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逃生管道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7603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隧道逃生管道及其施工方法,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逃生管道包括若干节首尾相连的逃生管节、连接组件、支撑座和供给管线,逃生管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段,连接组件设于连接段处,用于连接相邻两节逃生管节,支撑座设置于连接组件底部,用于支撑连接组件及逃生管节,且支撑座沿逃生管节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移动装置,供给管线安装于支撑座上并沿逃生管节延伸方向布置,在支撑座内设置有与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支路管道与逃生管节相连通,以用于为逃生人员提供水和空气;通过实施本技术方案,可较低成本实现在隧道内施工事故中为逃生人员供养和供水,争取宝贵救援时间,防止险情蔓延酿成二次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逃生管道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能够快速移动拼装的隧道掌子面施工供给、逃生一体化隧道逃生管道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隧道施工的规模与难度也越来越大,隧道坍塌事故也不断发生,为此亟需隧道施工时必须设置逃生管道,逃生管道的设置成了隧道施工必备的重要安全措施,用于应对掌子面坍塌和关门事故等突发情况,方便施工人员的逃生。隧道二衬是指隧道爆破开挖成型后,再利用专门针对隧道用的模板台车,浇灌混凝土,大多隧道二衬呈弧形;掌子面又称礃子面,是坑道施工中的一个术语,即开挖坑道(采煤、采矿或隧道工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基于上述描述,以及结合现有隧道逃生管道的技术发现,现有逃生管道至少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现有逃生管道布置区域为隧道二衬至掌子面之间,即逃生管道应随掌子面的向前施工而不断移动,但现有逃生管道移动及拼装工艺繁琐,涉及到若干管节的拆卸、移动和拼装,其施工工艺的效率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功率;二是现有逃生管道均是围绕不同品类逃生功能方面的细化,例如提高逃生管节抗压强度或者安装精度,但是若是发生坍塌事故,现有救援技术无法满足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需要争取宝贵救援时间,由于被困人员只能等待救援,在相当程度上严重迟缓了救援速度,而如何保障施工人员安全以避免造成险情蔓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究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逃生管道,有效实现隧道内供高压气和供水线路与逃生管道整合式布置,其一可较低成本实现在隧道内施工事故中为逃生人员供养和供水,争取宝贵救援时间,防止险情蔓延酿成二次事故发生;其二可避免现有各类线路在隧道内采用搬运和拖拽的方式进行移动,存在布置乱、效率低、易损耗等问题;其三结合逃生管道对该类补给线路进行功能性布置整合,可有效提高安装精度及施工效率,能够适用于不同的隧道施工条件。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隧道逃生管道,所述逃生管道包括:若干节首尾相连的逃生管节,所述逃生管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段;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于所述连接段处,用于连接相邻两节所述逃生管节;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底部,用于支撑所述连接组件及逃生管节,且支撑座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移动装置;供给管线,所述供给管线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并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与所述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所述支路管道与所述逃生管节相连通,以用于为逃生人员提供水和空气。本技术方案隧道逃生管道采用将逃生管节通过连接组件架设于支撑座上,支撑座上安装有可调节移动装置,能够实现支撑座快速移动和固定;且连接组件具有快速固定相邻逃生管节的功能,能够实现逃生管节间的快速拆卸、移动和拼装,提高逃生管节安装精度及施工效率;同时本技术方案隧道逃生管道将隧道内供高压气和供水线路与逃生管道整合式布置,一方面避免现有各类线路在隧道内采用搬运和拖拽的方式进行移动,存在施工缓慢、易损耗等问题,而是采用将供给管线架设于支撑座上,支撑座具有供给管线接驳的功能,能够对供高压气和供水线路进行快速接驳和延长;另一方面使得支撑座具有逃生生命供给的功能,通过在支撑座内设置与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施工事故中逃生人员供养和供水,争取宝贵救援时间,防止险情蔓延酿成二次事故发生,为隧道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使用价值。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下扣件,所述下扣件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上扣件,所述上扣件的一端与所述下扣件的一端铰接,所述上扣件的另一端通过锁扣与所述下扣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以使在锁紧时,所述下扣件与下扣件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逃生管节的夹持空间;本技术方案中上扣件与下扣件采用抱箍的形式能够快速实现逃生管节间的拆卸、移动和拼装,大幅度提高隧道施工效率。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下扣件与上扣件的截面均呈半圆弧形,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形成有与所述下扣件相适配的弧形安装面,以使所述下扣件固定于所述弧形安装面内;由此上述连接组件通过支撑座顶部的弧形安装面架设安装于支撑座上,相对于现有支撑架安装,本技术方案支撑逃生管节更为稳定,同时可有效提高逃生管节的安装精度及承载能力。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逃生管节接驳段,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固定于所述夹持空间内,且在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段插入的承插槽,以使所述逃生管节能够通过连接段插入所述承插槽内与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连接;本技术方案在逃生管节的夹持空间内安装逃生管节接驳段,一方面便于连接组件两端的逃生管节接驳安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便于支撑座内与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安装,支路管道固定于逃生管节接驳段内能够保证与逃生管节相连通,也能够保证整个逃生管道的气密性和连接稳定性,以保证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能安全逃生。