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紧机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137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包括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锁紧体以及壳体,壳体内安装至少一个接触件,壳体内沿插拔方向活动设置有连杆,壳体上设有供接触件上下活动的连接孔,连杆上设有安装孔,锁紧体活动设置在安装孔内,且锁紧体的端部通过连接孔凸出于壳体;锁紧时,壳体朝适配器方向运动,锁紧体在连杆的顶推下在安装孔中移动,锁紧体同时在连接孔的导向作用下使锁紧体的端部朝适配器的容纳槽中运动,从而实现壳体与适配器的锁紧。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连杆机构实现连接器的锁紧和解锁,所需操作空间小,便于狭隘空间进行连接器的插拔,也使得连接器尺寸小型化,便于需要高密度部署连接器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锁紧机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锁紧机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5G、数据中心等通信网络数据需求量的空前增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更高速率和容量的传输是各网络设备商持续面临的难题,高密部署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例如将连接器、适配器、光模块尺寸减小、芯数增加,以及在有限的空间部署更多的模块和连接器等。在当前的通讯系统中,现有应用最广泛的为LC或双工LC光纤连接器(采用2个LC连接器固定在一起),LC光纤连接器及适配器的现有结构可详见US5638474A、US5481634A中公开的内容。例如图1至图2,为现有LC型适配器100及双工LC型插头连接器2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LC型插头连接器带有翅膀结构,插头锁紧时,通过推入插头,翅膀201上的凸台202向下弹性压缩,随后自动弹入适配器内的台阶101后或容纳槽内;此时插头连接器无法直接拔出,形成自动锁紧。插头解锁拔出时,必须用手按压插头压板203,进而带动翅膀上的凸台202向下离开适配器的台阶203,解除适配器与插头连接器的相对限位,同时用手拉离插头使插头顺利与适配器分离。现有技术缺点在于:1、插头插入适配器时为用手直接推入,拔出必须摁压插头处的压板,并同时捏紧插头向外拔离插头。摁压压板必须保证一定的距离,幅度太小则无法实现解锁,操作不太方便。2、锁紧用翅膀在垂直于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移动解锁操作不便:由于用手摁压压板时必须保证一定操作空间,因此连接器在垂直方向上需要设置一定高度的翅膀活动空间,如6.8mm的活动空间,此时会造成连接器无法高密度部署。3、双工LC连接器插头内的两芯光纤之间的间距为6.25mm,间距较大,占用横向方向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锁紧机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便于解锁的同时可以适用于连接器需要高密度部署的环境。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锁紧机构,包括锁紧体及壳体,所述壳体内沿插拔方向活动设置有连杆,壳体上设有连接孔,连杆上设有安装孔,锁紧体活动设置在安装孔内,且锁紧体的端部通过连接孔凸出于壳体;锁紧时,壳体朝适配器方向运动,锁紧体在连杆的顶推下在安装孔中移动,锁紧体同时在连接孔的导向作用下使锁紧体的端部朝适配器的容纳槽中运动,从而实现壳体与适配器的锁紧。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后端设有弹性件,弹性件为连杆提供沿插入方向的顶推力,以使连杆驱动锁紧体稳定保持在容纳槽中。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安装在接触件壳体上,接触件壳体装配在壳体内。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U型孔或腰形孔或长圆孔或矩形孔;所述安装孔为斜向延伸的U型孔或腰形孔或长圆孔或矩形孔。进一步的,还包括解锁元件,所述解锁元件与连杆连接,用于驱动连杆向后移动。进一步的,所述解锁元件为沿插拔方向活动设置在壳体后端的推拉护套;解锁时,向后驱动推拉护套,推拉护套带动连杆向后移动,锁紧体受到安装孔施加的挤压力向下移动,进而使锁紧体的端部从适配器的容纳槽中脱出。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上设置凸起,推拉护套上设置与凸起卡扣配合的凹槽。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体呈球状结构或杆状结构。锁紧体呈球状结构时,锁紧体包括但不限于呈圆球状或椭球状。锁紧体呈杆状结构时,锁紧体包括但不限于呈圆柱状或棱柱状。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上述的锁紧机构,在锁紧机构中的壳体内装配至少一个接触件;优选的,所述接触件为光纤接触件或电接触件。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以及与连接器插接配合的适配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上述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的壳体内装配至少一个接触件;优选的,接触件为光纤接触件或电接触件。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连杆机构实现连接器的锁紧和解锁,所需操作空间小,便于狭隘空间进行连接器的插拔,也使得连接器尺寸小型化,便于需要高密度部署连接器的应用场景;采用推拉解锁的方案使得连接器操作更加便捷化。