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774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在管道连接时,将管本体插入部件上的安装槽中,使得最靠近管口的凸部抵触在安装槽内的安装面抵触;接着,将卡簧连接于安装槽的槽壁上,并使得卡簧与最远离管口的凸部抵触配合,使得管本体与部件稳定结合。本连接管在外壁面上设置至少两个凸部,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由于相邻两个凸部为相互接触设置,因此,凸部与凸部之间相互支撑、依靠,实现受力传递分摊,提高连接管的结构强度,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件连接
,特别是涉及连接管及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管成型工艺。
技术介绍
管件连接作为最为普及的连接技术,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业制造中,均能广泛得到使用。传统的管件连接时,需要额外备置金属接头(比如黄铜接头)。将金属接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管件一端;接着,套上密封胶圈后,插入部件的接口处;最后,用卡簧卡在部件的槽位上,以防止管件脱落。然而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在焊接时易出现虚焊等问题,而导致发生泄漏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成型工艺,其能有效改变管道连接方式,使得管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管本体;至少两个凸部,至少两个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管本体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管本体的外壁面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凸部相互接触,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管本体的周向延伸设置,最靠近所述管本体管口的凸部用于与安装槽的安装面抵触,最远离所述管本体管口的凸部用于与卡簧抵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管道连接时,将管本体插入部件上的安装槽中,使得最靠近管口的凸部抵触在安装槽内的安装面抵触;接着,将卡簧连接于安装槽的槽壁上,并使得卡簧与最远离管口的凸部抵触配合,使得管本体与部件稳定结合。本连接管在外壁面上设置至少两个凸部,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由于相邻两个凸部为相互接触设置,因此,凸部与凸部之间相互支撑、依靠,实现受力传递分摊,提高连接管的结构强度,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凸部分别为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管本体上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凸部用于与所述安装面抵触,所述第二凸部用于与所述卡簧抵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贴合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背向所述第二凸部的一侧面为第一抵触面,所述第一抵触面用于与所述安装面贴合抵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背向所述第一凸部的一侧面为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二抵触面用于与所述卡簧贴合抵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背向管本体的一侧面为圆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背向管本体的一侧面为圆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均由所述管本体的管壁沿着管本体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所述第一凸起段与所述第二凸起段均由所述管本体的管壁凸起形成,并相互贴合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凸起段和第四凸起段,所述第三凸起段与所述第四凸起段均由所述管本体的管壁凸起形成,并相互贴合设置。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部件、卡簧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所述部件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安装面,所述管本体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最靠近所述管本体管口的凸部与安装槽的安装面抵触,所述卡簧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并与最远离所述管本体管口的凸部抵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连接管,在管道连接时,将管本体插入部件上的安装槽中,使得最靠近管口的凸部抵触在安装槽内的安装面抵触;接着,将卡簧连接于安装槽的槽壁上,并使得卡簧与最远离管口的凸部抵触配合,使得管本体与部件稳定结合。本连接管在外壁面上设置至少两个凸部,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由于相邻两个凸部为相互接触设置,因此,凸部与凸部之间相互支撑、依靠,实现受力传递分摊,提高连接管的结构强度,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与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管本体上,并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密封配合。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连接管成型工艺,所述连接管成型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管本体放置下模的槽位中,并将所述管本体一端伸出所述下模第一预设距离;驱使上模合在所述下模上,以锁紧所述管本体;驱使镦头向所述管本体移动,使得所述管本体插入镦头的外套与所述镦头的内芯之间至第二预设距离,且所述管本体的管口端抵触于所述外套或者所述内芯上;根据预设运行参数,推动所述镦头,使得管本体的外侧壁上凸起形成至少两个相互接触的凸部;回退所述镦头和所述上模,取出所述管本体。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成型工艺,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成型过程中,将管本体放置在下模的槽位中,并将其伸出下模第一预设距离;接着,合模使得管本体夹紧在上模和下模之间;然后,驱动镦头,使得管本体插入镦头的外套与镦头的内芯之间第二预设距离,且管本体的管口端抵触于镦头上(即可抵触在外套上,也可抵触在内芯上);继续推动镦头,根据预设运行参数,挤压管本体,使得管本体上至少凸起两个相互抵触的凸部。由于成型的连接管具有至少两个凸部,因此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等复杂操作。如此,通过本连接管成型工艺能有效改变管道连接方式,使得其简单、方便,连接成本低。由于相邻两个凸部为相互接触设置,因此,凸部与凸部之间相互支撑、依靠,实现受力传递分摊,提高连接管的结构强度,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24mm~28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为7mm~11mm;和/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运行参数至少包括:推动所述镦头的压力为60kgf/cm2~80kgf/cm2,所述镦头的运行速度为50mm/s~100mm/s。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使镦头向所述管本体移动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保证所述镦头与所述管本体处于同一水平方向,且所述镦头与所述管本体同心布置。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0)包括:/n管本体(110);/n至少两个凸部(120),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管本体(110)的外壁面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凸部(120)相互接触,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周向延伸设置,最靠近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安装槽(210)的安装面(211)抵触,最远离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卡簧(220)抵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0)包括:
管本体(110);
至少两个凸部(120),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管本体(110)的外壁面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凸部(120)相互接触,所述凸部(120)沿着所述管本体(110)的周向延伸设置,最靠近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安装槽(210)的安装面(211)抵触,最远离所述管本体(110)管口的凸部(120)用于与卡簧(220)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0)分别为第一凸部(121)与第二凸部(122),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在所述管本体(110)上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凸部(121)用于与所述安装面(211)抵触,所述第二凸部(122)用于与所述卡簧(220)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贴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背向所述第二凸部(122)的一侧面为第一抵触面(1213),所述第一抵触面(1213)用于与所述安装面(211)贴合抵触;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背向所述第一凸部(121)的一侧面为第二抵触面(1223),所述第二抵触面(1223)用于与所述卡簧(220)贴合抵触;和/或,
所述第一凸部(121)背向管本体(110)的一侧面为圆弧面;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背向管本体(110)的一侧面为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与所述第二凸部(122)均由所述管本体(110)的管壁沿着管本体(110)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凸起段(1211)和第二凸起段(1212),所述第一凸起段(1211)与所述第二凸起段(1212)均由所述管本体(110)的管壁凸起形成,并相互贴合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凸部(1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凸起段(1221)和第四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罗立祥陶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