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7425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深基坑分隔成多个施工区域;对其中一个进行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然后对开挖形成的深基坑相邻的区域进行开挖;安装换撑型钢,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上开贯穿孔,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时,后开挖深基坑的结构梁通过贯穿孔穿过中隔墙与前一深基坑中的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取消后开挖深基坑换撑型钢的设置;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两个深基坑之间的中隔墙,板形成整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相邻区型钢换撑的设置;避免材料浪费、受力不稳定,地中壁拆除过程中无法保障两侧力的传递等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施工
,具体的,涉及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
技术介绍
在深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中,当基坑面积较大或周边地质环境复杂需分基坑施工,坑与坑之间设置共用围护墙体,地下室结构由下至上施工过程中,为控制基坑变形,在中隔墙两侧地下结构中,需逐层设置换撑型钢后,方可拆除围护内支撑,完成地下结构施工;待相邻两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自上而下逐层分段拆除中隔墙围护,将结构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稳定结构。现有技术一般在中隔墙两侧结构施工过程均需要设置型钢支撑与中隔墙连接形成换撑,存在材料浪费、受力不稳定,地中壁拆除过程中无法保障两侧力的传递等弊端。因此,现有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通过中隔墙将深基坑分隔成多个施工区域;第二步、在深基坑止水帷幕、围护结构、冠梁施工完毕后,对其中一个区域进行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第三步、按照第二步中的施工方法对开挖形成的深基坑相邻的区域进行开挖;第四步、待第三步中深基坑相邻区域的深基坑的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上开贯穿孔,贯穿孔位于两个区域深基坑的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时,后开挖深基坑的结构梁通过贯穿孔穿过中隔墙与前一深基坑中的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取消后开挖深基坑换撑型钢的设置;第五步、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两个深基坑之间的中隔墙,连接两个深基坑的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第六步、继续进行第三步到第五步,直至深基坑施工完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步中所述地下结构包括分基坑施工的混凝土底板结构、墙柱及梁板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换撑型钢是H型钢两端焊接端板的结构,换撑型钢按照预设间距置于底板或结构楼层中与中隔墙连接,形成换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中隔墙是深基坑分基坑施工时,相邻基坑中间的围护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中隔墙为排桩或地连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当中隔墙将深基坑分隔成A、B两个施工区域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深基坑止水帷幕、围护结构、冠梁施工完毕后,先进行A区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第二步、按照A区的步骤再施工B区;第三步、待B区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上开贯穿孔,贯穿孔位于A区和B区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时,B区结构梁通过贯穿孔穿过中隔墙与A区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取消B区换撑型钢的设置;第四步、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中隔墙,连接A区和B区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取在中隔墙上开洞,开洞位于A区和B区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时,将B区结构梁穿过中隔墙与A区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取消B区型钢换撑的设置;本专利技术避免材料浪费、受力不稳定,地中壁拆除过程中无法保障两侧力的传递等弊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为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的施工示意图;图2为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的另一施工示意图。附图标记:1、深基坑止水帷幕;2、围护结构;3、中隔墙;4、冠梁;5、地下结构;7、换撑型钢;8、贯穿孔;9、换撑结构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如图1、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通过中隔墙3将深基坑分隔成多个施工区域;第二步、在深基坑止水帷幕1、围护结构2、冠梁4施工完毕后,对其中一个区域进行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7,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所述地下结构5是分基坑施工的混凝土底板结构、墙柱及梁板结构;所述换撑型钢7是具有一定截面尺寸的H型钢两端焊接端板,按照预设间距置于底板或结构楼层中与中隔墙3连接,形成换撑,起到力的传递作用;所述中隔墙3是深基坑分基坑施工时,相邻基坑中间的围护墙,根据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一般为排桩、地连墙等;第三步、按照第二步中的施工方法对开挖形成的深基坑相邻的区域进行开挖;第四步、待第三步中深基坑相邻区域的深基坑的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7,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3上开贯穿孔8,贯穿孔8位于两个区域深基坑的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时,后开挖深基坑的结构梁通过贯穿孔8穿过中隔墙3与前一深基坑中的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9,取消后开挖深基坑换撑型钢7的设置;第五步、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两个深基坑之间的中隔墙3,连接两个深基坑的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深基坑分隔为A、B两个区域,具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深基坑止水帷幕、围护结构、冠梁施工完毕后,先进行A区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7,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S2、按照A区的步骤再施工B区;S3、待B区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7,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3上开贯穿孔8,贯穿孔8位于A区和B区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时,B区结构梁通过贯穿孔8穿过中隔墙3与A区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9,取消B区换撑型钢7的设置;S4、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中隔墙3,连接A区和B区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取在中隔墙上开贯穿孔8,贯穿孔8位于A区和B区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时,将B区结构梁穿过中隔墙与A区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取消B区型钢换撑的设置,本专利技术能够避免材料浪费、受力不稳定,地中壁拆除过程中无法保障两侧力的传递等弊端。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专利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第一步、通过中隔墙(3)将深基坑分隔成多个施工区域;/n第二步、在深基坑止水帷幕(1)、围护结构(2)、冠梁(4)施工完毕后,对其中一个区域进行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7),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n第三步、按照第二步中的施工方法对开挖形成的深基坑相邻的区域进行开挖;/n第四步、待第三步中深基坑相邻区域的深基坑的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7),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3)上开贯穿孔(8),贯穿孔(8)位于两个区域深基坑的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时,后开挖深基坑的结构梁通过贯穿孔(8)穿过中隔墙(3)与前一深基坑中的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9);/n第五步、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两个深基坑之间的中隔墙(3),连接两个深基坑的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n第六步、继续进行第三步到第五步,直至深基坑施工完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中隔墙(3)将深基坑分隔成多个施工区域;
第二步、在深基坑止水帷幕(1)、围护结构(2)、冠梁(4)施工完毕后,对其中一个区域进行逐层土体开挖并设置内支撑,再施工底板结构并设置换撑型钢(7),拆除内支撑并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
第三步、按照第二步中的施工方法对开挖形成的深基坑相邻的区域进行开挖;
第四步、待第三步中深基坑相邻区域的深基坑的底板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换撑型钢(7),拆除上部内支撑,在中隔墙(3)上开贯穿孔(8),贯穿孔(8)位于两个区域深基坑的地下结构楼层梁部位,当逐层施工地下结构(5)时,后开挖深基坑的结构梁通过贯穿孔(8)穿过中隔墙(3)与前一深基坑中的对应结构梁连接,形成换撑结构梁(9);
第五步、由上至下逐层拆除两个深基坑之间的中隔墙(3),连接两个深基坑的楼层板形成整体结构;
第六步、继续进行第三步到第五步,直至深基坑施工完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中所述地下结构(5)包括分基坑施工的混凝土底板结构、墙柱及梁板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分基坑施工中隔墙支撑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型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恩新龙敏健柏志诚翟光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