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6879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所述水循环装置向所述实验水道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的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模拟生物覆盖模拟实验水道和水下可调节的水文、底质、水质等环境的设施,在以上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配套相关专用设备。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领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技术介绍
河流沿岸带(riparianzone)指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是能量、物质以及生物通过景观的重要通道并且也是陆地区域与水生区域之间的生境和廊道。河流沿岸带常见的生境类型包括河漫滩、洲滩、激流生境、植被缓冲带等。河流沿岸带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沿岸带物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河溪中粗木质碎屑和养分能量的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河湖的微气候,更保护着河湖的水质。许多研究表明,沿岸带通过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等来协调河流横向(河岸边高地到河流水体)和纵向(河流上游到下游)的物质和能量流,因而在与之相关的土壤侵蚀程度降低、渠道稳定化、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水质改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河流健康的重要屏障。在大自然的长期进化中,多样化的地理气候及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复杂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受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河流沿岸带面临诸多问题,叠加累积效应复杂。然而,现在缺乏研究河流沿岸带的人工平台、技术手段和方法,难以支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所述水循环装置向所述实验水道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的水。底质可由泥沙、卵石、陶片或瓷片等单独或混合制成,也可从目的水域采集需要的沉积物铺设于水道中,用于研究。本专利技术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模拟生物覆盖模拟实验水道和水下可调节的水文、底质、水质等环境的设施,在以上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配套相关专用设备。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水道包括连通的进水区段和流道,所述进水区段的深度大于所述所述流道的深度,位于所述流道头部。所述流道的尾部设置有流水出口,所述流水出口与所述水循环装置连通,所述底质铺设于所述流道的底部。进水区段靠近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水从低位进入进水区段,通过低位进水,可消除进入实验水道的流水的初动能,以方便更好地控制实验水道中的流水的流速。流水出口可设置成尾门,流道中的水漫过尾门顶部离开流道11,该设置可通过调节尾门的高度来调节水深。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水区段与所述流道连接之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缘高于所述底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不设挡板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比较差,在仔细分析了各种可能性之后,我们进一步发现,由于流水对底质横截面的冲刷,使底质常常被流水带走,导致实验环境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改变。挡板的设置使水在底质的上面流淌,防止因流水对底质横截面冲刷而带走底质,维持了流道中铺设的底质的稳定性,为研究底质、水质和水中的生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向所述流道的方向弯折。优选地,末端成水平向。使用该设定,水流从挡板进入到流道中的部位不在挡板与底质的交界面上,水流不会对底质的头部断面产生冲刷作用,更好的模拟了天然河道中底质的状态。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轴接于固定部顶端,可向所述流道的方向转动。通过该设置,可调节尾门和活动部两者顶端处于水平线上,从而既可实现避免水流对底质头部断面的冲刷,又可将流道的水面与进水区段的水面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消除了两个部分的落差,进一步降低了水流对底质的冲刷。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还设置有光照装置。所述光照装置可安装所述流道的上方,可通过控制光照装置来控制水面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照周期。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储水池、第一泵和第一供水管,所述储水池接收来自所述水回收装置的水,所述储水池通过所述第一供水管与所述实验水道连通,所述第一泵可将所述储水池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一供水管驱动至所述实验水道中。通过第一泵来控制实验水道中的流速和水深。优选地,所述储水池由保温材料围成,所述储水池中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优选地,第一供水管设置成温度可控,形成恒温体系,储水池的水流经第一供水管后,获得特定的温度,从而控制实验水道中流水的水温。在实验过程中,可将两个实验水道分别设置成两个实验组,一个实验水道进行温度控制,另一个实验水道不进行温度控制。也可设置多个实验控制组,分别将水温控制在预定的温度范围内。通过上述设置,可对比不同水温对生态的影响。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还包括水回收装置,所述水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池、溢流管、第二泵和第二供水管,所述溢流管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储水池内,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回收池内,所述回收池通过所述第二供水管与所述水循环装置连通,所述第二泵可将所述回收池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供水管驱动至所水循环装置中。当储水池中的水位高于溢流管时,储水池中的水通过溢流管进入回收池中,当储水池中的水位低于一定高度时,第二泵启动,将回收池中的水输送至储水池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侧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流道与进水区段的侧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流道与进水区段的立体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流道与进水区段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流道与进水区段的立体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流道与进水区段的侧面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实验水道,11、流道,12、进水区段,13、流水出口,14、挡板,141、固定部,142、活动部,2、水循环装置,21、储水池,22、第一泵,23、第一供水管,3、水回收装置,31、回收池,32、溢流管,33、第二泵,34、第二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水循环装置2和一条或多条条实验水道1,所述实验水道1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1中设置有流水;所述水循环装置2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1的水。所述实验水道1可外接水源,提供流水。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水循环装置2向所述实验水道1供水。所述实验水道1包括连通的进水区段12和流道11,所述进水区段12的深度大于所述所述流道11的深度,位于所述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循环装置(2)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1),所述实验水道(1)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1)中设置有流水;/n所述水循环装置(2)向所述实验水道(1)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1)的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循环装置(2)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1),所述实验水道(1)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1)中设置有流水;
所述水循环装置(2)向所述实验水道(1)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1)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水道(1)包括连通的进水区段(12)和流道(11),所述进水区段(12)的深度大于所述所述流道(11)的深度,位于所述流道(11)头部,所述流道(11)的尾部设置有流水出口(13),所述流水出口(13)与所述水循环装置(2)连通,所述底质铺设于所述流道(1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段(12)与所述流道(11)连接之处设置有挡板(14),所述挡板(14)的上缘高于所述底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4)向所述流道(11)的方向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所述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4)包括固定部(141)和活动部(142),所述活动部(142)轴接于固定部(141)顶端,可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沛明龚昱田赵先富陈威张俊芳王晞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