动器固定连接,驱动器上端设有保护框,且保护框与驱动器固定连接。该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能有效的观察到肛肠内部状态,当肛肠内侧出现损伤与异变问题时能及时发现与处理,使后续肛肠内部不会出现恶化,且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进行检查时能有效缓解人员紧张问题,使得人员肛肠将不会收缩便于医学人员进行检查,其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
本技术涉及医学
,具体是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
技术介绍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从生理解剖、分子遗传、生化物理等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然而现有的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实际使用时,不能有效的观察到肛肠内部状态,当肛肠内侧出现损伤与异变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导致后续肛肠内部恶化,且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进行检查时不能有效缓解人员紧张问题,导致人员肛肠将会收缩不便于医学人员进行检查,其实用性不足。因此,需要在现有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以克服现有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于解决现有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结构设计单一,然而现有的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实际使用时,不能有效的观察到肛肠内部状态,当肛肠内侧出现损伤与异变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导致后续肛肠内部恶化,且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进行检查时不能有效缓解人员紧张问题,导致人员肛肠将会收缩不便于医学人员进行检查,其实用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通过设置驱动器、诊断床、升降杆、转轴和底板,使本装置结构稳定,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能有效的观察到肛肠内部状态,当肛肠内侧出现损伤与异变问题时能及时发现与处理,使后续肛肠内部不会出现恶化,且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进行检查时能有效缓解人员紧张问题,使得人员肛肠将不会收缩便于医学人员进行检查,其实用性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包括底板、驱动器和升降控制板,所述驱动器位于底板上端,且底板与驱动器焊接设置,所述驱动器右侧下端设有升降控制板,且升降控制板与驱动器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控制板上端设有旋转控制板,且旋转控制板与驱动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上端设有保护框,且保护框与驱动器固定连接,所述保护框内侧设有升降杆,且升降杆与驱动器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杆上端设有诊断床,且诊断床与升降杆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表面均设有绑带,且绑带与诊断床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中间设有探测器,且探测器与诊断床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右侧均设有转杆,且转杆与诊断床活动连接,所述探测器上端设有探头放置槽,且探头放置槽与探测器固定连接,所述探头放置槽内侧设有镜片,且镜片下端设有探头,并且探头与镜片镶嵌设置,所述诊断床上端均设有扶手,且扶手与诊断床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右侧中间设有转轴,且转轴与诊断床活动连接,所述转轴右侧设有靠背,且靠背与诊断床活动连接,所述靠背下端设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与靠背焊接设置,所述靠背中间设有腰垫,且腰垫与靠背固定连接,所述腰垫上端设有头垫,且头垫与靠背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左侧设有靠脚,且靠脚与诊断床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扶手设有4个,且扶手均为平行设置,并且扶手内侧为凹面状。优选的,所述诊断床内侧的探测器直径为2cm,且探测器下端设有一个支撑托盘。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与转杆相互契合,且转杆与诊断床为贯穿设置。优选的,所述扶手下端设有伸缩杆,且伸缩杆一侧设有转动器,并且扶手、伸缩杆和转动器为一体设置。优选的,所述靠背中间的腰垫为圆柱形,且腰垫表面均设有按摩块。有益效果:(1)该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能有效的观察到肛肠内部状态,当肛肠内侧出现损伤与异变问题时能及时发现与处理,使后续肛肠内部不会出现恶化,且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在进行检查时能有效缓解人员紧张问题,使得人员肛肠将不会收缩便于医学人员进行检查,其实用性强。(2)该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之优点在于:由于在诊断床中间设置探测器,使人员在进行检查时通过将探测器深入肛肠内部,使得探测器顶端探头能有效的将肛肠内部情况传输到外界便于医学人员观察,而探测器直径为2cm,且探测器下端设有一个支撑托盘,使探测器能有效的插入肛肠内,不会造成人员肛肠的不便,之后在通过探头从外而入传输肛肠内部影像,使得肛肠内部出现损伤与异变都能有效的观察到。(3)其次:通过将靠背中间的腰垫设为圆柱形,且腰垫表面均设有按摩块,使人员靠在靠背上时通过腰垫支撑腰部起到缓解腰部承重压力的效果,随后在通过腰垫表面的按摩块进行按摩来将腰部肌肉放松,使得人员在进行诊断时不会过于紧张而导致肛肠收缩,便于人员检查,且通过设置扶手,而扶手内侧为凹面状,使得人员将手臂放置在扶手内侧时起到承重作用,随后人员手臂通过扶手支撑还能减轻压力起到放松作用,从而缓解手臂肌肉紧张与疲劳,以上两种设计使得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时不会过于紧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诊断床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靠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4中:1、底板;2、驱动器;3、升降控制板;4、旋转控制板;5、保护框;6、升降杆;7、诊断床;701、绑带;702、探测器;703、转杆;704、探头放置槽;705、镜片;706、探头;8、扶手;9、转轴;10、靠背;1011、连接块;1012、腰垫;1013、头垫;11、靠脚。