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7627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插针总成,插针总成上设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有前进触头、后退触头、靠背正转触头以及靠背反转触头,壳体呈“L”形,壳体的下部设有前后调节拨钮,在壳体的中部位置设有靠背拨钮,靠背正转触头和靠背反转触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靠背拨钮一端传动连接,靠背拨钮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壳体上,前进触头和后退触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前后调节拨钮的一端连接,对应前后调节拨钮设有保持板,保持板置于壳体内,在保持板的中部凸设有卡扣块,该卡扣块穿过壳体与前后调节拨钮的中部卡扣连接,前后调节拨钮的另一端和保持板之间配置弹簧。从而达到结构严密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座椅开关,具体涉及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
技术介绍
汽车的乘员所使用的座椅一般无需关注其视线,因此座椅上不会有上下调节,只提供靠背的角度调节和座椅的前后调节,这些调节都是通过电机传动,而这些电机则由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进行控制,一般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设置在座椅的侧部,在使用时需要移动开关上的按钮,而现有的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在操作时其结构不够严密极易导致操作时出现松动的状况,影响操作的感觉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严密的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插针总成,所述插针总成上设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前进触头、后退触头、靠背正转触头以及靠背反转触头,所述的壳体呈“L”形,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前后调节拨钮,在所述壳体的中部位置设有靠背拨钮,所述靠背正转触头和所述靠背反转触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靠背拨钮一端传动连接,所述靠背拨钮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前进触头和所述后退触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一端连接,对应所述前后调节拨钮设有保持板,所述保持板置于壳体内,在所述保持板的中部凸设有卡扣块,该卡扣块穿过壳体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中部卡扣连接,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另一端和所述保持板之间配置弹簧。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结构相同,第二传动组件包括框架和十字按钮,所述十字按钮的对称两侧转动安装在框架上,所述十字按钮的另一对称两侧分别设有触杆,一触杆抵接在所述靠背正转触头,另一触杆抵接在所述靠背反转触头上,在所述十字按钮的上端面中部设有拨杆。在所述的保持板上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上的拨杆穿过该限位孔与所述的前后调节拨钮连接。所述的拨杆上端部设有圆形的卡扣球,所述的前后调节拨钮底面上设有与该卡扣球卡扣配合的圆槽,该卡扣球卡入所述圆槽内。所述前后调节拨钮包括底座和卡设在底座上的装饰外壳,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挡板,两挡板上均设有扣槽,两挡板之间的间隙形成与所述卡扣块相匹配的插槽,所述卡块块的两侧分别设有扣块,所述卡扣块插设在插槽内后,其扣块卡设在扣槽内,在所述插槽两侧的间隔位置还分别设有限位板。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可使靠背拨钮和前后调节拨钮通过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的传动控制其相对应的触点,实现对座椅的调整,使得结构更加严密可靠,在拨动操作中更加紧凑可靠,不易出现松动,从而提高了操作的质感。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壳体缺省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插针总成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持板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底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插针总成2,插针总成2上设有线路板21,线路板21上设有前进触头、后退触头、靠背正转触头以及靠背反转触头,壳体1呈“L”形,壳体1的下部设有前后调节拨钮4,前后调节拨钮4呈条形状,在壳体1的中部位置设有靠背拨钮3,靠背正转触头和靠背反转触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5与靠背拨钮3一端传动连接,靠背拨钮3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轴31可转动安装在壳体1上,前进触头和后退触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6与前后调节拨钮4的一端连接,对应前后调节拨钮4设有保持板7,保持板7置于壳体1内,在保持板7的中部凸设有卡扣块71,该卡扣块71穿过壳体1与前后调节拨钮4的中部卡扣连接,前后调节拨钮4的另一端和保持板7之间配置弹簧8。第一传动组件5和第二传动组件6的结构相同,第二传动组件6包括框架61和十字按钮62,十字按钮62的对称两侧转动安装在框架61上,十字按钮62的另一对称两侧分别设有触杆,一触杆抵接在靠背正转触头,另一触杆抵接在靠背反转触头上,在十字按钮62的上端面中部设有拨杆621,而第一组件的结构中其触杆一个抵接在前进触头上,另一个抵接后退触头上。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一传动组件5和第二传动组件6中只要通过拨杆621的摆动就可以选择性的触动相应的触头,实现相应的功能,从而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在保持板7上设有限位孔70,第二传动组件6上的拨杆621穿过该限位孔70与前后调节拨钮4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使第二传动组件6上的拨杆621活动行程得到限制,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可靠,同时避免用力过滤对触头造成损坏。拨杆621上端部设有圆形的卡扣球622,前后调节拨钮4底面上设有与该卡扣球622卡扣配合的圆槽,该卡扣球622卡入圆槽内。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在操作时使拨杆621可沿前后调节拨钮4呈一定的转动,提高了前后调节拨钮4操作的活动范围,使得操作更加灵活可靠,而靠背拨钮3也采用相同结构的连接。前后调节拨钮4包括底座41和卡设在底座41上的装饰外壳42,底座41上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挡板411,两挡板411上均设有扣槽410,两挡板411之间的间隙形成与卡扣块71相匹配的插槽,卡扣块71的两侧分别设有扣块711,卡扣块71插设在插槽内后,其扣块711卡设在扣槽410内,在插槽两侧的间隔位置还分别设有限位板413,限位板413和挡板411侧端之间形成一个间隙槽,卡扣块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该间隙槽相匹配的插入板,该插入板插接在该间隙槽内,实现底座和卡扣块呈对插连接,提高其结构的可靠性。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使前后调节拨钮4和卡扣块71的卡扣连接更加可靠。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靠背拨钮3和前后调节拨钮4通过第一传动组件5和第二传动组件6的传动控制其相对应的触点,实现对座椅的调整,使得结构更加严密可靠,在拨动操作中更加紧凑可靠,不易出现松动,从而提高了操作的质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插针总成,所述插针总成上设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前进触头、后退触头、靠背正转触头以及靠背反转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呈“L”形,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前后调节拨钮,在所述壳体的中部位置设有靠背拨钮,所述靠背正转触头和所述靠背反转触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靠背拨钮一端传动连接,所述靠背拨钮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前进触头和所述后退触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一端连接,对应所述前后调节拨钮设有保持板,所述保持板置于壳体内,在所述保持板的中部凸设有卡扣块,该卡扣块穿过壳体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中部卡扣连接,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另一端和所述保持板之间配置弹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插针总成,所述插针总成上设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前进触头、后退触头、靠背正转触头以及靠背反转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呈“L”形,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前后调节拨钮,在所述壳体的中部位置设有靠背拨钮,所述靠背正转触头和所述靠背反转触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靠背拨钮一端传动连接,所述靠背拨钮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前进触头和所述后退触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一端连接,对应所述前后调节拨钮设有保持板,所述保持板置于壳体内,在所述保持板的中部凸设有卡扣块,该卡扣块穿过壳体与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中部卡扣连接,所述前后调节拨钮的另一端和所述保持板之间配置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侧座椅调节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结构相同,第二传动组件包括框架和十字按钮,所述十字按钮的对称两侧转动安装在框架上,所述十字按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上聚王宏涛林钟龙余山水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伯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