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481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包括至少两对单元板片组,每对所述单元板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主面板和周围的挡板,所述主面板包括分流区和主换热区,所述分流区和主换热区均设有若干凸脊,相邻凸脊之间形成凹谷,所述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或倒V形,所述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或W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板片组,在主面板上设置分流区和主换热区,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或倒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或W形,这样设计的分流区凸脊拐点较少,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入主换热区,主换热区凸脊拐点较多,利于增加介质在流道内的湍流,可显著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经过钎焊加工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它与常规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相同的流动阻力和泵功率消耗情况下,其传热系数要高出很多,在适用的范围内有取代管壳式换热器的趋势。目前市场上的板式换热器在主面板上基本都是采用同种造型,要么全部是V形,要么全部是W形,V形流道虽然利于介质的快速流通,但由于流道拐点较少,不利于形成湍流,换热效率较低,W形因拐点较多,利于形成湍流,但不利于介质快速流通,且过多拐点的情况下,随着距离变长很容易导致流通不均匀的情况加剧,从而导致换热器性能下降或者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主面板上设置分流区和主换热区,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或倒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或W形,这样设计的分流区凸脊拐点较少,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入主换热区,主换热区凸脊拐点较多,利于增加介质在流道内的湍流,可显著提高换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包括至少两对单元板片组,每对所述单元板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主面板和周围的挡板,所述主面板包括分流区和主换热区,所述分流区和主换热区均设有若干凸脊,相邻凸脊之间形成凹谷,所述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或倒V形,所述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或W形。具体地,上述第一板片的分流区和主换热区的凸脊的形状分别与第二板片的分流区和主换热区的凸脊的形状相反。具体地,上述第一板片的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所述第二板片的分流区的凸脊呈倒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呈W形。具体地,上述主换热区的面积大于分流区的面积。具体地,上述分流区和主换热区之间设有分流筋,用于将从分流区流入主换热区的介质分配均匀。具体地,上述分流筋到板片设有分流区的一端的距离占板片总长度的1/4–2/5。具体地,上述主面板还包括汇流区,所述主换热区位于分流区与汇流区之间,所述汇流区上也设有若干V形或倒V形的凸脊。具体地,上述汇流区与主换热区之间设有汇流筋,用于将从主换热区流入汇流区的介质分配均匀。具体地,上述汇流筋到板片设有汇流区的一端的距离占板片总长度的1/4–2/5。具体地,上述汇流区的凸脊的形状与分流区的凸脊的形状相同。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换热器板片组,在主面板上设置分流区和主换热区,分流区的凸脊呈V形或倒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呈M形或W形,这样设计的分流区凸脊拐点较少,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入主换热区,主换热区凸脊拐点较多,利于增加介质在流道内的湍流,可显著提高换热效率;(2)第一板片分流区的凸脊设置为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设置为M形,第二板片分流区的凸脊设置为倒V形,主换热区的凸脊设置为W形,同一板片上的两个区域的凸脊方向不同,利于形成更好的湍流,提高换热效率;(3)在分流区和换热区之间设置分流筋,不仅可以将从分流区流入主换热区的介质分配均匀,使介质均匀流入主换热区,而且分流筋的设置还有利于提高板片的强度,避免板片弯曲变形;(4)在主换热区的下方设置具有V形或倒V形凸脊的汇流区,再次汇聚可以有效避免介质在主换热区内长距离流动后导致流通不均匀,还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出,利于保持换热器性能稳定;(5)主换热区与汇流区之间设置汇流筋,利于介质均匀汇聚,而且对于面积较大的板片来说,汇流筋与分流筋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板片强度,避免板片弯曲变形。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换热板片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板片;2.第二板片;30.凸脊;31.分流区;32.主换热区;33.分流筋;34.汇流区;35.汇流筋;4.挡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如图1-3所示,包括至少两对单元板片组,每对单元板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主面板和周围的挡板4,主面板包括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均设有若干凸脊30,相邻凸脊30之间形成凹谷,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或倒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或W形。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或倒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或W形,这样设计的分流区31凸脊30拐点较少,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入主换热区32,主换热区32凸脊30拐点较多,利于增加介质在流道内的湍流,可显著提高换热效率。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板片1的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的形状分别与第二板片2的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的形状相反。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板片1的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第二板片2的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倒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W形。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主换热区32的面积大于分流区31的面积。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之间设有分流筋33,用于将从分流区31流入主换热区32的介质分配均匀。分流筋33的设置不仅可以将从分流区31流入主换热区32的介质分配均匀,使介质均匀流入主换热区32,而且分流筋31的设置还有利于提高板片的强度,避免板片弯曲变形。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分流筋33到板片设有分流区31的一端的距离占板片总长度的1/4–2/5。这样设计有利于在保证流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换热效率。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主面板还包括汇流区34,主换热区32位于分流区31与汇流区34之间,汇流区34上也设有若干V形或倒V形的凸脊30。流经主换热区32的介质再次汇聚可以有效避免介质在主换热区32内长距离流动后导致流通不均匀,还可以使介质快速流出,利于保持换热器性能稳定。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汇流区34与主换热区32之间设有汇流筋35,用于将从主换热区32流入汇流区34的介质分配均匀。汇流筋35的设置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介质长距离流动后造成的分配不均,还可以有效提高板片强度,进一步避免板片弯曲变形。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汇流筋35到板片设有汇流区34的一端的距离占板片总长度的1/4–2/5。这样设计有利于在保证流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介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包括至少两对单元板片组,每对所述单元板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所述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主面板和周围的挡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面板包括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所述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均设有若干凸脊(30),相邻凸脊(30)之间形成凹谷,所述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或倒V形,所述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或W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包括至少两对单元板片组,每对所述单元板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所述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主面板和周围的挡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面板包括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所述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均设有若干凸脊(30),相邻凸脊(30)之间形成凹谷,所述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或倒V形,所述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或W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1)的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的形状分别与第二板片(2)的分流区(31)和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的形状相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1)的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M形,所述第二板片(2)的分流区(31)的凸脊(30)呈倒V形,主换热区(32)的凸脊(30)呈W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板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区(32)的面积大于分流区(31)的面积。


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伟强戚邗云韩维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