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737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两排灌注桩垂直设置于基坑底部,灌注桩顶部设置有冠梁兼军便梁基础,冠梁兼军便梁基础一侧通过若干根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与临时路面结构托梁固定连接,另一侧竖直设置有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灌注桩与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之间设置有临时路面结构斜撑;锚杆腰梁与灌注桩连接,预应力锚杆打设在锚杆腰梁上;军便梁两端设置于临时路面承载结构上,军便梁下方设置有若干管线悬吊梁,需改迁管线悬吊于管线悬吊梁与军便梁之间,军便梁上方设置有路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设置临时立柱结构,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了车辆通行与管线改迁,加快了施工进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民建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地铁及民用建筑正在被修建。但是由于很多城市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很多工程均位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周边房屋及环境复杂,基坑周边可供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的路由较少。在一个大跨基坑施工的情况下,在基坑中部横跨基坑设置临时调流结构,基坑跨度较大时,一般为减小风险,可在基坑中间设置临时立柱,但临时立柱的设置会减慢施工进度,增加临时立柱施工风险。为了保证基坑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结合临时路面及管线悬吊的组合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在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基坑开挖时,基坑周边交通疏解及管线改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适用于周边环境复杂,缺少交通疏解及管线改迁的路由的基坑开挖工程,本专利技术无需设置临时立柱结构,避免因设置临时立柱减慢施工进度、增加临时立柱施工风险;并使调流路与管线悬吊合二为一,可减少施工造价,缩短施工工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包括军便梁、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其中,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包括灌注桩、冠梁兼军便梁基础、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临时路面结构托梁、锚杆腰梁,两排所述灌注桩垂直设置于基坑底部,所述灌注桩顶部设置有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一侧通过若干根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与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托梁固定连接,另一侧上方竖直设置有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所述灌注桩与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之间设置有临时路面结构斜撑;所述锚杆腰梁与所述灌注桩连接,预应力锚杆打设在所述锚杆腰梁上;所述军便梁两端设置于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上,所述军便梁下方设置有若干管线悬吊梁,需改迁管线悬吊于所述管线悬吊梁与所述军便梁之间,所述军便梁上方设置有路面结构。作为优选,桥台搭板枕梁设置于基坑旁路面上,桥台搭板一端搭在所述桥台搭板枕梁上,另一端搭在所述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上,所述桥台搭板与所述路面结构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预应力锚杆还打设在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上。作为优选,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与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横撑钢筋互锚。作为优选,所述锚杆腰梁与所述灌注桩通过钢筋插筋焊接。作为优选,所述灌注桩为钻孔灌注桩,所述冠梁及军便梁基础为高0.8m×宽1.3m,所述路面结构横撑为高0.8m×宽0.5m,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为高0.8m×宽1.0m,所述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为宽0.3m×高1.6m。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按设计图放线定位,施工灌注桩;步骤S2,开挖,施工冠梁及军便梁基础及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预留与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互锚钢筋接头;步骤S3,施工冠梁及军便梁基础上的预应力锚杆;步骤S4,继续开挖至临时路面结构斜撑与灌注桩交接处,预留互锚钢筋接头;步骤S5,继续向下开挖,施工第一道锚杆腰梁,锚杆腰梁与灌注桩采用钢筋插筋焊接施工,待锚杆腰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施工预应力锚杆,然后张拉所述预应力锚杆至预应力锁定值进行锚杆预应力锁定;然后返回施工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临时路面结构斜撑、桥台搭板枕梁及桥台搭板,所述桥台搭板(6)一侧搭在桥台搭板枕梁上,另一侧搭在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上;步骤S6,待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临时路面结构斜撑达到设计强度后,施工军便梁、路面结构及管线悬吊梁,然后将需改迁管线悬吊至管线悬吊梁与军便梁之间;步骤S7,继续向下分层开挖土体,施工各道锚杆腰梁,锚杆腰梁与灌注桩采用钢筋插筋焊接施工,待锚杆腰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施工预应力锚杆,然后张拉所述预应力锚杆至预应力锁定值进行锚杆预应力锁定;步骤S8,继续开挖直至坑底封底,然后施工二衬结构;步骤S9,待二衬结构施工完成后回迁管线、拆除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冠梁及军便梁基础、桥台搭板、路面结构、管线悬吊梁、临时路面结构横撑、临时路面结构托梁、临时路面结构斜撑、桥台搭板枕梁,回填基坑至地面;步骤S10,地面整平,恢复路面,至此全部基坑施工完成。