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式钻夹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6891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锁式钻夹头,属于钻夹头领域,具体为自锁式钻夹头,所述螺母外过盈配合有螺母套,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键,所述弹片依靠自身弹性限位在所述螺母套的键之间而装配在螺母上,所述的弹片上设有位于定位凸起与锁端凸起之间且向内凹陷而形成的支撑凸起,所述旋转套上设有在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与支撑凸起适配的透空槽和支撑凸键,自锁状态下,支撑凸键抵触弹片的支撑凸起,并对弹片产生支撑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锁式钻夹头
本技术属于钻夹头
,具体涉及自锁式钻夹头。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钻夹头中设有钻体、夹爪、螺母,轴承,垫片、旋转套、后套,通过旋转螺母从而带动夹爪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而使钻夹头夹紧或松脱钻具。钻夹头中自锁结构是为了防止钻夹头在工作中时被其受到的反作用力作用而使得钻具被松脱的结构,其一般由弹片和处在钻体上或其它固定结构上的齿进行配合。对于自锁式钻夹头,为防止因惯性作用退出自锁状态,会设置相应的连接结构,但是这些结构的设置会造成钻夹头安装步骤的繁琐和连接结构的复杂,不利于钻夹头成本的控制。如中国技术专利专利号为201921266966.4,专利名称为一种自锁钻夹头,防止因惯性作用退出自锁状态,而且,极大地简化装配步骤和为避免干涉而设置的不必要结构,进入自锁状态的操作过程手感更加柔顺,且转位驱动结构能够对弹片起到夹固和支点作用,能进一步提高钻夹头保持自锁状态的性能。但是,第一,使钻夹头保持长期的开闭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而使得钻具不松脱的效果还是不能让用户满意的;第二,上述技术中的弹片在受力的过程中会同时出现轴向(轴向弯曲,不正常的形变)和径向(正常的形变)的形变,如图2中所示:F3和F4为轴向受力方向,F5为径向受力方向,导致弹片容易坏,防松脱的效果也会减弱。第三,上述技术方案公开了螺母,键设在螺母上,如果说键与螺母一体成型,该加工过程势必要切削大量的铁屑才能加工成一体式的键和螺母,成本高,工艺复杂,虽然其实施例公开了螺母和螺母套,键设在螺母套上,但是没有公开螺母与螺母套的连接关系以及螺母套设置键的加工工艺,且该技术的加工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自锁式钻夹头,具有长期性防松脱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自锁式钻夹头,包括旋转套、钻体、螺母、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齿和弹片,所述齿处在钻体上,所述弹片则处在齿的外围并和螺母同步转动,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作为与齿相配合的锁端,靠近第二端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的旋转套具有控制弹片锁端的凸轮结构,所述弹片在靠近锁端处设置与凸轮结构配合的锁端凸起,所述螺母外过盈配合有螺母套,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键,所述弹片依靠自身弹性限位在所述螺母套的键之间而装配在螺母上,所述的弹片上设有位于定位凸起与锁端凸起之间且向内凹陷而形成的支撑凸起,所述旋转套上设有在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与支撑凸起适配的透空槽和支撑凸键,自锁状态下,支撑凸键抵触弹片的支撑凸起。进一步,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第一键、第二键、第三键和第四键,其中,弹片依靠自身弹性的作用下,锁端抵触第一键,锁端凸起限位在第一键与第二键之间,定位凸起限位在第三键与第四键之间,第二端贴靠第四键,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透孔槽可供支撑凸起在其中活动,支撑凸起的凹陷内可供支撑凸键在其中相对活动,当锁紧状态时,支撑凸键抵触支撑凸起靠近第二端的一侧。进一步,所述螺母套上设有若干平台,任意相邻的两键之间具有该平台。进一步,若干平台分别为第一平台、第二平台、第三平台和第四平台,第一平台的表面、第二平台的表面、第三平台的表面和第四平台的表面均位于第一水平面,所述的旋转套内设置有第二水平面,第一水平面与第二水平面之间形成了供弹片只能径向发生弹性形变的水平空间。进一步,所述的螺母套设置平台和键的加工方法步骤如下:(1)取一铁皮,拉伸加工至每个如上述螺母套长短且带有第一水平面的套管;(2)冲压上将键与平台之间的缺口或缝隙冲出,同时进行的是,中间的通孔也冲出;(3)将步骤(2)的每个键弯折成与第一水平面形成90度,即形成成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A支点的设计,使得本技术弹片从第一部位回位至第一部位方向受到反作用力的力臂更短,定位凸起的弹力更强,惯性的反作用力克服本技术的弹片中的定位凸起从第一部位移动至第二部位需要更大的力,因此,相对传统技术,本技术自锁的效果更佳,更不容易松脱,客户满意度更高。(2)水平空间的高度等于或略高于弹片的宽度,来保证弹片只能进行径向形变,而不能轴向形变,提高弹片的使用寿命已经保证弹片在径向上形变发生最大的自锁功效。