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现有技术中LC型适配器及双工LC型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双工LC型插头连接器的锁紧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正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6是图4中适配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杆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准备插入适配器时的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插入时锁紧体和连杆的受力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I部分放大图。图12和图13是连接器与适配器锁紧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如图4至图13所示,包括连接器1以及与连接器插接配合的适配器2,以连接器的插接端作为其前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即为前后方向,以适配器的插接端作为适配器的前端,本实施例中,连接器为光纤插头连接器。所述连接器1包括锁紧机构和至少一个接触件8,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体3、壳体4和连杆5,其中壳体4是连接器壳体,连接器还包括用于装配接触件62的接触件壳体6以及用于实现连接器解锁的推拉护套7,所述连杆5沿前后方向活动设置在壳体4内,壳体4上部空间内壁两侧具有导轨43,导轨沿前后方向设置以使连杆沿导轨方向滑动;与壳体4的上部空间相连通的壳体下部空间用于容纳接触件壳体6,所述接触件壳体6外壁设置凸键61,壳体4上具有键槽41,借助凸键与键槽的卡扣配合,实现接触件壳体的快速插装固定,而且上述导轨也可以对接触件壳体的装配起到引导作用。接触件壳体6内安装有所述接触件62,本实施例中,接触件62为光纤接触件,光纤接触件沿上下方向分布,共计设置两个,两个光纤接触件的间距小于等于3.1mm,其它实施例中,光纤接触件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分布,且相邻光纤接触件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所述壳体4上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连接孔42,连接孔42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其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是U型孔或腰形孔或长圆孔或矩形孔,连接孔42的作用是对锁紧体3进行导向/引导,使锁紧体保证可以沿连接孔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连接孔42的上下两端也可用于限制锁紧体沿上下方向的极限距离;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孔42采用U型孔,锁紧体3呈圆柱状。所述连杆5整体呈长方体结构,其上沿左右方向贯通开设有安装孔51,安装孔51用于容纳锁紧体3;具体的,安装孔51为由下、前方向朝上、后方向斜向延伸的斜孔,其呈U型孔结构,则安装孔内壁具有相对平行布置的斜面511,锁紧体3活动设置在安装孔51中且可在斜面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锁紧机构,包括锁紧体(3)及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内沿插拔方向活动设置有连杆(5),壳体(4)上设有连接孔(42),连杆(5)上设有安装孔(51),锁紧体(3)活动设置在安装孔(51)内,且锁紧体(3)的端部通过连接孔(42)凸出于壳体(4);/n锁紧时,壳体朝适配器方向运动,锁紧体(3)在连杆(5)的顶推下在安装孔(51)中移动,锁紧体(3)同时在连接孔(42)的导向作用下使锁紧体(3)的端部朝适配器(2)的容纳槽(21)中运动,从而实现壳体与适配器的锁紧。/n

【技术特征摘要】
20210420 CN 202110426663X1.锁紧机构,包括锁紧体(3)及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内沿插拔方向活动设置有连杆(5),壳体(4)上设有连接孔(42),连杆(5)上设有安装孔(51),锁紧体(3)活动设置在安装孔(51)内,且锁紧体(3)的端部通过连接孔(42)凸出于壳体(4);
锁紧时,壳体朝适配器方向运动,锁紧体(3)在连杆(5)的顶推下在安装孔(51)中移动,锁紧体(3)同时在连接孔(42)的导向作用下使锁紧体(3)的端部朝适配器(2)的容纳槽(21)中运动,从而实现壳体与适配器的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5)后端设有弹性件,弹性件为连杆提供沿插入方向的顶推力,以使连杆(5)驱动锁紧体(3)稳定保持在容纳槽(2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8)安装在接触件壳体(6)上,接触件壳体(6)装配在壳体(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42)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U型孔或腰形孔或长圆孔或矩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51)为斜向延伸的U型孔或腰形孔或长圆孔或矩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会永刘亚军徐骏彭川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