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2999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隧道炉在其除油炉体炉内胆上顶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上分配管、上排管I、上汇总分配管I、上排管II、上汇总分配管II、上排管III、上汇总分配管III、上排管IV、上汇总分配管IV、上排管V和上汇总管而在其下底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下分配管、下排管I、下汇总分配管I、下排管II、下汇总分配管II、下排管III、下汇总分配管III、下排管IV、下汇总分配管IV、下排管V和下汇总管,一氧化碳发生器的进气换热管既外接一氧化碳排出管又分别连接上分配管和下分配管,冷却气体排出管分别连接上汇总管和下汇总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位于除油炉体内输送带上的工件附着的冲压油被挥发。冲压油被挥发。冲压油被挥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生成高温一氧化碳伴随废热的隧道炉除油装置,属于电机硅钢片除油处理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隧道炉对电机硅钢片进行热处理(以下简称工件)过程中,炉内需充盈低温一氧化碳保护还原气体,一氧化碳是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将混合燃气在发生器的燃烧室内点火燃烧,使混合燃气不完全燃烧从而生成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的气体温度可达1200℃高温,将高温气体通过管道,一氧化碳气体在管道内流动并沉浸在水箱中与水产生热交换进行冷却,水温升高后由循环水泵将水送往冷却塔冷却,冷却后的低温一氧化碳气体被输送至隧道炉内。
[0003]经冲压后的工件在其表面附着有冲压油,然而在热处理工件前,需通过配置在隧道炉其除油炉体的电加热装置对工件表面的油渍进行除油处理,电加热除油作业需消耗大量电能。
[0004]如何利用一氧化碳发生器产生的高温一氧化碳所携带的废热,以作为隧道炉内行进工件进行除油处理的热源,实乃电机热处理企业亟待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生成高温一氧化碳伴随废热的隧道炉除油装置。
[0006]为此,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包括带一氧化碳排出管的一氧化碳发生器和隧道炉的除油炉体及单向输送工件的输送带,工件为表面附着有冲压油的电机硅钢片,其改进点在于:还包括进气换热管和冷却气体排出管,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上顶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上分配管、上排管I、上汇总分配管I、上排管II、上汇总分配管II、上排管III、上汇总分配管III、上排管IV、上汇总分配管IV、上排管V和上汇总管,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下底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下分配管、下排管I、下汇总分配管I、下排管II、下汇总分配管II、下排管III、下汇总分配管III、下排管IV、下汇总分配管IV、下排管V和下汇总管,进气换热管既外接一氧化碳排出管又分别与上分配管和下分配管连接,冷却气体排出管既分别与上汇总管和下汇总管连接又接回至隧道炉。
[0008]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09]利用一氧化碳发生器生成的高温一氧化碳气体输入到进气换热管,分二路流过呈上、下布置的分配管、排管、汇总分配管和汇总管的过程中,与管外的行进在除油炉体内的工件进行冷热交换,工件吸取了高温一氧化碳的伴随废热热源后可将工件表面的冲压油得以挥发,由于摒弃了现有技术需要对工件采用电加热才能将冲压油挥发掉,使得原有隧道炉的除油炉体不再需要配置专用电加热装置,由此不但节约了大量能源,而且降低了除油
炉体配置成本投入,以及高温一氧化碳的热量转换后得以降温并经冷却气体排出管排出,所排出的低温一氧化碳通过管路接回至隧道炉,可用作整个隧道炉热处理所需的保护还原气体。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就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中I

I的剖视图;
[0013]图3是图1的左视图(移除一氧化碳发生器后)。
【具体实施方式】
[0014]请参照图1、2、3所示,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包括带一氧化碳排出管10的一氧化碳发生器1和隧道炉的除油炉体B及单向转动输送工件的输送带Q,工件为表面附着有冲压油的电机硅钢片,其改进点在于:还包括进气换热管2和冷却气体排出管6,在除油炉体B其炉内胆B0的上顶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上分配管3、上排管I 41、上汇总分配管I 51、上排管II 42、上汇总分配管II 52、上排管III 43、上汇总分配管III 53、上排管IV 44、上汇总分配管IV 54、上排管V 45和上汇总管5,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下底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下分配管3

、下排管I 41

(图中看不见)、下汇总分配管I 51

(看不见)、下排管II 42

(看不见)、下汇总分配管II 52

、下排管III 43

(看不见)、下汇总分配管III 53

(看不见)、下排管IV 44

(看不见)、下汇总分配管IV 54

、下排管V 45

和下汇总管5

,进气换热管2既外接一氧化碳排出管10又分别与上分配管3和下分配管3

连接,冷却气体排出管6既分别与上汇总管5和下汇总管5

连接又接回至隧道炉。
[0015]冷却气体排出管6位于除油炉体B供工件入口侧附近,进气换热管2位于除油炉体B供工件出口侧附近;一氧化碳的流动方向与工件的连续行进方向相反。
[0016]上、下汇总管的数量视除油炉体B的长度增减而相应增减;上排管I、上排管II、上排管III、上排管IV、上排管V各有4支且数量可增减,下排管I、下排管II、下排管III、下排管IV、下排管V各有4支且数量可增减。
[0017]上分配管、上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管采用常规手段固定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上顶壁。
[0018]下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下汇总管采用常规手段搁置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下底壁上。
[0019]隧道炉结构包含其输送带、托辊和绝热保温结构等均为常规技术;除油炉体结构常规;一氧化碳发生器结构常规,具体可参见申请人于2019年8月4日的申请号2019212813472专利。
[0020]图1示出了工件的连续行进方向,用P表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炉除油装置,包括带一氧化碳排出管的一氧化碳发生器和隧道炉的除油炉体及单向输送工件的输送带,工件为表面附着有冲压油的电机硅钢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换热管和冷却气体排出管,在除油炉体其炉内胆的上顶壁布置有依次连接的上分配管、上排管I、上汇总分配管I、上排管II、上汇总分配管II、上排管III、上汇总分配管III、上排管IV、上汇总分配管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苗椿梁丁浩梁雷军石伟伟王益锋王德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迪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