(3)通过本技术的工艺加工,键、平台与螺母套一体成型,结构强度大,同时,螺母套与螺母过盈配,装配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为传统弹片同时受到径向形变与轴向形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在B-B方向上未自锁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1在B-B方向上自锁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弹片依靠自身弹力限位在螺母套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旋转套突出支撑凸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第一种一体式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第二种一体式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传统技术在受到反作用力F1时支撑点C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在受到反作用力F2时支撑点A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弹片限位在螺母套上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中铁片拉伸成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中管套冲缝隙与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6、图7所示:自锁式钻夹头,包括旋转套1、钻体2、螺母3、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齿5和弹片6,所述齿5处在钻体2上,所述弹片6则处在齿5的外围并和螺母3同步转动,所述弹片6的第一端(一端)作为与齿5相配合的锁端61,靠近第二端65(另一端)设置有定位凸起62,所述的旋转套1具有控制弹片6锁端61的凸轮结构,所述的旋转套1还具有在自锁状态与弹片6连接的第一部位和在未自锁状态与弹片6连接的第二部位,所述弹片6在靠近锁端61处设置与凸轮结构配合的锁端凸起63,定位凸起62在自锁状态下落位在第一部位上,而未自锁状态下落位在第二部位上,凸轮结构具体为凸轮面,用于与锁端凸起63配合来使锁端61啮合在齿5上,所述螺母3外过盈配合有螺母套4,所述螺母套4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键,如图5所示:所述弹片6依靠自身弹性限位在所述螺母套4的键之间而装配在螺母3上,所述的弹片6上设有位于定位凸起62与锁端凸起63之间且向外凹陷而形成的支撑凸起64,该支撑凸起64的外部向外凸起,内部是向内凹陷的结构,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支撑凸起64可以在透空槽11的一侧相对滑向另一侧,在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整个过程中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自锁式钻夹头,包括旋转套、钻体、螺母、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齿和弹片,所述齿处在钻体上,所述弹片则处在齿的外围并和螺母同步转动,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作为与齿相配合的锁端,靠近第二端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的旋转套具有控制弹片锁端的凸轮结构,所述弹片在靠近锁端处设置与凸轮结构配合的锁端凸起,所述螺母外过盈配合有螺母套,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键,所述弹片依靠自身弹性限位在所述螺母套的键之间而装配在螺母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片上设有位于定位凸起与锁端凸起之间的支撑凸起,所述旋转套上设有在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与支撑凸起适配的透空槽和支撑凸键,自锁状态下,支撑凸键抵触支撑凸起,形成使弹片在自锁状态回位至未自锁状态提供一个缩短力臂的支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锁式钻夹头,包括旋转套、钻体、螺母、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齿和弹片,所述齿处在钻体上,所述弹片则处在齿的外围并和螺母同步转动,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作为与齿相配合的锁端,靠近第二端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的旋转套具有控制弹片锁端的凸轮结构,所述弹片在靠近锁端处设置与凸轮结构配合的锁端凸起,所述螺母外过盈配合有螺母套,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键,所述弹片依靠自身弹性限位在所述螺母套的键之间而装配在螺母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片上设有位于定位凸起与锁端凸起之间的支撑凸起,所述旋转套上设有在未自锁状态与自锁状态相互切换时与支撑凸起适配的透空槽和支撑凸键,自锁状态下,支撑凸键抵触支撑凸起,形成使弹片在自锁状态回位至未自锁状态提供一个缩短力臂的支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式钻夹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套沿圆周方向设有第一键、第二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乾赵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超力机械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