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956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壳体,可包含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面,第一内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具有第一连接单元以及弹片。该第一连接单元固定于该第一内面上,且该弹片经由该第一连接单元而设置于该第一内面上。该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该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面。该第二内面朝向该第一内面并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该第二连接结构可分离地与该弹片卡合。因该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在能够承受相同次数的组装及拆解的规格要求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壳体可较与壳体相同材质的传统卡勾结构更为细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器壳体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显示器壳体,特别关于一种薄型化的显示器壳体。
技术介绍
薄型化的设计不仅可使电子产品更具空间效率、更加美观,也较易于搬运/携带。除了电子电路的工艺之外,电子装置在各方面机构的工艺亦对显示器的生产过程及成品的薄型化影响甚巨。例如系统壳体、壳体内部与其他模块的组配设计等,均对电子装置整体的体积有所影响。举例而言,中国台湾专利第I388263号揭露了一种无螺丝锁固的显示器壳体。参照图1,此先前技术通过卡勾P1与卡合平台P2卡合而将二壳体锁固,以组合显示器的前壳体及后壳体。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显示器壳体使用塑料材质制成,由于塑料材质的降伏强度相当低弱,因此,如图1所示,卡合平台P2的肉厚th必须足够大,方可承受反复的组装及拆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壳体,该显示器壳体具有较不占体积且可承受反复的组装及拆解之链接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器壳体,其包含: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面,该第一内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该第一连接结构具有:第一连接单元;以及弹片,该弹片经由该第一连接单元而设置于该第一内面上;其中该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以及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面,该第二内面朝向该第一内面,并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结构可分离地与该弹片卡合。较佳的,该弹片朝向该第一内面形成开口,该第一连接单元穿过该开口而与该弹片中相反于该第一内面的一面相干涉。较佳的,该第一连接结构还包含第二连接单元,该第二连接单元位于该第一内面上,该弹片包含:第一连接段,连接该第一连接单元;第二连接段,连接该第二连接单元;以及卡合部,位于该第一连接段及该第二连接段之间,用以与该第二连接结构卡合。较佳的,该卡合部包含平行于该第一内面的薄片。较佳的,该卡合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段及该第二连接段二者而远离该第一内面以形成拱状结构。较佳的,该卡合部在横切该弹片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该第一连接段及该第二连接段二者而内缩以形成第一凹部,该第二壳体具有限位单元,该限位单元与该第一凹部配合以固定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较佳的,该第一连接段包含:第一支臂,在横切该弹片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较该卡合部突伸;以及第二支臂,在横切该弹片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较该卡合部突伸,且与该第二支臂共同围成开口,其中该第一连接单元用以穿过该开口而与该第一支臂干涉。较佳的,该第一连接单元的熔点低于该第一壳体的熔点。较佳的,第一内面上设置有定位单元,该弹片与该定位单元相抵接以定位该弹片于该第一壳体上。较佳的,该弹片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具有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该第一侧缘及该第二侧缘分别与该定位单元的不同部分相抵以定位该弹片。与现有技术相比,因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在能够承受相同次数的组装及拆解的规格要求下,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壳体可较与壳体相同材质的传统卡勾结构更为细薄。附图说明图1绘示先前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器壳体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弹片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2的弹片沿着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形成的显示器壳体的剖面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器壳体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弹片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形成的显示器壳体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以下参照本文所附图式及一些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惟下文所述技术细节以及图式所绘示的内容仅为示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受其限制。虽然本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组件、组件、区域,但此等组件、组件或区域应不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仅用以区分一组件、组件或区域与另一组件、组件或区域。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详细说明,而非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参照图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壳体100可包含第一壳体1000及第二壳体2000。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00具有第一内面1100,且第一内面1100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连接结构1200。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内面1100为第一壳体1000朝向第二壳体2000的一面,且可与第二壳体2000共同夹成容置其他模块的容置空间。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200可设置于第一内面1100上较接近第一壳体1000边缘处,例如靠近于第一壳体1000的侧墙1300的位置。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0及第二壳体2000例如是以塑料材质制成,但不以此为限。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200可具有第一连接单元1211及弹片1220。图3绘示了图2中的弹片1220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1220具有第一连接段1241、第二连接段1242及卡合部1260,第一连接段1241及第二连接段1242贴合于侧墙1300,而卡合部1260以其底部与侧墙1300靠合。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单元1211形成为突点或突柱状,且第一连接单元1211在与弹片1220组合前即预先设置于第一内面1100上。第一连接单元1211例如为与第一壳体1000一同射出成形的热熔材质,且第一连接单元1211的熔点较佳为低于第一壳体的熔点。在这些实施例中,在组装的过程中,可将第一连接单元1211热熔以将弹片1220黏着于第一内面1100上,换言之,弹片1220可经由第一连接单元1211而设置于第一内面1100上。上述仅为例示且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举例而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单元可为微型螺丝或微型铆钉。应注意,在图2中,第一连接结构1200还具有第二连接单元1212,且两者均对应于同一弹片1220。然此仅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示意性的绘示,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200可视需求而具有其他任意数目的连接单元,例如仅以单一第一连接结构1200来对应单一弹片1220。1220的材料降伏强度(或称屈服强度)大于第一壳体1000。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弹片1220可为金属弹片;在另一实施例中,弹片1220可为碳纤维弹片;在另一实施例中,弹片1220可为玻璃纤维强化塑料(Fiberglassreinforcedplastics)弹片。因此,弹片1220的厚度可较与壳体相同材质的传统卡勾结构更为细薄或减少体积,同时亦可承受反复的组装及拆解。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00具有第二内面2100。第一壳体1000及第二壳体2000可以第二内面2100朝向第一内面1100而组装在一起,举例而言,可将第一壳体1000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含:/n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面,该第一内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该第一连接结构具有:/n第一连接单元;以及/n弹片,该弹片经由该第一连接单元而设置于该第一内面上;其中该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以及/n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面,该第二内面朝向该第一内面,并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结构可分离地与该弹片卡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面,该第一内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该第一连接结构具有:
第一连接单元;以及
弹片,该弹片经由该第一连接单元而设置于该第一内面上;其中该弹片的材料降伏强度大于该第一壳体的材料降伏强度;以及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面,该第二内面朝向该第一内面,并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结构可分离地与该弹片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弹片朝向该第一内面形成开口,该第一连接单元穿过该开口而与该弹片中相反于该第一内面的一面相干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结构还包含第二连接单元,该第二连接单元位于该第一内面上,该弹片包含:
第一连接段,连接该第一连接单元;
第二连接段,连接该第二连接单元;以及
卡合部,位于该第一连接段及该第二连接段之间,用以与该第二连接结构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卡合部包含平行于该第一内面的薄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卡合部相对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伯彦徐年宗林信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