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包括底板1、驱动器2和升降控制板3,驱动器2位于底板1上端,且底板1与驱动器2焊接设置,驱动器2右侧下端设有升降控制板3,且升降控制板3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升降控制板3上端设有旋转控制板4,且旋转控制板4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驱动器2上端设有保护框5,且保护框5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保护框5内侧设有升降杆6,且升降杆6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升降杆6上端设有诊断床7,且诊断床7与升降杆6固定连接,诊断床7表面均设有绑带701,且绑带701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诊断床7中间设有探测器702,且探测器702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诊断床7右侧均设有转杆703,且转杆703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探测器702上端设有探头放置槽704,且探头放置槽704与探测器702固定连接,探头放置槽704内侧设有镜片705,且镜片705下端设有探头706,并且探头706与镜片705镶嵌设置,诊断床7上端均设有扶手8,且扶手8与诊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包括底板(1)、驱动器(2)和升降控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2)位于底板(1)上端,且底板(1)与驱动器(2)焊接设置,所述驱动器(2)右侧下端设有升降控制板(3),且升降控制板(3)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控制板(3)上端设有旋转控制板(4),且旋转控制板(4)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2)上端设有保护框(5),且保护框(5)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所述保护框(5)内侧设有升降杆(6),且升降杆(6)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杆(6)上端设有诊断床(7),且诊断床(7)与升降杆(6)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表面均设有绑带(701),且绑带(701)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中间设有探测器(702),且探测器(702)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右侧均设有转杆(703),且转杆(703)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所述探测器(702)上端设有探头放置槽(704),且探头放置槽(704)与探测器(702)固定连接,所述探头放置槽(704)内侧设有镜片(705),且镜片(705)下端设有探头(706),并且探头(706)与镜片(705)镶嵌设置,所述诊断床(7)上端均设有扶手(8),且扶手(8)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右侧中间设有转轴(9),且转轴(9)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所述转轴(9)右侧设有靠背(10),且靠背(10)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所述靠背(10)下端设有连接块(1011),且连接块(1011)与靠背(10)焊接设置,所述靠背(10)中间设有腰垫(1012),且腰垫(1012)与靠背(10)固定连接,所述腰垫(1012) 上端设有头垫(1013),且头垫(1013)与靠背(10)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左侧设有靠脚(11),且靠脚(11)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肛肠科用临床诊断床,包括底板(1)、驱动器(2)和升降控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2)位于底板(1)上端,且底板(1)与驱动器(2)焊接设置,所述驱动器(2)右侧下端设有升降控制板(3),且升降控制板(3)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控制板(3)上端设有旋转控制板(4),且旋转控制板(4)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2)上端设有保护框(5),且保护框(5)与驱动器(2)固定连接,所述保护框(5)内侧设有升降杆(6),且升降杆(6)与驱动器(2)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杆(6)上端设有诊断床(7),且诊断床(7)与升降杆(6)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表面均设有绑带(701),且绑带(701)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中间设有探测器(702),且探测器(702)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右侧均设有转杆(703),且转杆(703)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所述探测器(702)上端设有探头放置槽(704),且探头放置槽(704)与探测器(702)固定连接,所述探头放置槽(704)内侧设有镜片(705),且镜片(705)下端设有探头(706),并且探头(706)与镜片(705)镶嵌设置,所述诊断床(7)上端均设有扶手(8),且扶手(8)与诊断床(7)固定连接,所述诊断床(7)右侧中间设有转轴(9),且转轴(9)与诊断床(7)活动连接,所述转轴(9)右侧设有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圣玉刘英许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