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件连接
,特别是涉及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
技术介绍
管件连接作为最为普及的连接技术,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业制造中,均能广泛得到使用。传统的管件连接时,需要额外备置金属接头(比如黄铜接头)。将金属接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管件一端;接着,套上密封胶圈后,插入部件的接口处;最后,用卡簧卡在部件的槽位上,以防止管件脱落。然而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在焊接时易出现虚焊等问题,而导致发生泄漏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成型工艺,其能有效改变管道连接方式,使得管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上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0)包括:/n管本体(110);/n至少两个凸部(120),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管本体(110)的外壁面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凸部(120)相互接触,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周向延伸设置,最靠近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安装槽(210)的安装面(211)抵触,最远离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卡簧(220)抵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0)包括:
管本体(110);
至少两个凸部(120),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管本体(110)的外壁面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凸部(120)相互接触,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周向延伸设置,最靠近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安装槽(210)的安装面(211)抵触,最远离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卡簧(220)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分别为第一凸部(121)与第二凸部(122),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在所述管本体(110)上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凸部(121)用于与所述安装面(211)抵触,所述第二凸部(122)用于与所述卡簧(220)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贴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背向所述第二凸部(122)的一侧面为第一抵触面(1213),所述第一抵触面(1213)用于与所述安装面(211)贴合抵触;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背向所述第一凸部(121)的一侧面为第二抵触面(1223),所述第二抵触面(1223)用于与所述卡簧(220)贴合抵触;和/或,
所述第一凸部(121)背向管本体(110)的一侧面为圆弧面;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背向管本体(110)的一侧面为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均由所述管本体(110)的管壁沿着管本体(110)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凸起段(1211)和第二凸起段(1212),所述第一凸起段(1211)与所述第二凸起段(1212)均由所述管本体(110)的管壁凸起形成,并相互贴合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凸起段(1221)和第四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罗立祥,陶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