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419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包括框架、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框架内的称重台钻土装置以及灌砂装置,所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下方均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可在框架内上下移动,钻土装置包括与框架顶部固定的第一支架、承载在第一支架上的两根升降杆、设置在升降杆顶部的电机、竖向钻杆、以及设置在钻杆底端的钻头;灌砂装置包括第二支架、承载在第二支架上的容砂筒、设置在容砂筒的底面和第二支架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压实度检测时中核子湿度密度仪检测、锤击法检测不具有权威性、传统灌砂法检测时工具多且不易整合、切换工具操作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是一种半刚性基层,具有良好的板体性,水稳定性、耐久性和抗冻性且具有较高的刚度,强度和承载能力,使沥青面层不承担主要的承重功能,节约了沥青面层的厚度,因此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水稳基层的实际施工中,压实度的控制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压实度如果满足不了规范要求,将会给质量造成极大的的隐患,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水稳基层现场压实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目前,检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的方法包括灌砂法、核子湿度密度仪检测、锤击法等,但采用湿度密度仪检测、锤击法进行压实度检测方法均不具行业标准认证,在检测后均需与灌砂法进行检测的结果相对比标定,但现有传统的灌砂法涉及工具较多且不易整合,切换工具进行测量的步骤较为繁琐,且通过人工挖坑效率低下,不利于公路施工的快速有序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核子湿度密度仪检测、锤击法检测不具有权威性、传统灌砂法检测时工具多且不易整合、切换工具操作复杂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包括框架、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框架内的称重台钻土装置以及灌砂装置,所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下方均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可在框架内上下移动,钻土装置包括与框架顶部固定的第一支架、承载在第一支架上的两根升降杆、设置在升降杆顶部的电机、穿过第一支架设置的且与电机的转轴连接的竖向钻杆、以及设置在钻杆底端的钻头;灌砂装置包括与框架顶部固定的第二支架、承载在第二支架上的容砂筒、设置在容砂筒下方且容砂筒贯通的灌砂口所述容砂筒的底面和第二支架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称重台顶部设置有边框且称重台靠近钻土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倾斜的槽形板,所述底板均设置由边框且靠近称重台一侧的边框与其它三面边框通过卡扣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在底板的四角处伸出,所述框架内设置有两组8根竖杆,所述竖杆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滑槽相匹配且嵌合在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竖向贯穿横梁的固定螺栓。进一步地,所述竖杆靠近底端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安放底板的定位插销。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中部开设有开挖孔,所述钻头和灌砂口均与开挖孔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结构相同且均包括上固定板、斜撑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与框架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和容砂筒的底部均固定在下固定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四角处设置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具有刹车自锁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通过框架将称重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整合为一体,在通过灌砂法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检测时能够有序快速地进行;其中钻土装置以框架为依托通过升降杆、电机、钻杆以及钻头的配合,能够对采样点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快速挖掘,避免了人工挖掘效率低下的情况,挖掘完成后将土质由底板通过槽形板转送至称重台上进行及时称重并放置保存,灌砂装置通过第二支架为依托且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实时检测容砂筒及其内标准砂的重量,避免了容砂筒多次转运称重的麻烦,大大提高了灌砂法检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的效率;通过称重台上槽型板以及底板上卡扣的设置,使通过钻土装置挖掘的土质能够方便地转运至称重台上,通过底板上固定螺栓的设置,使在进行挖掘和灌砂的过程中,底板通过固定螺栓与地面贴合而不产生移动,保证了挖掘和灌砂过程的有序进行,通过具有刹车功能的万向轮的设置,使控制装置本身的转运更加灵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钻土装置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钻土装置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灌砂装置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灌砂装置结构示意图二。图7是本技术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的底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为1为框架,2为称重台,3为底板,4为第一支架,5为升降杆,6为电机,7为钻杆,8为钻头,9为第二支架,10为容砂筒,11为灌砂口,12为槽形板,13为横梁,14为上固定板,15为斜撑,16为下固定板,17为开挖孔,18为万向轮,19为定位插销,20为卡扣,21为竖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图1~7所示,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包括框架1、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框架1内的称重台2钻土装置以及灌砂装置,所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下方均设置有底板3,所述底板3可在框架1内上下移动,钻土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一支架4、承载在第一支架4上的两根升降杆5、设置在升降杆5顶部的电机6、穿过第一支架4设置的且与电机6的转轴连接的竖向钻杆7、以及设置在钻杆7底端的钻头8;灌砂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二支架9、承载在第二支架9上的容砂筒10、设置在容砂筒10下方且容砂筒10贯通的灌砂口11所述容砂筒10的底面和第二支架9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具体的,所述称重台2顶部设置有边框且称重台2靠近钻土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倾斜的槽形板12,所述底板3均设置由边框且靠近称重台2一侧的边框与其它三面边框通过卡扣20可拆卸连接。所述底板3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横梁13,所述横梁13在底板3的四角处伸出,所述框架1内设置有两组8根竖杆21,所述竖杆21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横梁13的端部与滑槽相匹配且嵌合在滑槽内;所述竖杆21靠近底端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安放底板3的定位插销19;所述底板3中部开设有开挖孔17,所述钻头8和灌砂口11均与开挖孔17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横梁13上设置有竖向贯穿横梁13的固定螺栓。所述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9结构相同且均包括上固定板14、斜撑15和下固定板16,所述上固定板14与框架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5和容砂筒10的底部均固定在下固定板16上;所述框架1四角处设置有万向轮18,所述万向轮18具有刹车自锁功能。通过框架将称重台2、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整合为一体,在通过灌砂法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检测时能够有序快速地进行;其中钻土装置以框架1为依托,通过升降杆5、电机6、钻杆7以及钻头8的配合,能够对采样点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快速挖掘,避免了人工挖掘效率低下的情况,挖掘完成后将土质由底板3通过槽形板12转送至称重台2上进行及时称重并放置保存,灌砂装置通过第二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包括框架(1)、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框架(1)内的称重台(2)钻土装置以及灌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下方均设置有底板(3),所述底板(3)可在框架(1)内上下移动,/n钻土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一支架(4)、承载在第一支架(4)上的两根升降杆(5)、设置在升降杆(5)顶部的电机(6)、穿过第一支架(4)设置的且与电机(6)的转轴连接的竖向钻杆(7)、以及设置在钻杆(7)底端的钻头(8);/n灌砂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二支架(9)、承载在第二支架(9)上的容砂筒(10)、设置在容砂筒(10)下方且容砂筒(10)贯通的灌砂口(11)所述容砂筒(10)的底面和第二支架(9)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包括框架(1)、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框架(1)内的称重台(2)钻土装置以及灌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土装置和灌砂装置下方均设置有底板(3),所述底板(3)可在框架(1)内上下移动,
钻土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一支架(4)、承载在第一支架(4)上的两根升降杆(5)、设置在升降杆(5)顶部的电机(6)、穿过第一支架(4)设置的且与电机(6)的转轴连接的竖向钻杆(7)、以及设置在钻杆(7)底端的钻头(8);
灌砂装置包括与框架(1)顶部固定的第二支架(9)、承载在第二支架(9)上的容砂筒(10)、设置在容砂筒(10)下方且容砂筒(10)贯通的灌砂口(11)所述容砂筒(10)的底面和第二支架(9)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台(2)顶部设置有边框且称重台(2)靠近钻土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倾斜的槽形板(12),所述底板(3)均设置由边框且靠近称重台(2)一侧的边框与其它三面边框通过卡扣(20)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横梁(13),所述横梁(13)在底板(3)的四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现峰刘宇峰高硕良马利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东北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