作为优选,步骤S2中,开挖至冠梁及军便梁基础位置下方0.5m处施工冠梁及军便梁基础及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作为优选,步骤S5中,继续向下开挖至第一道锚杆腰梁底标高下方0.5m处,施工第一道锚杆腰梁。作为优选,步骤S7中,继续向下分层开挖土体至各道锚杆腰梁底标高下方0.5m处,施工各道锚杆腰梁。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及方法,该结构是一种临时调流体系,采用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结合临时路面及管线悬吊的组合结构,适用于周边环境复杂、缺少交通疏解及管线改迁的路由的基坑开挖工程。本专利技术结构宽度满足基坑设置宽度,通过临时路面承载结构作为依托,确保调流体系安全;通过临时路面确保车辆通行,下面通过管线悬吊梁确保管线改迁;通过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使桥台搭板与路面结构相连,确保车辆通行。一般跨度较大的基坑设置临时调流系统,需在基坑中间设置临时立柱作为减跨使用,并且调流路与管线悬吊分开进行。本专利技术无需设置临时立柱结构,避免因设置临时立柱减慢施工进度、增加临时立柱施工风险,且仅增加部分临时路面基础,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了车辆通行与管线改迁,加快了施工进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并使调流路与管线悬吊合二为一,可减少施工造价,缩短施工工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临时路面承载结构细部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军便梁;2.二衬结构;3.灌注桩;4.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5.冠梁及军便梁基础;6.桥台搭板;7.路面结构;8.管线悬吊梁;9.临时路面结构横撑;10.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1.临时路面结构斜撑;12.桥台搭板枕梁;13.预应力锚杆;14.锚杆腰梁;15.需改迁管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军便梁(1)、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其中,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包括灌注桩(3)、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临时路面结构横撑(9)、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锚杆腰梁(14),两排所述灌注桩(3)垂直设置于基坑底部,所述灌注桩(3)顶部设置有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一侧通过若干根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横撑(9)与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固定连接,另一侧上方竖直设置有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4),所述灌注桩(3)与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之间设置有临时路面结构斜撑(11);所述锚杆腰梁(14)与所述灌注桩(3)连接,预应力锚杆(13)打设在所述锚杆腰梁(14)上;所述军便梁(1)两端设置于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上,所述军便梁下方设置有若干管线悬吊梁(8),需改迁管线(15)悬吊于所述管线悬吊梁(8)与所述军便梁(1)之间,所述军便梁上方设置有路面结构(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军便梁(1)、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其中,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包括灌注桩(3)、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临时路面结构横撑(9)、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锚杆腰梁(14),两排所述灌注桩(3)垂直设置于基坑底部,所述灌注桩(3)顶部设置有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一侧通过若干根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横撑(9)与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固定连接,另一侧上方竖直设置有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4),所述灌注桩(3)与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之间设置有临时路面结构斜撑(11);所述锚杆腰梁(14)与所述灌注桩(3)连接,预应力锚杆(13)打设在所述锚杆腰梁(14)上;所述军便梁(1)两端设置于所述临时路面承载结构上,所述军便梁下方设置有若干管线悬吊梁(8),需改迁管线(15)悬吊于所述管线悬吊梁(8)与所述军便梁(1)之间,所述军便梁上方设置有路面结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桥台搭板枕梁(12)设置于基坑旁路面上,桥台搭板(6)一端搭在所述桥台搭板枕梁(12)上,另一端搭在所述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4)上,所述桥台搭板(6)与所述路面结构(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杆(13)还打设在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兼军便梁基础(5)与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横撑(9)钢筋互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腰梁(14)与所述灌注桩(3)通过钢筋插筋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3)为钻孔灌注桩,所述冠梁及军便梁基础(5)为高0.8m×宽1.3m,所述路面结构横撑(9)为高0.8m×宽0.5m,所述临时路面结构托梁(10)为高0.8m×宽1.0m,所述桥台下基础兼挡土墙(4)为宽0.3m×高1.6m。


7.一种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按设计图放线定位,施工灌注桩(3);
步骤S2,开挖,施工冠梁及军便梁基础(5)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菲高鑫王文娟贺维国孙为东刘鹏毕经东冯世杰吴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