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及其控制引导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及其控制引导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我国一直实施的GB/T18487.1-2015直流充电系统,该标准的中流充电系统的控制导引存在诸多问题。如图1所示,GB/T18487.1-2015直流充电系统一共有7个信号针,包括保护地线插针、两个连接确认插针、两个12V辅助电源信号插针A+和A-和通讯用的两个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插针S+和S-。无法有效判断保护地线插针线在插合位置的断针故障、12V辅助电源信号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且从12V辅助电源插针A+和A-获取的车辆低压电源信号会影响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信号判断,信号针过多有很多可以去掉以及无异常状态的硬接点信号,安全控制靠软件实现,存在安全风险和响应速度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判断保护地线插针线在插合位置的断针故障的方法,但电路过于复杂,成本较高,且不利于不同辅助电源电压的车辆在直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设置上的统一。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应用于充电桩端,其特征在于,包括:/n充电桩充电控制电路(201),其中,所述充电桩充电电路(201)包括:电源、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1)以及第三电阻(R3);/n与所述充电桩充电电路(201)连接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保护地线插针(PE)、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和连接保护插针(CC2);/n其中,所述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保护插针(CC2)的长度,在所述充电插头插入车辆端的充电插座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先于所述连接保护插针(CC2)形成与车辆端电连接,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应用于充电桩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桩充电控制电路(201),其中,所述充电桩充电电路(201)包括:电源、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1)以及第三电阻(R3);
与所述充电桩充电电路(201)连接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保护地线插针(PE)、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和连接保护插针(CC2);
其中,所述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保护插针(CC2)的长度,在所述充电插头插入车辆端的充电插座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先于所述连接保护插针(CC2)形成与车辆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S1)的初始状态为断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负极接地,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三电阻(R3)顺序串接于电池的正极与电池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S1)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地线插针(PE)与地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设有第一检测点,所述第一检测点分别连接至所述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和所述连接保护插针(CC2)。
4.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应用于车辆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插座,所述插座包括有:与充电插头的保护地线插针(PE)对应的第一插槽,与充电插头的有效性检测插针(CC1)对应的第二插槽,以及,与连接保护插针(CC2)对应的第三插槽;
串联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二开关(S2),所述第二插槽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二开关(S2),连接至第一插槽;
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三插槽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插槽;
其中,所述第二插槽与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设有第二检测点,所述第三插槽与所述第五电阻(R5)之间设有第三检测点;所述第二开关(S2)的初始状态为闭合状态。
5.一种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和权利要求4所述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检测点(1)、第二检测点(2)、第三检测点(3)处的电压值以及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1)、所述第二检测点(2)、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值以及第一开关(S1)的闭合状态,判断车桩连接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
其中,所述车桩连接状态包括车桩未连接、车桩未完全连接、车桩完全连接、车桩充电握手或车辆自检状态、车桩正常充电状态、保护地线插针(PE)断针的异常连接状态、连接有效性检测插针(CC1)断开的异常连接状态、连接保护插针(CC2)断开的异常连接状态、充电桩发生需停机故障的异常连接状态以及车辆发生需停机故障的异常连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1)、所述第二检测点(2)、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值以及第一开关(S1)的闭合状态,判断车桩连接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检测点(1)的电压为第一电压,且所述第二检测点(2)和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均为0时,判断所述车桩连接状态为车桩未连接,并保持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不变;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是根据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电阻(R2)以及所述第三电阻(R3)形成的电阻网络计算得到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1)、所述第二检测点(2)、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值以及第一开关(S1)的闭合状态,判断车桩连接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检测点(1)的电压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检测点(2)为0且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为第二电压时,判断所述车桩连接状态为车桩未完全连接,并保持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不变;其中,所述第二电压是根据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三电阻(R3)以及所述第五电阻(R5)形成的电阻网络计算得到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充电的控制引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1)、所述第二检测点(2)、所述第三检测点(3)的电压值以及第一开关(S1)的闭合状态,判断车桩连接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和所述第二开关(S2)的闭合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健,王雷,张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