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9331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2槽10极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并联支路数2,并联根数1,匝数2W,漆包线径截面积0.5S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属于三相电机绕组

技术介绍
现有12~48V低压直流三相电机用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是在单针绕线机上绕制而成的,该10极电机的定子铁芯其槽数、槽口宽度分别为12槽、2.8mm,采用线径为1.41mm漆包线进行串联绕制,匝数为5。参见图4、5所示,具体绕线和接线步骤如下:在定子铁芯的第1齿、第2齿、第7齿、第8齿上依次逆时针、顺时针、顺时针、逆时针绕线,绕制四个串连连接的线圈Q’1、Q’2、Q’7和Q’8,以完成U相绕组的绕制作业;在定子铁芯的第9齿、第10齿、第3齿、第4齿上依次逆时针、顺时针、顺时针、逆时针绕线,绕制四个串连连接的线圈Q’9、Q’10、Q’3和Q’4,以完成V相绕组的绕制作业;在定子铁芯的第5齿、第6齿、第11齿、第12齿上依次逆时针、顺时针、顺时针、逆时针绕线,绕制的四个线圈Q’5、Q’6、Q’11和Q’12串连连接,以完成W相绕组的绕制作业。在图4中,“-”表示逆时针绕线,“+”表示顺时针绕线。上述绕线在生产实践中却发现存在如下技术不足:各相绕组有四个线圈采用线径1.41mm的漆包线串联绕制,由于线径较粗导致定子铁芯的槽口较宽,因此产生较大的齿槽转矩和较大的漏磁系数,从而使得电机振动大、噪音高以及效率低。针对上述缺陷,槽口宽度由2.8mm降至2.0~2.5mm区间,由该线径的漆包线进行绕制时会出现无法生产的情形,其原因是由于线径过粗造成绕线机的针嘴的宽度比槽口的宽度要大,针嘴就无法进入槽口以将漆包线送至槽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所述电机为12槽10极三相电机,该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5,绕线使用单轴漆包线盘在单针绕线机上进行,漆包线的线径截面积为0.5×Smm2,其改进点是绕线、接线的工艺参数为:并联支路数为2、并联根数为1、匝数为2×W,具体绕线步骤和接线步骤如下:依次在定子铁芯的第一齿上逆时针绕线、第二齿上顺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串联连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二线圈的尾端,依次在定子铁芯的第七齿上顺时针绕线、第八齿上逆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七线圈与第八线圈串联连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八线圈的尾端,将第一线圈的首端与第七线圈的首端并接,得到U相绕组的进线端;重复地在第九齿、第十齿上绕制第九线圈、第十线圈,绕毕后剪线,再在第三齿、第四齿上绕制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绕毕后再剪线,并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九线圈的首端与第三线圈的首端并接,得到V相绕组的进线端;重复地在第五齿、第六齿上绕制第五线圈、第六线圈,绕毕后剪线,再在第十一齿、第十二齿上绕制第十一线圈、第十二线圈,绕毕后再剪线,并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五线圈的首端与第十一线圈的首端并接,得到W相绕组的进线端;把U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尾端、第八线圈的尾端、V相绕组中第十线圈的尾端、第四线圈的尾端和W相绕组中第六线圈的尾端、第十二线圈的尾端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三相绕组的公共端,所述公共端由六根线并接而成,其中,U相绕组由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串联连接以及第七线圈与第八线圈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V相绕组由第九线圈与第十线圈串联连接以及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W相绕组由第五线圈与第六线圈串联连接以及第十一线圈与第十二线圈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从而形成一个串并联的三相星形集中绕组。上述漆包线的线径截面积在0.7~2.7mm2;匝数W的取值范围在3~12匝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摒弃了现有技术各相绕组采用串联绕制方式,改而各相绕组采用由二个线圈的串联连接与另外二个线圈的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经过优化后的绕线、接线方法适于采用更细线径的漆包线在更小槽口的定子铁芯上绕制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由于槽口小,相应地齿槽转矩和漏磁系数都较小,使得采用本绕线接线方式组装而成的电机振动小、噪音低以及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12槽外定子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三相绕组的星形接线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三相绕组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现有三相绕组的星形接线图;图5是现有三相绕组的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所述电机为12槽10极三相电机,该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5,绕线使用单轴漆包线盘在单针绕线机上进行,漆包线的线径截面积为0.5×Smm2,其改进点是绕线、接线的工艺参数为:并联支路数为2,并联根数为1,匝数为2×W匝,具体绕线步骤和接线步骤如下: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1齿T1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依次在第一齿T1上逆时针绕线、第二齿T2上顺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一线圈Q1与第二线圈Q2顺序串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二线圈Q2的尾端;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7齿T7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依次在第七齿T7上顺时针绕线、第八齿T8上逆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七线圈Q7与第八线圈Q8顺序串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八线圈Q8的尾端;将第一线圈Q1的首端与第七线圈Q7的首端从各自的起线柱上取离后并接,得到U相绕组的进线端。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9齿T9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重复地在第九齿T9、第十齿T10上绕制第九线圈Q9、第十线圈Q10,绕毕后剪线;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3齿T3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再在第三齿T3、第四齿T4上绕制第三线圈Q3、第四线圈Q4,绕毕后再剪线,并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九线圈Q9的首端与第三线圈Q3的首端并接,得到V相绕组的进线端。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5齿T5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重复地在第五齿T5、第六齿T6上绕制第五线圈Q5、第六线圈Q6,绕毕后剪线;漆包线的起始端绑在单针绕线机其与定子铁芯1第11齿T11相对应的起线柱上,以作为绕组的首端,再在第十一齿T11、第十二齿T12上绕制第十一线圈Q11、第十二线圈Q12,绕毕后再剪线,并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五线圈Q5的首端与第十一线圈Q11的首端并接,得到W相绕组的进线端。把U相绕组中第二线圈Q2的尾端、第八线圈Q8的尾端、V相绕组中第十线圈Q10的尾端、第四线圈Q4的尾端和W相绕组中第六线圈Q6的尾端、第十二线圈Q12(即所有偶数线圈)的尾端全部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三相绕组的公共端,所述公共端由六根线并接而成,其中,U相绕组由第一线圈Q1与第二线圈Q2串联连接以及第七线圈Q7与第八线圈Q8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V相绕组由第九线圈Q9与第十线圈Q10串联连接以及第三线圈Q3与第四线圈Q4串联连接后再并联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所述电机为12槽10极三相电机,该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5,绕线使用单轴漆包线盘在单针绕线机上进行,漆包线的线径截面积为0.5×S 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的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绕线接线方法,所述电机为12槽10极三相电机,该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5,绕线使用单轴漆包线盘在单针绕线机上进行,漆包线的线径截面积为0.5×Smm2,其特征是绕线、接线的工艺参数为:并联支路数为2、并联根数为1、匝数为2×W,具体绕线步骤和接线步骤如下:
依次在定子铁芯的第一齿上逆时针绕线、第二齿上顺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串联连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二线圈的尾端,依次在定子铁芯的第七齿上顺时针绕线、第八齿上逆时针绕线,得到的第七线圈与第八线圈串联连接,剪断后的线端作为第八线圈的尾端,将第一线圈的首端与第七线圈的首端并接,得到U相绕组的进线端;
重复地在第九齿、第十齿上绕制第九线圈、第十线圈,绕毕后剪线,再在第三齿、第四齿上绕制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绕毕后再剪线,并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九线圈的首端与第三线圈的首端并接,得到V相绕组的进线端;
重复地在第五齿、第六齿上绕制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鸿赖家顺马科浩邢懿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迪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