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下扣件和逃生管节接驳段的底部设有供所述支路管道穿过的预留孔,以使所述支路管道能够通过所述预留孔延伸至逃生管节接驳段内并与所述逃生管节相连通;本技术方案支路管道的设计也能够对连接组件起定位作用,实现逃生管道精确定位安装。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在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三通连接件,所述供给管线包括有若干根管线段,其中所述三通连接件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其相邻的两根管线段相连接,所述三通连接件的另一连接端通过所述预留孔延伸至与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内以形成所述支路管道;本技术方案直接在支撑座内预埋三通连接件,一方面便于供给管线的管线段接驳安装,另一方面预埋的三通连接件另一条支路能够直接形成延伸至逃生管节接驳段内的支路管道,用于为逃生人员提供水和空气,该结构设计简单且能够提前安装再进入隧道施工,从而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供给管线包括有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所述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并列设置并分别通过所述三通连接件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且每个与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连接的支路管道上均安装有阀门,以为逃生人员选择性利用供水和供气。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分别设有管线段和外接段,且所述管线段与所述三通连接件通过承插连接,所述外接段安装于供给管线首尾端,所述外接段能够分别延伸至洞外和掌子面,以便于实现供气与供水,同时便于实现供给管线快速拆卸、移动和拼装。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可调节移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支撑座上的底座轮轴和安装于所述底座轮轴上的滚轮,能够通过调节底座轮轴高度以调节滚轮低于所述支撑座或高于所述支撑座;本技术方案两个滚轮相互独立,可以在所述底座上设有供底座轮轴上下滑动的定位滑槽,能够先后连接两侧底座轮轴至于定位滑槽的下端或者上端,以调节滚轮下边缘低于支撑座或高于支撑座;当然具体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它铰链式调节结构以实现滚轮高度的调节。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有刚性底座和固定于所述刚性底座底部的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管道包括:/n若干节首尾相连的逃生管节,所述逃生管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段;/n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于所述连接段处,用于连接相邻两节所述逃生管节;/n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底部,用于支撑所述连接组件及逃生管节,且支撑座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移动装置;/n供给管线,所述供给管线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并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与所述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所述支路管道与所述逃生管节相连通,以用于为逃生人员提供水和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管道包括:
若干节首尾相连的逃生管节,所述逃生管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段;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于所述连接段处,用于连接相邻两节所述逃生管节;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底部,用于支撑所述连接组件及逃生管节,且支撑座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移动装置;
供给管线,所述供给管线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并沿所述逃生管节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与所述供给管线相连通的支路管道,所述支路管道与所述逃生管节相连通,以用于为逃生人员提供水和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
下扣件,所述下扣件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
上扣件,所述上扣件的一端与所述下扣件的一端铰接,所述上扣件的另一端通过锁扣与所述下扣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以使在锁紧时,所述下扣件与下扣件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逃生管节的夹持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逃生管节接驳段,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固定于所述夹持空间内,且在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段插入的承插槽,以使所述逃生管节能够通过连接段插入所述承插槽内与所述逃生管节接驳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三通连接件,所述供给管线包括有若干根管线段,其中所述三通连接件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其相邻的两根管线段相连接,所述三通连接件的另一连接端形成所述支路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管线包括有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所述供气线路和供水线路并列设置并分别通过所述三通连接件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延龙田宝华奚成李冰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