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207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公路建设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坑底夯实形成路基,且路基分为两个路面区和隔离区,隔离区位于两个路面区中间,路面区铺设有公路结构,隔离区填充有实土层;公路结构包括石灰土层、碎石层、混凝土层、防水层、沥青层、透水层、表层、防水卷材和承重桩。该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采用承重桩为路基加固,并以石灰土层、碎石层和混凝土层作为基层,提高公路的承受力,配合防水卷材将基础层包裹,避免雨水渗透到基层,对基层造成影响,辅助沥青层、透水层和表层,使得雨水可快速渗透流出,避免雨水积聚渗透到基层,从而对公路进行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建设
,具体为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要想富,先修路”,经济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保障,因此公路建设也就成了经济发展、国富民强的前提。随着我国政府对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不管是在基础建设,还是在服务管理水平上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目前公路一般采用沥青路面,沥青路面是将沥青混凝土加以摊铺、碾压成型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混凝土是用具有一定黏度和适当用量的沥青材料与一定级配的矿物集料,经过充分搅拌形成的混合物。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但是,沥青路面经常会出现凹陷的情况,且由于不透水,因此路面容易聚水,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坑底夯实形成路基,且路基分为两个路面区和隔离区,隔离区位于两个路面区中间,路面区铺设有公路结构,隔离区填充有实土层;公路结构包括石灰土层、碎石层、混凝土层、防水层、沥青层、透水层、表层、防水卷材和承重桩;所述防水卷材铺设在路基的路面区上,石灰土层铺设在防水卷材上,碎石层铺设在石灰土层上,混凝土层铺设在碎石层上;所述承重桩预埋在基坑的坑底,且承重桩的顶端通过防水卷材、石灰土层和碎石层延伸至混凝土层内;所述防水层铺设在混凝土层上,且防水卷材的两端延伸至防水层内;所述沥青层铺设在防水层上,透水层铺设在沥青层上,表层铺设在透水层上。优选的,所述实土层上设有绿化植物。优选的,所述公路结构的两侧均设有路缘石,且路缘石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基坑的两侧均设有排水沟。优选的,所述排水沟上铺设有排水篦子。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采用分段设计,且每段混凝土层之间存在-cm的间隔,混凝土层之间的间隙处上方铺设有钢板。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搭建而成。优选的,所述隔离区内位于实土层的下方填充有过滤层,且过滤层内铺设有多孔隙排水管。与现有技术对比,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采用承重桩为路基加固,并以石灰土层、碎石层和混凝土层作为基层,提高公路的承受力,配合防水卷材将基础层包裹,避免雨水渗透到基层,对基层造成影响,辅助沥青层、透水层和表层,使得雨水可快速渗透流出,避免雨水积聚渗透到基层,从而对公路进行加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层和钢板搭设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坑;2、石灰土层;3、碎石层;4、混凝土层;5、防水层;6、沥青层;7、透水层;8、表层;9、防水卷材;10、承重桩;11、路基;12、实土层;13、路缘石;14、排水沟;15、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请参阅图1-2,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的坑底夯实形成路基11,且路基11分为两个路面区和隔离区,隔离区位于两个路面区中间,路面区铺设有公路结构,隔离区填充有实土层12;公路结构包括石灰土层2、碎石层3、混凝土层4、防水层5、沥青层6、透水层7、表层8、防水卷材9和承重桩10;所述防水卷材9铺设在路基11的路面区上,石灰土层2铺设在防水卷材9上,碎石层3铺设在石灰土层2上,混凝土层4铺设在碎石层3上,以石灰土层2、碎石层3和混凝土层4作为基层,配合防水卷材9将基础层包裹,避免雨水渗透到基层。所述承重桩10预埋在基坑1的坑底,且承重桩10的顶端通过防水卷材9、石灰土层2和碎石层3延伸至混凝土层4内,采用承重桩10为路基1加固,并通过承重桩10对混凝土层4进行支撑,避免其塌陷。所述防水层5铺设在混凝土层4上,且防水卷材9的两端延伸至防水层5内,利用防水层5和防水卷材9对基层进行防水处理,避免雨水渗透到基层。所述沥青层6铺设在防水层5上,透水层7铺设在沥青层6上,表层8铺设在透水层7上,如此雨水可快速渗透流出。所述实土层12上设有绿化植物,利用绿化植物作为隔离带,避免行人穿梭。所述公路结构的两侧均设有路缘石13,且路缘石13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基坑1的两侧均设有排水沟14,避免外部的雨水流入到公路上,因此利用排水沟14将水排出,且公路上的沥青层6、透水层7和表层8上的水排出时,可通过路缘石13上的排水口排出。所述排水沟14上铺设有排水篦子,对排水沟14进行防护。所述混凝土层4采用分段设计,且每段混凝土层4之间存在3-5cm的间隔,混凝土层4之间的间隙处上方铺设有钢板15,由于混凝土层4因天气变化会热胀冷缩,热胀容易出现顶起的情况,采用分段设计,使得混凝土热胀时,有足够的间距,避免混凝土顶起。所述混凝土层4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搭建而成,提高混凝土层4的稳定性和坚固性。所述隔离区内位于实土层12的下方填充有过滤层,且过滤层内铺设有多孔隙排水管,当雨水过多时,雨水渗透到过滤层从排水管排出。以上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包括基坑(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的坑底夯实形成路基(11),且路基(11)分为两个路面区和隔离区,隔离区位于两个路面区中间,路面区铺设有公路结构,隔离区填充有实土层(12);/n公路结构包括石灰土层(2)、碎石层(3)、混凝土层(4)、防水层(5)、沥青层(6)、透水层(7)、表层(8)、防水卷材(9)和承重桩(10);/n所述防水卷材(9)铺设在路基(11)的路面区上,石灰土层(2)铺设在防水卷材(9)上,碎石层(3)铺设在石灰土层(2)上,混凝土层(4)铺设在碎石层(3)上;/n所述承重桩(10)预埋在基坑(1)的坑底,且承重桩(10)的顶端通过防水卷材(9)、石灰土层(2)和碎石层(3)延伸至混凝土层(4)内;/n所述防水层(5)铺设在混凝土层(4)上,且防水卷材(9)的两端延伸至防水层(5)内;/n所述沥青层(6)铺设在防水层(5)上,透水层(7)铺设在沥青层(6)上,表层(8)铺设在透水层(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公路建设的加固结构,包括基坑(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的坑底夯实形成路基(11),且路基(11)分为两个路面区和隔离区,隔离区位于两个路面区中间,路面区铺设有公路结构,隔离区填充有实土层(12);
公路结构包括石灰土层(2)、碎石层(3)、混凝土层(4)、防水层(5)、沥青层(6)、透水层(7)、表层(8)、防水卷材(9)和承重桩(10);
所述防水卷材(9)铺设在路基(11)的路面区上,石灰土层(2)铺设在防水卷材(9)上,碎石层(3)铺设在石灰土层(2)上,混凝土层(4)铺设在碎石层(3)上;
所述承重桩(10)预埋在基坑(1)的坑底,且承重桩(10)的顶端通过防水卷材(9)、石灰土层(2)和碎石层(3)延伸至混凝土层(4)内;
所述防水层(5)铺设在混凝土层(4)上,且防水卷材(9)的两端延伸至防水层(5)内;
所述沥青层(6)铺设在防水层(5)上,透水层(7)铺设在沥青层(6)上,表层(8)铺设在透水层(7)上。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小苗朱远飞斯华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安龙山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