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包括心率带主体、蓝牙传输装置和针织柔性传感器;针织柔性传感器设置在心率带主体的内侧面,其用于检测人体的心率信号;针织柔性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区域、第二传感器区域和非传感器区域;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面纱采用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非传感器区域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非传感器区域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传统的柔性传感器都是通过连接结构与心率带主体连接的,在使用时容易脱落,且影响穿着时的舒适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针织柔性传感器与心率带主体编织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
本技术涉及智能纺织可穿戴设备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
技术介绍
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新兴的人体信号监测装置,它不仅能感知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且通过反馈机制,能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从而使无生命的服装变得有了感觉和感知。心率带作为常用的可穿戴心率监测装置,其通过两侧的电极测量皮肤中的心动电流或者电势的周期变化从而得到当前的心率状况。心率带一般分为软带和硬带,使用柔性电极的心率软带和硬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柔性电极可完美地贴合人体胸部轮廓,大大增加了电极和皮肤的接触面积。其次柔性电极沾水后对皮肤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紧密吸附于皮肤极大地减少运动中摩擦产生的电信号干扰,可以精准的感受到心跳而引起的皮肤起伏变化,应变电阻的直接测量方式,使得柔性心率带可以精准监测心率变化。目前柔性心率带的传感器元件都需要设置额外的连接结构,一方面很有可能造成传感器的偏离或者脱离,导致这些物理或生理参数的精确度不高,甚至会因为这些参数的错误评估触发错误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粘贴或者捆绑会极大的影响个体的用户体验及运动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包括心率带主体、设置在所述心率带主体上的蓝牙传输装置、以及与所述蓝牙传输装置连接的针织柔性传感器;所述心率带主体采用添纱组织,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采用提花添纱组织,提花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提花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和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设置在心率带主体的内侧面,其用于检测人体的心率信号;针织柔性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区域、第二传感器区域、以及用于隔离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非传感器区域;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面纱采用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非传感器区域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非传感器区域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的相邻端分别设有一带有卡扣的底座,蓝牙传输装置通过设置在背面的卡槽配合卡扣安装固定在底座上。进一步的,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等同于一个由n个横列并联而成的等效电阻,每个所述等效电阻由若干导电线圈串联而成。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线圈的横截面为六边形,导电线圈包括两个圈弧Ra、两个圈柱Rb和两个接触电阻Rc;相邻的两个导线线圈共用上述六个电阻中的任意一个;位于两个圈柱Rb之间的圈弧Ra用作于沉降弧,位于两个接触电阻Rc之间的圈弧Ra用作于针编弧。进一步的,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蓝牙传输装置的输入端连接,蓝牙传输装置的输出端与移动设备通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传统的柔性传感器都是通过连接结构与心率带主体连接的,在使用时容易脱落,且影响穿着时的舒适感,本技术通过将针织柔性传感器与心率带主体编织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无缝一体化智能心率带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无缝一体化智能心率带的反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电线圈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电线圈的六边形电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包括心率带主体(1)、设置在所述心率带主体(1)上的蓝牙传输装置(2)、以及与所述蓝牙传输装置(2)连接的针织柔性传感器(3);所述心率带主体(1)采用添纱组织,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采用提花添纱组织,提花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提花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和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设置在心率带主体(1)的内侧面,其用于检测人体的心率信号;针织柔性传感器(3)包括第一传感器区域(31)、第二传感器区域(32)、以及用于隔离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非传感器区域(33);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面纱采用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非传感器区域(33)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非传感器区域(33)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等同于一个由n个横列并联而成的等效电阻,每个所述等效电阻由若干导电线圈(34)串联而成。所述导电线圈(34)的横截面为六边形,导电线圈(34)包括两个圈弧(Ra)、两个圈柱(Rb)和两个接触电阻(Rc);相邻的两个导线线圈(34)共用上述六个电阻中的任意一个;位于两个圈柱(Rb)之间的圈弧(Ra)用作于沉降弧,位于两个接触电阻(Rc)之间的圈弧(Ra)用作于针编弧。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的信号输出端与蓝牙传输装置(2)的输入端连接,蓝牙传输装置(2)的输出端与移动设备通讯连接。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针织柔性传感器(3)采用提花添纱组织,地纱为锦包氨纱线,面纱为镀银锦纶纱线和锦包氨纱线;两种面纱在矩形导电区域(第一传感器区域和第二传感器区域)和两片导电织物中间连接区域(非传感器区域)间进行交换:导电区域范围内,镀银锦纶丝为面纱,锦纶加弹纱线为浮线在织物背面形成;两片导电织物中间连接区域范围内,锦纶加弹纱线为面纱,镀银锦纶丝为浮线在织物背面形成哈夫罗盘可以剪断背面的浮线。另外,当针织柔性传感器(3)成型后,背面浮线有裁剪痕迹影响美观,所以会继续织造一部分添纱组织,后将织物对折,将浮线痕迹放置在双层的内侧。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相邻端分别设有一带有卡扣的底座(4),蓝牙传输装置(2)通过设置在背面的卡槽配合卡扣安装固定在底座(4)上。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包括心率带主体(1)、设置在所述心率带主体(1)上的蓝牙传输装置(2)、以及与所述蓝牙传输装置(2)连接的针织柔性传感器(3);/n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率带主体(1)采用添纱组织,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n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采用提花添纱组织,提花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提花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和镀银锦纶纱线;/n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设置在心率带主体(1)的内侧面,其用于检测人体的心率信号;针织柔性传感器(3)包括第一传感器区域(31)、第二传感器区域(32)、以及用于隔离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非传感器区域(33);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面纱采用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非传感器区域(33)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非传感器区域(33)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带,包括心率带主体(1)、设置在所述心率带主体(1)上的蓝牙传输装置(2)、以及与所述蓝牙传输装置(2)连接的针织柔性传感器(3);
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率带主体(1)采用添纱组织,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
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采用提花添纱组织,提花添纱组织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提花添纱组织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和镀银锦纶纱线;
所述针织柔性传感器(3)设置在心率带主体(1)的内侧面,其用于检测人体的心率信号;针织柔性传感器(3)包括第一传感器区域(31)、第二传感器区域(32)、以及用于隔离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非传感器区域(33);所述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第一传感器区域(31)和第二传感器区域(32)的面纱采用镀银锦纶纱线;所述非传感器区域(33)的地纱采用锦包氨纱线,非传感器区域(33)的面纱采用锦纶加弹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针织柔性传感器的一体化无缝智能心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悦,辛斌杰,陆赞,袁蓉,郑元生,高伟洪,陈卓明,许晋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